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í nián shēng jù,shí nián jiào xùn成语注音:ㄕㄧˊ ㄋㄧㄢˊ ㄕㄥ ㄐㄨˋ,ㄕㄧˊ ㄋㄧㄢˊ ㄐㄧㄠˋ ㄒㄩㄣˋ
成语简拼:SNSJSNJX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复句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十年生聚,十年教訓
成语解释
生聚:繁殖人口,聚积物力;教训:教育,训练。指军民同心同德,积聚力量,发愤图强,以洗刷耻辱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分句;用于劝诫人
近义词
生聚教训、十年生聚、生聚教养
成语造句
(1)笔笔写不出成语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”的拼音。
(2)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”几个大字。
(3)岚角山镇学校的行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”。
(4)林林不会写成语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镇轩叔叔给慧冰和齐迪讲解了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”的历史故事。
(6)如果项羽有刘邦一痞天下无难事的个性,大可以低着头带着二十多个精英回到江东,再来个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,东山再起。
成语出处
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『越十年生聚,而十年教训,二十年之外,吴其为沼乎!』
成语故事
春秋时期,吴越两国交战,吴王夫差活捉了越王勾践,让勾践到吴国为奴,勾践给吴王进贡美女西施。自己则卧薪尝胆,采用文种的『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』的策略,增加人口,聚积财物,同时勾践还积极发展农业与军事,一举攻占吴国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教训教训:[jiàoxùn] (1)指从错误或挫折中得到的经验。水灾的教训。(2)教育训练。自无教训。――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;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。(3)训导;训戒。狠狠地教训了他。
生聚生聚:[shēngjù] 人口增加,积累。
十十:shí 1、<数>十。2、<数>泛指数目大。《行路难》:『金樽清酒斗十千。』3、<数>十倍。《谋攻》:『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。』4、<数>十分之……《陈涉世家》:『而戍死者固十六七。』
年年:nián 1、<名>年景;收成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乐岁终生苦,凶年不免于死亡。』2、<名>十二个月为一年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期年之后,虽欲言,无可进者。』3、<名>年龄;年岁。《陈情表》:『行年四岁,舅夺母志。』4、<名>寿命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以残年余力,曾不能毁山之一毛。』5、<名>帝王的年号。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:『告以改年,立后。』[年伯] 科举制度中同榜登科者称为同年,父之同年者称为年伯。泛指父辈。[年所] 年次;年龄。[年兄] 唐宋以来,科举考试同年登科的人互相尊称年兄,也叫同年。[年祚] (1)人之寿命。(2)国之寿命。
生生:shēng 1、<动>草木生长。《观沧海》:『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』2、<动>出生;诞生。《陈情表》:『生孩六月,慈父见背。』3、<动>生育;养育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子又生孙,孙又生子。』4、<动>产生;发生。《劝学》:『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。』5、<动>生存;活着。《班超告老归国》:『丐超余一年得生还。』[又] 〈名〉活着的人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『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。』[又] 〈动使动〉使……活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二年》:『吾见申叔。夫子,所谓生死而肉骨也。』6、<名>生存期间;一坐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感吾生之行休。』7、<名>生命。《鱼,我所欲也》:『生,亦我所欲也。』8、<名>生计;生活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而乡邻之生日蹙。』9、<形>没有加工煮烧的;不熟。《鸿门宴》:『则与一生彘户。』10、<名>读书人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今诸生学于太学,县官日有廪稍之供。』11、〈副〉最;甚。《窦娥冤》:『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。』12、〈名〉通『性』天性;禀赋。《劝学》:『君子生非异也,善于物也。』
