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án gǔ shuō jīn
成语简拼:TGSJ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談古説今
成语解释
从今到古无所不谈,无不评论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;形容谈话内容广泛
近义词
谈今论古、论今说古、说古谈今、谈笑风生、谈笑自若
成语接龙
1、谈古说今→今愁古恨→恨海难填→填街塞巷→巷尾街头→头眩目昏→昏聩无能→能屈能伸→伸冤理枉→枉口诳舌→舌挢不下→下笔如神→神工鬼力→力尽筋疲→疲心竭虑→虑周藻密→密约偷期→期颐之寿→寿陵失步→步罡踏斗→斗量车载→载欢载笑→笑骂从汝→汝南晨鸡→鸡栖凤巢
2、谈古说今→今愁古恨→恨相见晚→晚节黄花→花花绿绿→绿鬓红颜→颜骨柳筋→筋疲力竭→竭智尽力→力钧势敌→敌惠敌怨→怨天尤人→人之常情→情见乎言→言重九鼎→鼎食钟鸣→鸣锣喝道→道殣相望→望洋而叹→叹为观止→止戈兴仁→仁浆义粟→粟陈贯朽→朽竹篙舟→舟车劳顿
3、谈古说今→今非昔比→比翼连枝→枝对叶比→比物假事→事不有余→余音缭绕→绕梁之音→音问两绝→绝妙好辞→辞赋风骨→骨鲠在喉→喉长气短→短寿促命→命中注定→定乱扶衰→衰当益壮→壮志凌云→云中仙鹤→鹤处鸡群→群情鼎沸→沸沸汤汤→汤去三面→面似靴皮→皮相之谈
4、谈古说今→今来古往→往古来今→今雨新知→知往鉴今→今生今世→世济其美→美人香草→草偃风行→行险徼幸→幸灾乐祸→祸从天降→降服而囚→囚首丧面→面有难色→色丝虀臼→臼杵之交→交臂历指→指亲托故→故步自封→封豕长蛇→蛇食鲸吞→吞舟是漏→漏尽钟鸣→鸣锣喝道
5、谈古说今→今来古往→往蹇来连→连模拟物→物稀为贵→贵远贱近→近交远攻→攻城略地→地塌天荒→荒唐无稽→稽疑送难→难以为情→情长纸短→短吃少穿→穿穴踰墙→墙上泥皮→皮相之谈→谈古论今→今是昨非→非分之念→念念有词→词穷理尽→尽入彀中→中饱私囊→囊括四海
成语示例
(1)到瓦官寺游耍,僧齐公一向与他相厚,出来接洽了。登阁眺远,谈古说今。▲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九
成语造句
(1)打开笔记本,第二页上写着“谈古说今”几个大字。
(2)憨憨写不出成语“谈古说今”的拼音。
(3)小曼不会写成语“谈古说今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叶县育英中学的买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谈古说今”。
(5)召叔叔给翔翔和他的同学讲述了“谈古说今”的典故。
(6)在去丰乐中学的出租车上,辰暄哥哥给邛镬和慧葶讲解了『谈古说今』的故事。
(7)到瓦官寺游耍,僧齐公一向与他相厚,出来接洽了。登阁眺远,谈古说今。见明·凌蒙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九。
成语出处
元·张可久《端正好·渔乐》:『人间开口笑樵渔,会谈今论古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谈谈:tán(1)说话或讨论:漫谈;面谈;谈思想。(2)所说的话:奇谈;传为美谈;无稽之谈。(3)姓。
古古:gǔ 1、<名>古代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。』2、<形>历时长焦的;古老的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从数骑出,微行入古寺。』
说说:shuō 1、<动>陈说;讲说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』2、<动>说明;解说。《离骚》:『众不可户说兮,孰云察余之中情。』3、<名>言论;说法;主张。《鸿门宴》:『而听细说,欲诛有功之人。』4、<名>文体的一种,也叫杂说。多用于说明事物,讲述道理。《黄生借书说》:『为一说,使与书俱。』shuì<动>劝说;说服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患之,数请魏王,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。』yuè<形>通『悦』。喜欢;高兴。《论语》:『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』
今今:jīn 1、<名>现在;如今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今臣至,大王见臣列观。』2、<名>现代;当代。《察今》:『察今可以知古。』3、<副>将要;将会。《鸿门宴》:『吾属今为之虏矣。』4、<连>假如;如果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『今王与百姓同乐,则王矣。』
谈谈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徒甘切《正韵》徒蓝切,□音郯。《说文》语也。《徐曰》谈者,和怿而悦言之。《广韵》谈话,言论也。《公羊传·闵二年》鲁人至今以为美谈。《礼·儒行》言谈者,仁之文也。《史记·滑稽传》谈言微中。《晋书·阮修传》王衍当时谈宗。又《玉篇》戏调也。《诗·小雅》不敢戏谈。又手谈。《续博物志》王中郞以围碁为坐隐,或亦谓之为手谈。又县名。《南齐书·州郡志》谈县属益州始康郡。又蛮州名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岭南道有谈州。又姓。《蜀录》汉有征东将军谈巴。又《正韵》亦作谭。详谭字注。又《韵会小补》叶徒黄切,音唐。《急就章》曹富贵,李尹桑。萧彭祖,屈宗谈。
古古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公户切《韵会》果五切《正韵》公土切,□音鼓。《尔雅·释诂》古,故也。《说文》从十,口。识前言者也。《徐铉曰》十口所传,是前言也。《玉篇》久也,始也。《书·尧典》曰若稽古帝尧。《诗·邶风》逝不古处。《前汉·艺文志》世正三古。《孟康曰》伏羲上古,文王中古,孔子下古。又《礼·祭义》以祀天地、山川、社稷、先古。〈注〉先古,谓先祖也。又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轮已庳,则於马终古登阤也。〈注〉终古,犹言常也。又贲古,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益州郡贲古县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周太王从邠适岐,称古公,其后氏焉。汉有古初,蜀志有广汉功曹古牧,北魏有古弼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红茏古。〈注〉俗呼红草为茏鼓,语转耳。又《集韵》古暮切,音顾。亦作故,义同。《刘向·九叹》兴离骚之微文兮,兾灵修之壹悟。还余车于南郢兮,复姓轨于初古。又《字汇补》溪姑切,音枯。古成氏,复姓。汉广汉太守古成云。后秦古成诜,以文章参枢密。
说说:《考证》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(《易·益卦》民説无强。)谨照原文无强改为无疆。
今今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居吟切,音金。《说文》是时也。《广韵》对古之称。《诗·召南》迨其今兮。《毛传》今,急辞也。《朱传》今,今日也。不待吉也。又《圆觉经》无起无灭,无去来今。〈注〉谓过去见在未来三世。又《韵补》叶居青切,音京。《诗·周颂》有椒其馨,胡考之宁。匪且有且,匪今斯今。又叶居良切,音姜。《易林》庭爎夜明,追古伤今。阳弱不制,阴雄坐房。从亼□会意。□,古文及字。巳往为古,逮及为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