驷马高盖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ì mǎ gāo gài成语注音:ㄙㄧˋ ㄇㄚˇ ㄍㄠ ㄍㄞˋ
成语简拼:SMGG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駟馬高蓋
成语解释
套着四匹马的高盖车。旧时形容有权势的人出行时的阔绰场面。也形容显达富贵。同『驷马高车』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形容显达富贵
近义词
驷马轩车、驷马高车
成语示例
(1)驷马高盖之赫奕,呵者肩摩于前,骑者踵接于后,洋洋乎得志于一时。▲清·刘大櫆《贲耻堂记》
成语造句
(1)打开练习本,第二页赫然是“驷马高盖”几个大字。
(2)欢欢写不出成语“驷马高盖”的拼音。
(3)李渡中学的舜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驷马高盖”。
(4)美美不会写成语“驷马高盖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舜哥哥给赵晴和丹童介绍了“驷马高盖”的成语故事。
成语出处
《汉书·于定国传》:『少高大闾门,令容驷马高盖车。』《南史·隐逸传上·渔父》:『吾黄金白璧,重礼也;驷马高盖,荣势也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驷马驷马:<书>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:驷马高车;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(形容话说出口,无法再收回)。
驷驷:sì 1、<名>驷马;拉同一辆车的四匹马。《荀子·礼论》: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,若驷之过隙。』2、<名>四匹马拉的车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文车二驷。』3、<量>匹;辆。《论语·季氏》:『齐景公有马千驷。』
马马:mǎ 1、<名>家畜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吾骑此马五岁,所当无敌。』2、<名>通『码』,筹码。古时计数工具。《礼记·投壶》:『请为胜者立马。』
高高:gāo 1、<形>高,与『低』、『矮』、『下』相对。《涉江》:『山峻高而蔽日兮,下幽晦以多雨。』《滕王阁序》:『天高地迥,觉宇宙之无穷。』2、<动>加高;抬高。《促织》:『欲居之以为利,而高其直,亦无售者。』3、<动>重;推崇。《与陈伯之书》:『夫迷途知返,往哲是与;不远而复,先典攸高。』4、<名>高度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太行、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高万仞。』《核舟记》: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,高可二黍许。』5、<名>高处。《劝学》:『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』《滕王阁序》:『登高作赋,是所望于群公。』6、<形>指品级地位高;尊贵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』《滕阁王序》:『千里逢迎,高朋满座。』7、<形>高明;高尚。《五蠹》:『轻辞天子,非高也,势薄也。』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义也。』8、<副>高度。《东方朔》:『朔文辞不逊,高自称誉,上伟之。』9、<形>大。《鸿门宴》:『劳苦而功高如此。』又专指大年龄《醉翁亭记》:『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醉翁也。』10、<形>高亢;响亮。鲍照《代堂上歌行》:『筝笛更弹吹,高唱相追和。』11、<形>热烈;盛大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『饮酒高会。』12、<动>高出;超出。《张衡传》:『虽才高于世,而无骄尚之情。』13、<形>敬辞,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『素不相识,去问官人高姓大名。』
