摊书傲百城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ān shū ào bǎi chéng成语简拼:TSABC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成语繁体:攤書傲百城
成语解释
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。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摊书傲百城」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。
(2)打开练习本,第二页赫然是“摊书傲百城”几个大字。
(3)俊伟叔叔给洁蓓和雯扬介绍了“摊书傲百城”的成语故事。
(4)小晨写不出成语“摊书傲百城”的拼音。
(5)小健不会写成语“摊书傲百城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新建县第四中学的戴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摊书傲百城”。
成语出处
北魏李谧博览群书,无意做官,将家产都花在收罗书籍上。经他细加审订的书有四千卷之多。他有句名言:『丈夫拥书万卷,何假南面百城!』意即只要有万卷书,又何必做管辖百城的官。事见《魏书·李谧传》。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摊摊:tān(1)摆开;铺平:摊场;把凉席摊在床上◇许多事情一摊到桌面上来,是非立时分明。(2)(摊儿)设在路旁、广场上的售货处:地摊儿;水果摊儿。(3)量词,用于摊开的糊状物:一摊稀泥。(4)烹饪方法,把糊状食物倒在锅中摊开成为薄片:摊鸡蛋;摊煎饼。(5)分担:分摊;摊派。(6)碰到;落到(多指不如意的事情)。如:事情虽小,摊在他身上就受不了。
书书:shū 1、<动>写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乃丹书帛曰「陈胜王」。』2、<动>记录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余感焉,以杜君言泛讯之,众言同,于是乎书。』3、<名>文字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卒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。』4、<名>书法。《墨池记》:『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,池水尽黑。』5、<名>信。《春望》:『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』6、<名>文书;公文。《木兰诗》:『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』7、<名>书籍。《熟读精思》:『大抵观书先须熟读。』8、<名>指《尚书》。9、<名>曲艺的一类。《柳敬亭传》:『之盱眙市中,为人说书。』
傲傲:[ào] 〈动〉(1)傲慢而轻视。民慕其利而傲其罪。――《韩非子·六反》;恃才傲物。――《南史·萧子显传》。(2)如:傲俗(蔑视俗人);傲上(对上倨傲)。
百百:bǎi 1、<数>十个十。2、<数>概数。《谋攻》:『是故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。』[百司] 朝中大臣、王公以下百官的总称。
城城:chéng 1、<名>城墙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『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。』2、<动>筑城;修筑城墙。《韩非子·说林》:『靖郭君将城薛,客多以谏者。』3、<名>城市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』[辨] 城,郭。『城』与『郭』并称时,『城』指内城,『郭』指外城。『城』、『郭』连用时,泛指城。[城池] 城墙和护城河。《战国策·中山策》:『百姓心离,城不修,既无良臣,又无守备。』后泛指城市,城邑。[城堞] 城上女墙。[城府] 1.城市及官署。杜甫《别蔡十四著作》诗:『主人薨城,扶榇归咸秦。』2.比喻心机深隐难测。《宋史·傅尧俞传》:『尧俞厚重寡言,遇人不设城,人自不忍欺。』[城郭] 内城的墙叫城,外城的墙叫郭。连用指城市。司马迁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『楚因焚烧其城,系虏其子女。』[城隍] 1.城墙和护城河。班固《两都赋序》:『京师修宫室,浚城,起苑囿。』2.指城邑。寒山《诗》一六七:『侬家暂下山,入到城里。』3.护城之神。《北齐书·慕容俨传》:『城中先有神祠一所,俗号城神,公私每有祈祷。』[城门失火] 比喻无端受牵连而遭祸害。[城阙] 1.城门两边的望楼。《诗经·郑风·子衿》:『挑兮达兮,在城兮。』2.宫殿;京城。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:『鞭挞其夫家,聚敛贡城。』[城社] 1.城池和祭地神的土坛。2.指邦国。3.比喻权势、靠山。《旧唐书·薛存诚传》:『倚中人为城,吏不敢绳。』[城下之盟] 敌人逼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和约。《左传·桓公十二年》:『楚伐绞……大败之,为城而还。』