聚聚:jù 1、<名>村落;聚居点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『一年而所居成聚,二年成邑,三年成都。』2、<动>聚集;集合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有勇力者聚徒衡击。』《师说》:『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』[又] <动>征集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太医以王命聚之。』[聚落] 村落,人们聚居之处。[聚讼] 众说纷争,是非难定。
教教:jiào 1、<名>教化;教育。《礼祀·学记》:『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』2、<动>教导;教诲。《师说》:『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。』[又] <名>教诲;指教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此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,乃今得闻教。』3、<动>指示;指点。《促织》: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?』jiāo 1、<动>教授;传授知识技能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十三教汝织,十四能裁衣。』2、<动>使;令;让。《琵琶行》:『曲罢曾教善才服,妆成每被秋娘妒。』王昌龄《出塞》:『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』[教成] 教化成功。[教坊] 朝廷管理歌舞杂技的机构。唐初始设,至清代废除。[教化] 教育感化。
训训:xùn 1、<动>训诫;教诲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以侈自败者多矣,不可遍数,聊举数人以训汝。』2、<动>训练。《晋书·羊祜传》:『祜缮甲卒,广为戎备训。』[训典] (1)教导人的常规、法则。(2)先王之书。[训诂] 解释古书字义。
十十:《子集下·十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韵会》是执切《集韵》寔入切《正韵》寔执切,□音拾。《说文》十,数之具也。一为东西,丨为南北,则四方中央具矣。易,数生于一,成于十。《易·系辞》天九地十。《前汉·韩安国传》利不十者,不易业。又通作什。《孟子》或相什百。《前汉·谷永传》天所不飨,什倍於前。《枚乗[音chéng]传》此其与秦地相什,而功相百。又《韵会》令官文书借作拾。又《陆游老学庵笔记》转平声,可读为谌。白乐天诗:绿浪东西南北路,红栏三百九十桥。宋文安公宫词:三十六所春宫馆,一一香风送管弦。鼂以道诗:烦君一日殷勤意,示我十年感遇诗。
年年:《午集下·禾字部》《唐韵》《广韵》奴颠切《集韵》《类篇》《韵会》宁颠切《正韵》宁田切,□捻平声。《说文》本作秊。谷熟也。从禾千声。《春秋·桓三年》有年。《谷梁传》五谷皆熟为有年。《宣十六年》大有年。《谷梁传》五谷大熟为大有年。又岁也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夏曰岁,商曰祀,周日年,唐虞曰载。〈注〉岁取星行一次,祀取四时一终,年取禾一熟,载取物终更始。〈疏〉年者,禾熟之名。每岁一熟,故以为岁名。《周礼·春官》正岁年以序事。〈注〉中数曰岁,朔数曰年。〈疏〉一年之内,有二十四气。节气在前,中气在后。节气一名朔气。中气帀则为岁,朔气帀则为年。《左传·宣三年》卜年七百。又齿也。《释名》年,进也。进而前也。《礼·王制》凡三王养老,皆引年。〈注〉引年,挍年也。《左传·定四年》武王之母弟八人,周公为太宰,康叔为司宼,□季为司空,五叔无官,岂尚年哉。〈注〉言以德为轻重,而不以齿为先后也。又姓。《万姓统谱》永乐中有年当,怀远人,正官户部尚书。又叶祢因切,音纫。《前汉·叙传》封禅郊祀,登秩百神。协律改正,享兹永年。《崔駰·袜铭》长履景福,至於亿年。皇灵既佑,祉禄来臻。又《集韵》乃定切,音佞。人名。《公羊传·襄三十年》年夫。《释文》年音佞。二传作佞夫。《集韵》亦书作□。唐武后作□。考证:(又叶祢因切,音民。)谨按祢因切非民字之音。谨照音义民改纫。
生生:《午集上·生字部》《唐韵》所庚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师庚切,□音甥。《说文》进也。《玉篇》起也。《庄子·外物篇》凡道不欲壅,壅则哽,哽而不止则跈,跈则衆[音zhòng]害生。〈注〉生,起也。又《玉篇》产也。《博雅》人十月而生。《谷梁传·庄二年》独阴不生,独阳不生,独天不生,三合然后生。又出也。《易·观卦》上九观其生,君子无咎。〈注〉生,犹动出也。又养也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五曰生以驭其福。〈注〉生,犹养也。贤臣之老者,王有以养之。《左传·哀元年》越十年生聚,而十年敎训。又《韵会》死之对也。《孟子》生,亦我所欲也。《前汉·文帝纪》世咸嘉生而恶死。又造也。《公羊传·桓八年》遂者何,生事也。〈注〉生,犹造也。专事之词。又性也。《书·君□》惟民生厚,因物有迁。〈传〉言人自然之性敦厚,因所见所习之物,有迁变之道。又《左传·僖二十七年》於是乎出定襄王,入务利民,民怀生矣。〈疏〉怀生者,谓有怀之心。又《诗·卫风》既生既育,比予于毒。〈笺〉生,谓财业也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不事家人,生产作业。又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矢人》凡相笴,欲生而抟。〈注〉相犹择也,生谓无瑕蠹也。抟谓圜也。又不熟也。《史记·项羽纪》与一生彘肩。又语辞。《李白·戏杜甫诗》借问别来太瘦生。《欧阳修诗》问向青州作麽生。又平生,畴昔也。《阮藉诗》平生少年时,赵李相经过。《杜甫诗》平生为幽兴,未惜马蹄遥。又《正字通》凡事所从来曰生。宋高宗朝,孙楙入觐,尝论公生明。上问何以生公。曰:廉生公。问何以生廉。曰:俭生廉。上称善。又所生,祖父也。