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án tiān lùn dì
成语注音:ㄊㄢˊ ㄊㄧㄢ ㄌㄨㄣˋ ㄉㄧˋ
成语简拼:TTLD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談天論地
成语解释
谈论天文地理。形容博学多识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说话等
近义词
谈天说地
成语接龙
1、谈天论地→地北天南→南面称孤→孤行己见→见景生情→情投意洽→洽博多闻→闻一知十→十生九死→死里逃生→生花之笔→笔底超生→生死予夺→夺其谈经→经明行修→修文偃武→武断专横→横眉瞪目→目牛无全→全身远害→害羣之马→马不停蹄→蹄閒三寻→寻根追底→底死谩生
2、谈天论地→地崩山摧→摧兰折玉→玉友金昆→昆山之玉→玉食锦衣→衣锦昼游→游蜂戏蝶→蝶意莺情→情意绵绵→绵绵不絶→絶少分甘→甘棠之爱→爱富嫌贫→贫困潦倒→倒冠落佩→佩紫怀黄→黄金时间→间不容砺→砺带河山→山肴海错→错节盘根→根深蔕结→结发夫妻→妻荣夫贵
3、谈天论地→地崩山摧→摧陷廓清→清汤寡水→水流花谢→谢庭兰玉→玉洁冰清→清辞丽曲→曲径通幽→幽期密约→约法三章→章句小儒→儒雅风流→流水无情→情真意切→切中要害→害人不浅→浅斟低唱→唱对台戏→戏彩娱亲→亲操井臼→臼头深目→目治手营→营私作弊→弊衣疏食
4、谈天论地→地丑力敌→敌惠敌怨→怨天怨地→地老天荒→荒无人烟→烟炎张天→天道无亲→亲密无间→间不容砺→砺戈秣马→马上房子→子为父隐→隐隐约约→约定俗成→成千上万→万绪千头→头会箕敛→敛容屏气→气吞牛斗→斗筲之器→器小易盈→盈盈一水→水涨船高→高足弟子
5、谈天论地→地动山摇→摇笔即来→来情去意→意义深长→长嘘短叹→叹老嗟卑→卑辞厚礼→礼让为国→国家栋梁→梁上君子→子子孙孙→孙庞斗智→智尽能索→索隐行怪→怪声怪气→气愤填膺→膺箓受图→图作不轨→轨物范世→世态人情→情投意合→合盘托出→出语成章→章台杨柳
成语造句
(1)黄阳司镇学校的庆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谈天论地”。
(2)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“谈天论地”几个大字。
(3)祈叔叔给茗茗和小朋友讲了“谈天论地”的成语典故。
(4)锐锐写不出成语“谈天论地”的拼音。
(5)小雷不会写成语“谈天论地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在去蒲江县朝阳湖镇九年制学校的火车上,谅笼大哥哥给姣淇和爱涣讲述了『谈天论地』的历史典故
(7)多一点宽容,少一点褊狭,和颜悦色地谈天论地,心平气和地做人做事,关乎社会和谐,更关乎一个人的幸福。
成语出处
元·郑德辉《王粲登楼》第二折:『说地谈天口若开,伏虎降龙志不改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谈天谈天:[tántiān] 闲聊天,闲谈。也叫『谈闲天』。
谈谈:tán(1)说话或讨论:漫谈;面谈;谈思想。(2)所说的话:奇谈;传为美谈;无稽之谈。(3)姓。
天天:tiān 1、<名>天空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』《秋声赋》:『其容清明,天高日晶。』《敕勒歌》:『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』2、<名>天气;气候。《卖炭翁》:『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』3、<名>自然;本性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。』4、<名>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,天奉我也。』《子鱼论战》:『隘而不列,天赞我也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此天亡我也,非战之罪也。』5、<名>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。《史记·郦食其列传》:『王者以民人为天,而民人以食为天。』[天道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气。[天府] 自然条件优越,物产丰富,地势险要的地方。[天光] 日光。天空的景象。[天理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然的组织结构。(3)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。(4)上天主持的公道。[天伦] 天然伦次,指兄弟。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。[天年] 自然寿命。[天书] (1)帝王的诏敕。(2)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。(3)比喻难认、难懂的书和文字。[天作之合] 天生的配偶。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,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。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、特殊。
论论:lùn 1、<动>讨论;议论。《出师表》:『每与臣论此事,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。』2、<动>评定赏罚;判定。《出师表》:『宜付有司论其刑赏。』3、<动>说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』4、<动>辩论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『今日廷论。』5、<动>研究;研讨。《五蠹》:『论世之事,因为之备。』6、<名>言论;主张;学说。《甘藷疏序》:『余不侫,独持迂论。』7、<名>文体的一种,即议论文。《文选序》:『论则析理精微,铭则序事清润。』
地地:dì 1、<名>大地;地面。《赤壁赋》:『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』2、<名>土地;田地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殚其地之出,竭其庐之人。』3、<名>领土;地域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今齐地方千里,百二十城。』4、<名>处所;地方。《琵琶行》:『浔阳地僻无音乐。』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『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。』5、<名>处境;境地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『久处卑贱之位,困苦之地。』6、<名>路程。《红楼梦》:『那轿夫抬进去。走了一射之地。』(一射之地:即一箭之地,约一百五十步。)7、<名>底子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。』8、<助>表示前面的词或短语状语。杜甫《陪柏中丞观宴将士》:『几时束翠节,特地引红妆。』冯梦龙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『忽地起一阵大风。』[地镜] (1)地面的积水。(2)传说中的宝镜。