盖盖:gài 1、<名>用草编的覆盖物。[引] 器物的盖子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庭有枇把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。』[又] 特指车盖,遮阳避雨的用具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。』《两小儿辩日》:『日初出大如车盖。』2、<动>遮盖;掩盖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枝枝相覆盖,叶叶相交通。』《敕勒川》:『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』3、<动>胜过;超过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力拔山兮气盖世。』《赤壁之战》:『况刘豫州王室之胄,英才盖世,众士仰慕。』4、<副>表下而说的话带推测性,用在句首,相当于『推想』、『大概』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盖其又深,则其至又加少矣。』5、<副>大概;大约。用在句中,表示推测、推断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善始者实繁,克终者盖寡。』《与妻书》:『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,必不能禁失吾之悲。』6、<连>连接上句或上一段,表示解说原由。相当于『本来』、『原来』。《出师表》:『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』《六国论》:『盖失强援,不能独完。』7、<助>用于句首,表示要发表议论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『盖儒者所争,尤在于名实。』hé通『盍』。 1、<副>何;怎么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技盖至此乎?』2、兼词,何不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盖亦反其本矣。』
驷驷:《亥集上·马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息利切《正韵》息渍切,□音四。《玉篇》四马一乗[音chéng]也。《诗·鄘风》良马五之疏王肃云:古者一辕之车驾三马则五辔,夏后氏驾两,谓之丽。殷益一騑,谓之骖[音cān]。周又益一騑,谓之驷。驷者,一乗[音chéng]四马,两服两骖[音cān]是也。董氏曰:马在车中为服,在车外为骖[音cān]。又《左传·文十一年》富父终甥驷乗[音chéng]。又《前汉·郊祀志》秦祀四畤,每畤用木寓龙一驷,木寓车马一驷,各如其帝色。〈注〉李奇曰:寓寄也,寄生龙形於木也。师古曰:一驷亦四龙也。又星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天驷房也。〈注〉房四星,谓之天驷。又地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琅邪郡驷望县。〈又〉乐浪郡驷望县又姓。《左传·定十年》郈工师驷赤。又《前汉·文帝纪》齐王舅父驷钧。又借作四。《礼·乐记》夹振之而驷伐,盛威於中国也。〈注〉驷当为四。每奏四伐,一击一刺为一伐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息七切,音悉。义同。考证:(《小雅》载骖[音cān]载驷。〈注〉王肃云云。)谨照所引王肃云云见鄘风干旄疏非小雅注。今照原书将小雅载骖[音cān]载驷注七字,改为鄘风良马五之疏。
马马:《亥集上·马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莫下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母下切,□麻上声。《说文》怒也,武也。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。《玉篇》黄帝臣相乗[音chéng]马。马,武兽也,怒也。《正韵》乗[音chéng]畜。生於午,禀火气。火不能生木,故马有肝无胆。胆,木之精气也。木臓不足,故食其肝者死。《易·说卦传》乾为马。〈疏〉乾象天,天行健,故为马。《春秋·说题辞》地精为马。《春秋·考异记》地生月精为马。月数十二,故马十二月而生。《周礼·夏官·马质》掌质马,马量三物,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,皆有物贾。又《校人》掌王马,辨六马之属。凡大祭祀,朝觐,会同,毛马而颁之。凡军事,物马而颁之。注:毛马齐其色。物马齐其力。又《趣马》掌赞正良马。又《巫马》掌养疾马而乗[音chéng]治之,相医而药攻马疾。又《廋人》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。《圉人》掌刍牧以役圉师。又司马,官名。《周礼·夏官·大司马注》谓总武事也。又《清夜录》汉制,卿驷马右騑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太守,驷马驾车,一马行春。《卫宏·舆服志》诸侯四马,驸以一马。《南史·柳元策传》兄弟五人,□为太守。时人语曰:柳氏门庭,五马逶迤。