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án cí rú yún
成语简拼:TCRY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談辭如雲
成语解释
指谈话时言辞如飘云那样奔涌而出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健谈
近义词
口若悬河
成语接龙
谈辞如云→云布雨施→施丹傅粉→粉白黛黑→黑白混淆→淆惑视听→听而不闻→闻道犹迷→迷不知归→归老田间
成语造句
(1)唱唱不会写成语“谈辞如云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2)符融谈辞如云,让李膺十分佩服。
(3)黎平一中的闻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谈辞如云”。
(4)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“谈辞如云”几个大字。
(5)闻姐姐给若蕴和谭嫱介绍了“谈辞如云”的历史典故
(6)小灏写不出成语“谈辞如云”的拼音。
(7)去往上明中学的车上,和韬大哥哥给爱子和项茹讲了『谈辞如云』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符融传》:『融幅巾奋裒,谈辞如云。』
成语故事
东汉时期,为官清廉的李膺从青州刺史做到乌桓校尉、长乐少府等,他疾恶如仇,惩治贪官绝不手软,很多士大夫们想结识他,得到他的接纳就是登龙门。符融去拜见李膺,双方谈得十分投机,相见恨晚,谈辞如云,遂结为好友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谈谈:tán(1)说话或讨论:漫谈;面谈;谈思想。(2)所说的话:奇谈;传为美谈;无稽之谈。(3)姓。
辞辞:cí 1、<名>口供。《周礼·秋官》:『听其狱讼,察其辞。』柳宗元《断刑论》:『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。』2、<名>言词,词句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今吾且死,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。』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初至北营,抗辞慷慨,上下颇惊动。』《屈原列传》:『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』3、<动>讲话,告诉。《殽之战》:『使皇武子辞焉。』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状》:『无伤也,请辞于军。』4、<动>推辞;拒绝;不接受。《陈情表》:『臣以供养无主,辞不赴命。』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于是辞相印不拜。』5、<动>告别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臣等不肖,请辞去。』《木兰诗》:『旦辞爷娘去,暮宿黄河边。』6、<名>文词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。』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撰长书以为贽,辞甚畅达。』7、<名>古代文体的一种。如《楚辞》、《归去来兮辞》。[辨] 辞,词。在『言词』这个意义上,『辞』和『词』是同义词。在较古的时代,一般只说『辞』,不说『词』。汉代后逐渐以『词』代『辞』。[辞见] 京朝官出任外官赴任前朝见皇帝。[辞决] 决别。[辞令] 应对的言辞。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『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……而又善为辞。』[辞世] 1.隐居避世。陆机《汉高祖功臣颂》:『托迹黄、老,辞却粒。』2.犹『去世』、『逝世』。韩愈《祭虞部张员外文》:『倏忽逮今,二十馀载,存皆衰白,半亦辞。』[辞谢] 婉言道歉或谦让不受。[辞致] 辞令或文词的风格。《隋书·苏威传》:『辞可观,见者莫不称善。』
如如:rú 1、<动>往;到……去。《涉江》:『入溆浦余儃佪兮,迷不知吾所如。』2、<动>依照;遵从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先生如其指,内狼于囊。』3、<动>顺;符合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邂逅不如意,便还就孤。』4、<动>像;如同。《两小儿辩日》:『日初出大如车盖。』5、<动>及;比得上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『天时不如地利。』6、<动>用于短语『如……何』中,表示『对待……怎么办』、『把……怎么办』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如太行、王屋何?』7、<副>不如;应该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若爱重伤,则如勿伤。』8、<连>如果;假如。《芙蓉楼送辛渐》:『洛阳亲友如相问。』9、<连>或者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安见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而非邦也者?』10、<连>至于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』11、词缀。用于形容词后,表示『……的样子』,也可不译。韩愈《答李翊书》:『仁义之人,其言蔼如也。』