谈谈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徒甘切《正韵》徒蓝切,□音郯。《说文》语也。《徐曰》谈者,和怿而悦言之。《广韵》谈话,言论也。《公羊传·闵二年》鲁人至今以为美谈。《礼·儒行》言谈者,仁之文也。《史记·滑稽传》谈言微中。《晋书·阮修传》王衍当时谈宗。又《玉篇》戏调也。《诗·小雅》不敢戏谈。又手谈。《续博物志》王中郞以围碁为坐隐,或亦谓之为手谈。又县名。《南齐书·州郡志》谈县属益州始康郡。又蛮州名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岭南道有谈州。又姓。《蜀录》汉有征东将军谈巴。又《正韵》亦作谭。详谭字注。又《韵会小补》叶徒黄切,音唐。《急就章》曹富贵,李尹桑。萧彭祖,屈宗谈。
天天:《丑集下·大字部》兲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他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他年切,□腆平声。《说文》颠也。至高在上,从一大也。《白虎通》镇也,居高理下,为物镇也。《易·说卦》乾为天。《礼·礼运》天秉阳,垂日星。荀子曰:天无实形,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。邵子曰:自然之外别无天。《程子遗书》天之苍苍,岂是天之形。视下亦复如是。《张子正蒙》天左旋,处其中者顺之,少迟则反右矣。《朱子·语类》离骚有九天之说,诸家妄解云有九天。据某观之,只是九重。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,里面重数较软,在外则渐硬,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,那里转得愈紧矣。○按天形如卵白。细察卵白,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,第八重白膜稍硬,最后九重便成硬殻。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。今西洋历说,天一层缓似一层,此七政退旋,所以有迟速也。又星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天,根氐也。《周语》天根见而水涸。又古帝号。葛天氏,见《疏仡纪》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形天与帝争神,帝断其首,乃以乳为目,脐为口,操干戚以舞。形一作□。《陶潜诗》□天舞干戚,猛志故常在。或作兽名,非。又地名。《蜀地志》蜀卭僰山后四野,无晴日,曰漏天。《杜甫诗》地近漏天终岁雨。又山名。《九州要记》凉州古武城有天山,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。一曰在伊州。〈注〉天山,即祁连山。又天,乐名。钧天广乐,见《史记·赵世家》。又署名。《唐六典》内阁惟秘书阁,宏壮曰木天。今翰林院称木天署。又景天,草名。《陶弘景曰》以盆盛,置屋上,辟火灾。又髡□。《易·暌□》其人天且劓。又姓。汉长社令天高。见《姓苑》。○按先韵,古与真文通,故天字皆从铁因反。考之经史皆然,惟《易》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,与庚青通耳。《正字通》谓,至尊莫如天,天以下又莫如君父,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,所论颇正大。□,武后所造天字,似篆文天。
论论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卢昆切,音崘。《说文》议也。《广韵》说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·贾疏》直言曰论,答难曰语。论者,语中之别,与言不同。又《论语·序解正义》论者,纶也,轮也,理也,次也,撰也。以此书可经纶世务,故曰纶,圆转无穷故曰轮,蕴含万理故曰理,篇章有序故曰次,羣贤集定故曰撰。《文心雕龙》昔仲尼微言,门人追述,故仰其经目,称为论语,盖羣论立名,始于兹矣。又《释名》伦也,有伦理也。《玉篇》思理也。《诗·大雅》於论鼓钟。〈传〉思也。《郑笺》论之言伦也。《朱传》言得其伦理也。又《增韵》紬绎讨论也。《孔安国·尚书序》讨论典坟。又《正韵》决罪曰论。又官名。《金史·百官志》其官长皆称曰勃极烈,次曰国论、忽鲁、勃极烈。国论,言贵。忽鲁,犹总帅也。又诸羌州名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刃南道有论川州,开元后置。又姓。《唐书》论弓仁,本吐蕃族也。又三字姓。《金史·国语解·姓氏》乌古论曰商。又《广韵》力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龙春切,□音伦。言有理也。又《礼·王制》凡制五□,必即天论。〈注〉天论,天理也。与伦同。又《玉篇》力困切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卢困切,□崘去声。义同。又《正韵》辨论也。《书·周官》论道经邦。〈传〉论者,讲明之谓。《礼·王制》凡官民材,必先论之。〈注〉谓考评其行艺之详也。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论功行封。又叶卢健切,音练。《前汉·叙传》兵家之策,惟在不战。营平皤皤,立功立论。又叶圣闰切,音舜。《冯衍·显志赋》澄德化之陵迟兮,烈□罚之峭峻。燔[音fán]商鞅之法术兮,烧韩非之说论。又叶闾员切,音挛。《曹植·文帝诔》考诸先纪,寻之哲言。生若浮寄,惟德可论。《字汇补》伪作□,非。
地地:《丑集中·土字部》“(古文)埊□埅□嶳《广韵》徒四切《集韵》大计切《韵会》徒二切《正韵》徒利切,□音弟。《说文》元气初分,重浊阴为地,万物所□列也。《白虎通》地者,易也。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。《释名》地,底也,其体底下,载万物也。《易·说卦传》坤为地。《内经》岐伯曰:地为人之下,太虚之中。黄帝曰:冯乎。曰:大气举之。《周礼·地官》土训掌道地图,以诏地事,道地慝,以辨地物,而原其生,以诏地求。《博物志》地以名山为辅佐,石为之骨,川为之脉,草木为之毛,土为之肉。又第也,但也。《前汉·丙吉传》西曹地忍之。又叶徒何切,音沱。《屈原·橘颂》闭目自慎,终不失过兮。秉德无私,参天地兮。《扬雄·羽猎赋》鸟不及飞,兽不得过,军惊师骇,刮野埽地。○按吴棫收地入个韵,音隋,则过可如字读,沱隋亦平去间耳。本作坔。考证:(《内经》岐伯曰,地为人之下,太虚之中。黄帝曰,何凭。曰,大气举之。)谨照原文何凭改冯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