《正字通》故今太守称五马大夫。又田野浮气曰野马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野马也,尘埃也,生物之以息相吹也。〈注〉日光也。一曰游丝水气。又阳马。《何晏·景福殿赋》承以阳马,接以圆方。〈注〉阳马,屋四角引出承短椽者,连接或圆或方也。又投壶胜算曰马。《礼·投壶》为胜者立马,一马从二马,三马既立,请庆多马。〈注〉立马者,取算以为马,表其胜之数也。谓算为马者,马为威武之用,投壶及射,皆以习武也。又《字汇补》打马,弹碁类也。朱李易安有打马图。又地名。马陉,齐邑。马陵,郑地。□见《左传》。又天马,兽名。有翼能飞。又竈马,虫名。《酉阳亲俎》状似促织,好穴竈旁。今俗呼竈鸡。又马勃,草名。《正字通》生湿地腐木上,一名马疕。韩愈所云牛溲马勃,兼收□蓄是也。又海马,鱼名。牙骨坚莹,文理细如丝,可制为器。又姓。《姓苑》本伯益之后,赵奢封马服君,遂氏焉。又司马、巫马、乗[音chéng]马,皆复姓。《前汉·沟洫志》谏大夫乗[音chéng]马延年。《孟康曰》乗[音chéng]马,姓也。又《风俗通》有白马氏。又马流。《兪益期曰》马援立铜柱,岸北有遗兵,居寿冷岸,南对铜柱,悉姓马,号曰马流。《方隅胜略》谓马人散处南海,谓之马流。《韩愈诗》衙时龙户集,上日马人来。〈注〉即马流也。一作马留。又门名。《前汉·项籍传注》宫垣内兵卫所在,四面皆有司马,以主事,故总称司马门。又《公孙弘传注》武帝时,相马者东门京作铜马法,立於鲁般门外,更名金马门。又亭名。谢灵运为永嘉太守,以五马自随,立五马亭。又《集韵》满补切,音姥。义同。《前汉·石庆传》马字与尾当五。《师古曰》马字,下曲者尾,幷[同并]四点为足,凡五。考证:(《周礼·夏官·校人》掌王马,辨六马之属。又《趣马》掌赞正良马。又《巫马》掌养疾马而乗[音chéng]治之,相医而药攻马疾。又《马质》掌质马,马量三物。一曰戎马,二曰田马,三曰驽马。皆有物贾。又《廋人》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。《圉人》掌刍牧以役圉师。凡太祭祀,朝觐,会同,毛马而颁之。凡军事,物马而颁之。〈注〉毛马,齐其色。物马,齐其力。)谨照原文次序改为:周礼夏官马质掌质马,马量三物,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,皆有物贾。又校人掌王马,辨六马之属。凡大祭祀,朝觐,会同,毛马而颁之。凡军事,物马而颁之。注毛马齐其色。物马齐其力。又《趣马》掌赞正良马。又《巫马》掌养疾马而乗[音chéng]治之,相医而药攻马疾。又《廋人》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。《圉人》掌刍牧以役圉师。(《姓苑》本伯益之后,超奢封马服君,遂氏焉。)谨照原文超奢改赵奢。原版已改。
高高:《亥集上·高字部》《广韵》古劳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居劳切,□音羔。《说文》崇也。象台观高之形。从冂口。与仓舍同意。《易·系辞》□高以□,贵贱位矣。〈注〉高谓天体也。〈又〉崇高莫大乎富贵。又《史记·高祖纪注》张晏曰:礼諡法,无高以为功,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,故特起名焉。又地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沛郡高县。又姓。《史记·仲尼弟子传》高柴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居号切,音诰。度高曰高。《左传·隐元年·都城过百雉注》一雉之墙,长三丈,高一丈。《释文》高,古报反。又如字。又叶居侯切,音钩。《柳宗元·柳评事墓铭》柳侯之分,在北为高,充于史氏,世相重侯。又叶居何切。《苏黄门·严颜□》相传昔者严太守,刻石千岁字已伪。严颜生平吾不记,独忆城破节最高。《韵会》俗作髙。
盖盖:《午集中·皿字部》《正字通》俗盖字。(盖)(古文)《唐韵》古太切《韵会》居太切,□音匄。苫也。《左传·襄十四年》乃祖吾离被苫盖。〈注〉白茅,苫也,今江东呼为盖。又掩也。《书·蔡仲之命》尔尚盖前人之愆。又覆也。《关尹子·八筹篇》其高无盖。又车盖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输人为盖以象天,崇十尺。又语辞。《诗·小雅》谓天盖高,谓地盖厚。又《广韵》胡□切,音盍。亦苫盖也。《集韵》青齐人谓蒲席曰蒲盖。又通盍,何不也。《礼·檀弓》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。又《正韵》古沓切。地名。《孟子》王使盖,大夫王驩为辅行。〈注〉盖,齐下邑也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泰山郡盖。又姓。《前汉·曹参传》闻胶西有盖公,善治黄老言。又盖宽饶,字次公,魏郡人。又《韵补》居气切,叶音既。《宋玉·高唐赋》蜺为旌,翠为盖,风起而止,千里而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