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ì bù jí shé
成语注音:ㄙㄧˋ ㄅㄨˋ ㄐㄧˊ ㄕㄜˊ
成语简拼:SBJS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主谓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駟不及舌
成语英文:what is said cannot be unsaid
成语解释
驷: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;舌:指说的话。一句话说出口,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。比喻一句话说出来,再也无法收回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;指说一不二
近义词
驷马难追、言而有信
成语示例
(1)酒自外入,机繇内泄。悔从醒生,驷不及舌。▲明·东鲁古狂生《醉醒石》第十二回
成语造句
(1)笔笔写不出成语“驷不及舌”的拼音。
(2)佴姐姐给蕊轩和旭菲讲解了“驷不及舌”的典故。
(3)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“驷不及舌”几个大字。
(4)珉珉不会写成语“驷不及舌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永西中学的佴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驷不及舌”。
(6)…崇“一言九鼎”“驷不及舌”“言而有信”的…
(7)酒自外入,机繇内泄。悔从醒生,驷不及舌。见明·东鲁古狂生《醉醒石》第十二回。
成语出处
《论语·颜渊》:『夫子之说君子也,驷不及舌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不及不及:[bùjí] (1)不如,比不上。不及50几年前。(2)赶不上,来不及。躲避不及。后悔不及。(3)够不上。(4)未被接近。作为对风采的描绘…这部书是其他任何书都不及的。
驷驷:sì 1、<名>驷马;拉同一辆车的四匹马。《荀子·礼论》: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,若驷之过隙。』2、<名>四匹马拉的车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文车二驷。』3、<量>匹;辆。《论语·季氏》:『齐景公有马千驷。』
不不:bú 1、<副>不,表一般否定。2、<副>没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荐》:『今日出而从,日中不决,何也?』3、<副>不是,表否定判断。《卖柑者言》:『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。』fǒu通『否』。 1、<助>在句末表询问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』2、<副>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鸿门宴》:『不者,若属皆为所虏。』《师说》:『或师焉,或不焉。』[不齿] 齿,并列,并排。不与并列,不与同列。表示极度鄙视。[不佞] 1.无口才;不会巧言善说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『雍也仁而不。』2.无才,自谦之词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『寡人不,不足以称宗庙。』
及及:jí 1、<动>赶上;追上。《殽之战》:『及诸河,则在舟中矣。』2、<动>至;到;到达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农人告余以春及,将有事于西畴。』《伶官传序》:『及其衰也,数十伶人困之。』3、<动>遭遇;遇到。《叔向贺贫》:『略则行志,假货居贿,宜及于难。』4、<动>推及;涉及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。』5、<动>来得及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方急时,不及召下兵。』[又] <名>指充足的应付时间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乃骇而图之,岂将有及乎?』6、<动>赶得上;比得上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君美甚,徐公何能及君也。』7、<介>等到;到了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及其所之既倦,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。』8、<介>趁着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彼众我寡,及其未既济也,请击之。』9、<介>跟,与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『屈完及诸侯盟。』10、<连>和,与。《陈情表》:『臣之辛苦,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。』
舌舌:shé(1)舌头。(2)象舌头的东西:帽舌;火舌。(3)铃或铎中的锤。
驷驷:《亥集上·马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息利切《正韵》息渍切,□音四。《玉篇》四马一乗[音chéng]也。《诗·鄘风》良马五之疏王肃云:古者一辕之车驾三马则五辔,夏后氏驾两,谓之丽。殷益一騑,谓之骖[音cān]。周又益一騑,谓之驷。驷者,一乗[音chéng]四马,两服两骖[音cān]是也。董氏曰:马在车中为服,在车外为骖[音cān]。又《左传·文十一年》富父终甥驷乗[音chéng]。又《前汉·郊祀志》秦祀四畤,每畤用木寓龙一驷,木寓车马一驷,各如其帝色。〈注〉李奇曰:寓寄也,寄生龙形於木也。师古曰:一驷亦四龙也。又星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天驷房也。〈注〉房四星,谓之天驷。又地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琅邪郡驷望县。〈又〉乐浪郡驷望县又姓。《左传·定十年》郈工师驷赤。又《前汉·文帝纪》齐王舅父驷钧。又借作四。《礼·乐记》夹振之而驷伐,盛威於中国也。〈注〉驷当为四。每奏四伐,一击一刺为一伐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息七切,音悉。义同。考证:(《小雅》载骖[音cān]载驷。〈注〉王肃云云。)谨照所引王肃云云见鄘风干旄疏非小雅注。今照原书将小雅载骖[音cān]载驷注七字,改为鄘风良马五之疏。