摊摊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他干切《正韵》他丹切,□音滩。《说文》开也。一曰手布也。《世说》王戎满牀摊书。《杜甫诗》白书摊钱高浪中。又缓也。又《唐韵》奴案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乃旦切,□难去声。按也。又《唐韵》奴坦切《集韵》乃坦切,□难上声。义同。本作摊。与擹同。亦作□。摊字原从□作。
书书:《辰集上·曰字部》《广韵》伤鱼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商居切,□音舒。《说文》作□,着也。从聿从者。隷省作书。《易·系辞》上古结绳而治,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。〈注〉书契,所以决断万事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六艺: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〈注〉书,六书之品。又《地官·保氏》乃敎之六艺,五曰六书。〈注〉六书:象形、会意、转注、处事、假借、谐声。《许慎·说文序》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,依类象形,故谓之文,其后形声相益,即谓之字。着於竹帛谓之书。书者,如也。又书有六体。《前汉·艺文志》六体者,古文、奇字、篆书、隷书、缪篆、虫书。又《说文》书有八体:一曰大篆,二曰小篆,三曰刻符,四曰虫书,五曰摹印,六曰署书,七曰殳书,八曰隷书。又《尙书序疏》诸经史因物立名,物有本形,形从事着,圣贤阐敎,事显於言,言惬羣心,书而示法,既书有法,因号曰书。故百氏六经总曰书也。《史记·礼书注》书者,五经六籍总名也。《释名》书,庶也。纪庶物也。又《诗·小雅》畏此□书。〈传〉□书,戒命也。〈疏〉古者无纸,有事书之於□,故曰□书。又《周礼·天官·司书注》主计会之簿书。又《左传·昭六年》郑人铸□书。〈注〉铸□书於鼎。又《左传·昭六年》叔向使诒子产书。○按即书牍也。又《前汉·董仲舒传》对亡应书者。〈注〉书,谓诏书也。又官名。《前汉·成帝纪》初置尙书,员五人。又《百官公卿表》中书谒者。
傲傲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唐韵》五到切《集韵》牛到切《韵会》疑到切《正韵》鱼到切,□敖去声。慢也,倨也。《书·益稷》无若丹朱傲。《礼·曲礼》傲不可长。又《荀子·劝学篇》不问而告谓之傲。本作傲。或借奡,慠通。傲字原刻从□作。
百百:《午集中·白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博陌切,音伯。《说文》十十也。从一白。数十十为一百。百,白也。十百为一贯。贯,章也。《徐曰》章,以诗言之一章也。百亦成数。会意字。《前汉·律正志》纪于一,协于十,长于百,大于千,衍于万。又众多也。《易·系辞》百官以治。《书·尧典》平章百姓。《后汉·明帝纪》百蛮贡职。又百里,刃名。百錬,刀名。见《古今注》。又百鹩。鸟名。见《大戴礼》。又百足,虫名。《博物志》百足,一名马蚿。又百合,草名。《谭子化书》山蚯化为百合。又地名。隋百泉县,唐百文县。又国名。《北史·百济传》百济国,马韩之属,在辽东之东。又姓。百丰,列子弟子。又复姓。《风俗通》秦百里奚之后,其先虞人,家于百里,因氏焉。又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莫白切,音陌。励也。《左传·僖二十八年》距跃三百,曲踊三百。〈注〉言每跳皆勉力为之。又唐谓行杖人曰五百。《后汉·曹节传注》五百字,本为伍佰。伍,当也。佰,道也。使之导引,当道陌中,以驱除也。《续志》五百赤帻绦褠,即今行鞭杖者,亦作伍佰。又叶伯各切,音博。《前汉·季布传》得黄金百,不如得季布诺。《易林》营城洛邑,周公所作。世建三十,正年八百。又叶毕吉切,音必。《欧阳修·潭园诗》一华聊一醉,尽醉犹须百。而我病不□,对花空叹息。
城城:《丑集中·土字部》《唐韵》是征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时征切,□音成。内曰城,外曰郭。《释名》城,成也。一成而不可毁也。《古今注》盛也,盛受国都也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夏鲧作三仞之城。一曰黄帝始立城邑以居。《白虎通》天子曰崇城。《史记·始皇本纪》帝筑万里长城。《前汉·元帝纪》帝初筑长安城。城南为南斗形,城北为北斗形,因名斗城。又诸侯僭侈,建城踰制,谓之产城,若生子长大之义。《司马法曰》攻城者,攻其所产。又《唐·李肇·国史补》元日冬至,大朝会,百官已集,宰相后至,列烛多至数百炬,谓之火城。《王禹偁·待漏院记》北阙向曙,东方未明。相君启行,煌煌火城。又层城。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掘崑仑墟以下地,中有层城九重。《孙绰·天台赋》苟台岭之可攀,亦何羡于层城。又官名。《左传·文十六年》公子荡为司城。〈注〉宋桓公,以武公讳,司空攺司城。又宫名。《前汉·班倢伃传》倢伃居增城舍。又山名。析城,在河东濩县西。《书·禹贡》底柱析城。又赤城山,在会稽东南。《孙绰·天台赋》赤城霞起以建标。又墓地曰佳城。《博物志》夏侯婴死,送葬至东都门外,马踣地悲鸣,掘之,得石椁,铭曰:佳城郁郁,三千年见白日。吁嗟滕公,居此室。又姓。城浑。又司城,复姓。又叶辰羊切,音常。《韩愈·赠张籍诗》我友东来说,我家免祸殃。乗[音chéng]船下汴水,东去趋彭城。考证:(《博物志》得石椁。铭曰:佳城郁郁。二千年见白日,吁嗟夏公,居此室。)谨照原文二改三。夏改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