驷马仰秣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ì mǎ yǎng mò成语注音:ㄙㄧˋ ㄇㄚˇ ㄧㄤˇ ㄇㄛˋ
成语简拼:SMYM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主谓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駟馬仰秣
成语解释
驾车的马驻足仰首,谛听琴声。形容音乐美妙动听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示例
(1)清·方履钱《拟嵇叔夜》:『驷马仰秣,游鱼叠浪。』
成语造句
(1)包包写不出成语“驷马仰秣”的拼音。
(2)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“驷马仰秣”几个大字。
(3)丁哥哥给颖宁和惠涵讲了“驷马仰秣”的典故。
(4)府兴中学的丁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驷马仰秣”。
(5)小冠不会写成语“驷马仰秣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清·方履钱《拟嵇叔夜<琴赋>》:『驷马仰秣,游鱼叠浪。』。
(7)在去上海的时候,孙爷爷给他的外甥女讲解了『驷马仰秣』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语出《荀子·劝学》:『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,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。』杨倞注:『仰首而秣,听其声也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驷马驷马:<书>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:驷马高车;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(形容话说出口,无法再收回)。
驷驷:sì 1、<名>驷马;拉同一辆车的四匹马。《荀子·礼论》: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,若驷之过隙。』2、<名>四匹马拉的车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文车二驷。』3、<量>匹;辆。《论语·季氏》:『齐景公有马千驷。』
马马:mǎ 1、<名>家畜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吾骑此马五岁,所当无敌。』2、<名>通『码』,筹码。古时计数工具。《礼记·投壶》:『请为胜者立马。』
仰仰:yǎng 1、<动>抬头;脸向上。与『俯』相对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左右皆泣,莫能仰视。』《与吴质书》:『丝竹并奏,仰而赋诗。』2、<动>仰望。《<论语>十则》:『过也,人皆见之;更也,从皆仰之。』3、<副>向上;对上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必使仰足以事父母,俯足以畜妻子。』4、<动>敬慕;敬仰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众士慕仰,若水之归海。』5、<动>依赖;依靠。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『孤客穷军,仰我鼻息。』[仰息] (1)依靠。(2)仰人鼻息。[仰止] 仰望;向往。
秣秣:mò 1、<名>喂马的饲料。杜甫《敬简王明府》:『骥病思偏秣,鹰秋怕苦笼。』2、<动>喂牲口。《诗经·汉广》:『之子于归,言秣其马。』《殽之战》:『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、厉兵、秣马矣。』
驷驷:《亥集上·马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息利切《正韵》息渍切,□音四。《玉篇》四马一乗[音chéng]也。《诗·鄘风》良马五之疏王肃云:古者一辕之车驾三马则五辔,夏后氏驾两,谓之丽。殷益一騑,谓之骖[音cān]。周又益一騑,谓之驷。驷者,一乗[音chéng]四马,两服两骖[音cān]是也。董氏曰:马在车中为服,在车外为骖[音cān]。又《左传·文十一年》富父终甥驷乗[音chéng]。又《前汉·郊祀志》秦祀四畤,每畤用木寓龙一驷,木寓车马一驷,各如其帝色。〈注〉李奇曰:寓寄也,寄生龙形於木也。师古曰:一驷亦四龙也。又星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天驷房也。〈注〉房四星,谓之天驷。又地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琅邪郡驷望县。〈又〉乐浪郡驷望县又姓。《左传·定十年》郈工师驷赤。又《前汉·文帝纪》齐王舅父驷钧。又借作四。《礼·乐记》夹振之而驷伐,盛威於中国也。〈注〉驷当为四。每奏四伐,一击一刺为一伐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息七切,音悉。义同。考证:(《小雅》载骖[音cān]载驷。〈注〉王肃云云。)谨照所引王肃云云见鄘风干旄疏非小雅注。今照原书将小雅载骖[音cān]载驷注七字,改为鄘风良马五之疏。