不不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逋没切,补入声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则有变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礼·夏官》服不氏,掌养猛兽而敎扰之。〈注〉服不服之兽者。又《广韵》《韵会》□分物切。与弗同。今吴音皆然。又《韵会》俯九切,音缶。与可否之否通。《说文》鸟飞上翔,不下来也。从一,一犹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负切《广韵》甫救切,□缶去声。义同。又《广韵》甫鸠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方鸠切,□音浮。夫不,□也。亦作鳺鴀。《尔雅·释鸟》□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陆玑云:今小鸠也。一名□鸠,幽州人或谓鷱鴡,梁宋间谓之隹,扬州人亦然。又未定之辞也。《陶潜诗》未知从今去,当复如此不。又姓。《晋书》汲郡人不准。◎按《正字通》云:不姓之不,转注古音,音彪。又《正韵》芳无切。与柎通。花萼跗也。《诗·小雅》鄂不韡韡。《郑笺》承华者,鄂也。不当作柎。郑樵曰:不象萼蔕形。与旉通。《陆玑诗疏》柎作跗。《束皙·补亡诗》白华绦趺。《唐诗》红萼青趺皆因之。又华不注,山名,在济南城东北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晋却克战于鞌,齐师败绩。逐之,三周华不注。《伏琛齐记》引挚虞畿服经,不,与诗鄂不之不同。李白诗:兹山何峻秀,彩翠如芙蓉。盖因华跗而比拟之。胡传读不如卜,非。又《古诗·日出东南隅行》使君谢罗敷,还可共载不。罗敷前致辞,使君亦何愚。使君自有妇,罗敷自有夫。〇按愚当读若吾,疑模切,与敷不夫叶。敷不夫本同模韵,《正字通》不改音符,叶夫愚,非是。又与丕同。《书·大诰》尔丕克远省。马融作不。《秦·诅楚文》不显大神巫咸。《秦·和钟铭》不显皇祖。□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。不显不承,犹书云丕显丕承也。又《韵补》叶补美切,音彼。《荀子·赋篇》□然易知,而致有理者与。君子所敬,而小人所不者与。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《正字通》不字在入声者,方音各殊,或读逋入声,或读杯入声。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,今北方读如帮铺切,虽入声转平,其义则一也。考证:(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日有食之,)谨照原文省下日字。(《荀子·赋论篇》)谨照原书省论字。(〈注〉谓小人所鄙也。)谨按原文无此注,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
及及:《子集下·又字部》《唐韵》其立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极入切《正韵》忌立切,□琴入声。《说文》逮也。从又从人。《徐曰》及,捕人也。会意。《广韵》至也。又《韵会》旁及,覃被也。《诗·大雅》覃及鬼方。《周颂》燕及皇天。又《增韵》连累也。《左传·隐六年》长恶不悛,从自及也。又兼与之辞。《左传·宣七年》与谋曰及。又《后汉·党锢传》张俭等八人为八及,言能导人追宗也。又《韵补》叶极业切。《诗·大雅》征夫捷捷,每怀靡及。
舌舌:《未集下·舌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食列切,然入声。《说文》舌在口,所以言也,别味者也。《徐曰》凡物入口,必于於舌。《六书精薀》舌以卷舒为用,口以开阖为用,各一其阴阳也。《释名》舌,卷也,可以卷制食物,使不落也。〈又〉舌,泄也,舒泄所当言也。《易·说卦》兑为口舌。〈疏〉口舌,为言语之具也。《诗·大雅》莫扪朕舌,言不可逝矣。又射侯上下个曰舌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倍中以为躬,倍躬以为左右舌。〈注〉居两旁谓之个,左右出谓之舌。又言也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吐黄酋舌。〈注〉舌,言也。又姓。《姓纂》越大夫舌庸。又羊舌,复姓。《左传·闵二年》狐突欲行。羊舌大夫曰:不可。〈疏〉羊舌,氏也。爵为大夫。又官名。《周语》坐诸门外,而使舌人体委与之。〈注〉舌人,能达异方之志,象胥之官也。又国名。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穿□民,反舌民。〈注〉反舌民,不可知而自相晓。一说舌本在前,不向喉,故曰反舌也。南方之国名也。《山海经》歧舌国在其东。一曰在不死民东。〈注〉其人舌皆岐。或云:支舌也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萿,麋舌。〈注〉今麋舌草春生叶,有似於舌。又《博雅》燕薁,蘡舌也。又《正字通》牛舌,芣苢。别名江东呼虾蟇衣,山东名牛舌。又鸟名。《礼·月令》仲夏之月,反舌无声。〈注〉反舌,百舌鸟。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人有多言者,犹百舌之声。〈注〉百舌,鸟名。能易其舌,效百鸟之声,故曰百舌也。又无舌,虫名。《本草注》一名益符,主闭。又长舌,兽名。《山海经》长舌山有兽,名长舌,状如禺,四耳,出则郡多水。又《韵补》叶商刮切,音杀。《诗·大雅》出纳王命,王之喉舌。赋政于外,四方爰发。又叶食伪切,音逝。《郤正释讥》家挟殊议,人怀异计。纵横者欲披其胷,徂诈者暂吐其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