云云:yún 1、<动>说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古人云:「死生亦大矣。」』2、<动>有。《荀子·法行》:『其云益乎。』3、<代>如此;这样。《师说》:『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』4、<助>用于句首、句中、句末,无意义。《诗经·卷耳》:『云何吁矣』《左传·成公十二年》:『日云莫矣。』《核舟记》:『盖大苏泛赤壁云。』5、<名>话。《苏武传》:『勿复有云。』6、<名>云彩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云无心以出岫。』7、<形>盛多的样子。《过秦论》:『天下云集响应。』[云云] (1)众多,又作『芸芸』。(2)如此如此。
谈谈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徒甘切《正韵》徒蓝切,□音郯。《说文》语也。《徐曰》谈者,和怿而悦言之。《广韵》谈话,言论也。《公羊传·闵二年》鲁人至今以为美谈。《礼·儒行》言谈者,仁之文也。《史记·滑稽传》谈言微中。《晋书·阮修传》王衍当时谈宗。又《玉篇》戏调也。《诗·小雅》不敢戏谈。又手谈。《续博物志》王中郞以围碁为坐隐,或亦谓之为手谈。又县名。《南齐书·州郡志》谈县属益州始康郡。又蛮州名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岭南道有谈州。又姓。《蜀录》汉有征东将军谈巴。又《正韵》亦作谭。详谭字注。又《韵会小补》叶徒黄切,音唐。《急就章》曹富贵,李尹桑。萧彭祖,屈宗谈。
辞辞:《未集下·舌字部》《正韵》详兹切,音词。俗辞字。《佩觿集》曰:辞乱从舌,其芜累有如此者,然循用既久,今亦不废。《正字通》俗辞字。《佩觿集》辞、乱从舌,其芜累有如此者。乱。(辞)(古文)《唐韵》似兹切《集韵》详兹切,□音词。辞说也。《易·乾卦》修辞立其诚。《书·毕命》辞尚体要。又《说文》讼辞也。《周礼·秋官·小司□》以五声听其狱讼,一曰辞听。《书·吕□》明清于单辞,罔不中听狱之两辞。〈疏〉单辞谓一人独言也,两辞谓两人竞理也。又与辤同。《正韵》却不受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稽首固辞。《中庸》爵禄可辞也。又谢也。《前汉·韩王信传》温颜逊辞。又别去也。《楚辞·九歌》入不言兮出不辞。
如如:《丑集下·女字部》《唐韵》人诸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人余切,□音鴽。《说文》从随也。一曰若也,同也。《书·舜典》如五器,如岱礼,如初,又然也。《易·离卦》突如其来如。《前汉·扬雄传》雄家产不过十金,晏如也。又往也,至也。公如棠,如齐。见《左传》。《刘伶·酒德颂》幕天席地,纵意所如。又月名。《尔雅·释岁》二月为如。又语助辞。《论语》恂恂如也。《孟子》驩虞如也,皥皥如也。又凉如。县名。《前汉·郊祀志》上遂北巡朔方,还释兵凉如。又肥如,古国名,在辽西郡。《应劭曰》肥子奔燕,燕封于此。又姓。如罗氏,攺为如氏,见《统谱》。又本觉为如,今觉为来,见《道院集》。又真如,有变易性相,如如常住不迁,□见《禅灯录》。又□如,兽名。瞿如,鸟名。□见《山海经》。又通作而。《前汉·五行志》引左传,星陨如雨。〈注〉如,而也,星陨而且雨。又《广韵》人恕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如倨切,□音茹。《东方朔·七谏》忽容容其安之兮,超荒忽其焉如。苦衆[音zhòng]人之难信兮,愿离情而远举。〈注〉举去声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□乃个切,音那。亦若也。
云云:《子集上·二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王分切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于分切,□音云。《说文》山川气也。象回转形。后人加雨作云,而以云为云曰之云。《正字通》与曰音别义同。凡经史,曰通作云。又运也。《管子·戒篇》天不动,四时云下,而万物化。〈注〉云:运动貌。又狎昵往复也。《诗·小雅》昏姻孔云。《朱传》云:旋也。《左传·襄二十九年》晋不邻矣,其谁云之。〈注〉云:犹旋。旋归之也。又语助。《诗·小雅》伊谁云憎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秦文公获若石云于□仓北坂。又陆佃曰:云者,有应之言也。《左传·襄二十六年》子朱曰:朱也当御。三云:叔向不应。又云云:衆[音zhòng]语也。《前汉·汲黯传》上曰,吾欲云云。〈注〉犹言如此如此也。又云云:山名。《前汉·郊祀志》封大山禅云云:〈注〉云云:太山下小山。又云为。《易·系辞》变化云为。又姓。汉云敞。又与芸同。《庄子·在宥篇》万物云云。〈注〉盛貌。老子作芸芸。又纷云:兴作貌。《吕览·圜道篇》云气西行云云然。《前汉·司马相如传》威武纷云。俗作纭。又《韵补》叶于先切,言也。《韩愈·剥啄行》我谢再拜,汝无复云。往追不及,来可待焉。考证:(《史记·封禅书》秦文公获若云云于陈仓北坂。)谨照原文获若云云改为获若石云。又按云是语助。谨将此十七字移於伊谁云憎之下。(《汲黯传》武帝曰,吾欲云云。〈注〉犹言如此如此也。)谨照原书改前汉汲黯传上曰,吾欲云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