《诗·小雅》夙兴夜寐,毋忝尔所生。〈疏〉当早起夜卧,行之无辱汝所生之父祖也。又友生,朋友也。《诗·小雅》矧伊人矣,不求友生。又先生,师之称。诸生,弟子之称。《韩愈·进学解》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。《史记·郦生传》高祖谓郦食其,以万户封生。〈注〉师古曰:生犹言先生。文颖曰:诸生也。又先生,父兄也。《论语》有酒食,先生馔。又《仪礼·士冠礼》遂以挚见於乡大夫乡先生。〈注〉乡先生,乡中老人为卿大夫致仕者。《史记·五帝纪》荐绅先生难言之。又《诗·商颂》以保我后生。《朱注》我后生,谓后嗣子孙也。又门生。《裴皡诗》三主礼闱年八十,门生门下见门生。又苍生,民也。《晋书·谢安传》安石不出,其如苍生何。《张协亲诗》冲气扇九垠,苍生衍四垂。又《前汉·郊祀志》故神降之嘉生。〈注〉师古曰:嘉生谓衆[音zhòng]瑞。又《楚语》滞则不震,生乃不殖。〈注〉生,人物也。又水名。《山海经》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。生水出焉,而东流注于河。〈注〉即奢延水也。水西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,东北流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汉生临,明生甫申。又微生,浩生,俱复姓。又与牲同。《前汉·昭帝纪》令破乌桓。斩虏获生有功。〈注〉获生口也。又与狌同。《汲冢周书》郭都生生。又《广韵》《正韵》所敬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所庆切,□音貹。产也。《字汇》俗谓鸡生卵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所景切,音眚。育也。《论语注》四乳生八子。《陆德明·音义》生,所幸反。又如字。又《正韵》息正切,音性。《周礼·地官·司徒》以土会之灋,辨五土之物生。〈注〉杜子春读为性。又《韵补》叶师庄切,音商。《傅毅·舞赋》在山峨峨,在水汤汤,与志迁化,容不虚生。又叶桑经切,音星。《诗·小雅》虽有兄弟,不如友生。叶宁平。《东方朔·七谏》观天火之炎炀兮,听大壑之波声。引八维以自道兮,含沆瀣以长生。又叶尸连切,音羶。《黄庭经》内养三神可长生,魂欲上天魄入渊,还魂反魄道自然。考证:(《韩愈·进学解》诸生弟子事先生於兹有年矣。)谨按原文无诸生弟子句。今改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。
聚聚:《未集中·耳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慈庾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在庾切,□徐上声。《说文》会也。《易·乾卦》君子学以聚之。《礼·檀弓》聚国族於斯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五星聚于东井。《管子·君臣篇》是以明君顺人心,安情性而发於衆[音zhòng]心之所聚。〈注〉聚谓所同归凑也。又《玉篇》敛也。《礼·乐记》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,则思畜聚之臣。《周礼·地官·稍人》凡其余聚以待颁赐。〈疏〉聚是县四百里,都五百里中畜聚之物。又居也,邑落也。《史记·五帝纪》一年而所居成聚。〈注〉聚谓村落也。又《秦本纪》幷[同并]诸小乡聚,集为大县。〈注〉万二千五百家为乡聚。《前汉·平帝纪》乡曰庠,聚曰序。〈注〉张晏曰:聚,邑落名也。师古曰:聚,小于乡。又积也。《礼·月令》孟冬之月,命有司循行积聚,无有不敛。又《管子·正篇》会民所聚曰道。〈注〉聚谓衆[音zhòng]所宜。又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弓人》六材既聚,巧者和之。〈注〉聚,具也。又《左传·庄二十五年》城聚。〈注〉晋邑。又《唐韵》才句切《集韵》从遇切《正韵》族遇切,□音□。义同。又音娵。《史记·正书》月名毕聚。日得甲子。索隐读。又与骤同。《周礼·天官·兽医注》趋聚之节。《释文》聚,本一作骤。又《韵补》叶组救切,音僦。《班固·西都赋》毛羣内阗,飞羽上覆。接翼侧足,集禁林而屯聚。考证:(《礼·月令》孟冬之月,命司徒循行积聚。)谨照原文司徒改有司。(《班固·西都赋》毛羣肉阗,飞羽上覆。)谨照原文肉阗改内阗。
训训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驯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许运切《正韵》吁运切,□薰去声。《说文》说敎也。《徐曰》训者,顺其意以训之也。《正韵》诲也。《字汇》导也。《书·伊训》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。〈传〉作训以敎导太甲。《诗·大雅》四方其训之。《正义》训是敎诲之别名。《礼·曲礼》敎训正俗。〈疏〉谓训说义理。又《正字通》古言可为法也。《书·说命》学于古训。《诗·大雅》古训是式。〈传〉古,故也。训,道也。〈传〉古训,先王之遗典也。《左传·文六年》告之训典。〈注〉训典,先王之书。又《玉篇》诫也。《魏书·高允传》臣被敕论集往世酒之败德以为《酒训》。又《广韵》男曰敎,女曰训。又《博雅》顺也。《书·康诰》皇天用训厥道,付畀四方。〈传〉上天用顺文武之道,而付之以天下之大也。《后汉·方术传》下使五品咸训于嘉时。〈注〉训,顺也。又诂训,注解之别名。《尔雅·郭璞序》《尔雅》者,所以通诂训之指归。〈疏〉训,道也。道物之貌以吿人也。《前汉·扬雄传》不为章句训诂。《师古注》训者,释所言之理也。《字汇》如某字释作某义,顺其义以训之也。又官名。《周礼·夏官》训方氏,掌道四方之政事。又鸟名。《唐书·五行志》鸺鶹,一名训狐。又兽名。《神异经》檮杌,西方荒中兽。一名难训。又州名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江南道有训州。又姓。明宣德中有敎授训濬。又《五音集韵》详遵切,音旬。道也。《周礼·地官》土训,郑司农读。又叶文韵。《晋书·卫恒传》大晋开元,弘道敷训。天垂其象,地耀其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