马马:《亥集上·马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莫下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母下切,□麻上声。《说文》怒也,武也。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。《玉篇》黄帝臣相乗[音chéng]马。马,武兽也,怒也。《正韵》乗[音chéng]畜。生於午,禀火气。火不能生木,故马有肝无胆。胆,木之精气也。木臓不足,故食其肝者死。《易·说卦传》乾为马。〈疏〉乾象天,天行健,故为马。《春秋·说题辞》地精为马。《春秋·考异记》地生月精为马。月数十二,故马十二月而生。《周礼·夏官·马质》掌质马,马量三物,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,皆有物贾。又《校人》掌王马,辨六马之属。凡大祭祀,朝觐,会同,毛马而颁之。凡军事,物马而颁之。注:毛马齐其色。物马齐其力。又《趣马》掌赞正良马。又《巫马》掌养疾马而乗[音chéng]治之,相医而药攻马疾。又《廋人》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。《圉人》掌刍牧以役圉师。又司马,官名。《周礼·夏官·大司马注》谓总武事也。又《清夜录》汉制,卿驷马右騑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太守,驷马驾车,一马行春。《卫宏·舆服志》诸侯四马,驸以一马。《南史·柳元策传》兄弟五人,□为太守。时人语曰:柳氏门庭,五马逶迤。《正字通》故今太守称五马大夫。又田野浮气曰野马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野马也,尘埃也,生物之以息相吹也。〈注〉日光也。一曰游丝水气。又阳马。《何晏·景福殿赋》承以阳马,接以圆方。〈注〉阳马,屋四角引出承短椽者,连接或圆或方也。又投壶胜算曰马。《礼·投壶》为胜者立马,一马从二马,三马既立,请庆多马。〈注〉立马者,取算以为马,表其胜之数也。谓算为马者,马为威武之用,投壶及射,皆以习武也。又《字汇补》打马,弹碁类也。朱李易安有打马图。又地名。马陉,齐邑。马陵,郑地。□见《左传》。又天马,兽名。有翼能飞。又竈马,虫名。《酉阳亲俎》状似促织,好穴竈旁。今俗呼竈鸡。又马勃,草名。《正字通》生湿地腐木上,一名马疕。韩愈所云牛溲马勃,兼收□蓄是也。又海马,鱼名。牙骨坚莹,文理细如丝,可制为器。又姓。《姓苑》本伯益之后,赵奢封马服君,遂氏焉。又司马、巫马、乗[音chéng]马,皆复姓。《前汉·沟洫志》谏大夫乗[音chéng]马延年。《孟康曰》乗[音chéng]马,姓也。又《风俗通》有白马氏。又马流。《兪益期曰》马援立铜柱,岸北有遗兵,居寿冷岸,南对铜柱,悉姓马,号曰马流。《方隅胜略》谓马人散处南海,谓之马流。《韩愈诗》衙时龙户集,上日马人来。〈注〉即马流也。一作马留。又门名。《前汉·项籍传注》宫垣内兵卫所在,四面皆有司马,以主事,故总称司马门。又《公孙弘传注》武帝时,相马者东门京作铜马法,立於鲁般门外,更名金马门。又亭名。谢灵运为永嘉太守,以五马自随,立五马亭。又《集韵》满补切,音姥。义同。《前汉·石庆传》马字与尾当五。《师古曰》马字,下曲者尾,幷[同并]四点为足,凡五。考证:(《周礼·夏官·校人》掌王马,辨六马之属。又《趣马》掌赞正良马。又《巫马》掌养疾马而乗[音chéng]治之,相医而药攻马疾。又《马质》掌质马,马量三物。一曰戎马,二曰田马,三曰驽马。皆有物贾。又《廋人》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。《圉人》掌刍牧以役圉师。凡太祭祀,朝觐,会同,毛马而颁之。凡军事,物马而颁之。〈注〉毛马,齐其色。物马,齐其力。)谨照原文次序改为:周礼夏官马质掌质马,马量三物,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,皆有物贾。又校人掌王马,辨六马之属。凡大祭祀,朝觐,会同,毛马而颁之。凡军事,物马而颁之。注毛马齐其色。物马齐其力。又《趣马》掌赞正良马。又《巫马》掌养疾马而乗[音chéng]治之,相医而药攻马疾。又《廋人》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。《圉人》掌刍牧以役圉师。(《姓苑》本伯益之后,超奢封马服君,遂氏焉。)谨照原文超奢改赵奢。原版已改。
仰仰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鱼两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语两切,□音□。举首望也。《易·系辞》仰以观于天文。《诗·小雅》或栖迟偃仰。又心慕曰企仰。又以尊命□曰仰。今公家文移,上行下,用仰字。《前汉·孝文帝纪》诏定三恪礼仪体式,亦仰议之。〈注〉仰议,犹言议於朝也。又姓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鱼向切,音□。恃也。俟也,资也。《战国策》东周之民,可令一仰西周。〈注〉有望於上则仰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衣食仰给县官。又《韵会》疑刚切,音昂。《周礼·地官·保氏军旅之容注》军旅之容,阚阚仰仰。《释文》五刚反,亦作卬。◎按《集韵》卬本仰字省文。又《楚辞·卜居》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。《诗·大雅》顒顒卬卬。《韩诗外传》作盎盎,则与昂、盎□通矣。古人字多假借,未可尽从。又《周礼·春官·小宗伯》兆五帝于四郊。五帝苍曰:灵威仰,青帝号也。
秣秣:《午集下·禾字部》《唐韵》莫拨切,音末。《说文》食马谷也。本作□。今借作秣。《诗·周南》言秣其马。〈传〉秣,养也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刍秣之式。〈注〉刍秣,养牛马禾谷也。又地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丹阳郡有秣陵县。又《集韵》莫佩切,音昧。饲也。《诗·小雅》乗[音chéng]马在廐,摧之秣之。又叶莫结切,音蔑。《张载·七命》茕嫠为之擗标,孀老为之鸣咽。王子拂缨而倾耳,六马嘘天而仰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