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ǐ dé qí suǒ
成语注音:ㄙㄧˇ ㄉㄜ ㄑㄧˊ ㄙㄨㄛˇ成语正音得,不能读作『dě』;其,不能读作『qī』。
成语简拼:SDQS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紧缩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死得其所成语辨形其,不能写作『奇』。
歇后语:老龙王投江成语谜语故居
成语英文:die a worth death成语日文死所(ししょ)を得た
成语解释
所:处所,地方;得其所:得到合适的地方。指死得有价值,有意义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;指死得有价值
近义词
虽死犹生、虽死犹荣、流芳百世、名垂青史
反义词
死有余辜
成语接龙
1、死得其所→所当无敌→敌国通舟→舟车劳顿→顿足失色→色胆包天→天下一家→家殷人足→足衣足食→食箪浆壶→壶中天地→地棘天荆→荆山之玉→玉毁椟中→中外合璧→璧合珠连→连日连夜→夜以继日→日落千丈→丈二和尚→尚虚中馈→馈贫之粮→粮多草广→广陵散绝→绝薪止火
2、死得其所→所见所闻→闻名丧胆→胆大心细→细水长流→流言风语→语出月胁→胁肩谄笑→笑比河清→清风亮节→节威反文→文子同升→升官发财→财大气粗→粗衣粝食→食马留肝→肝胆欲碎→碎身粉骨→骨肉团圆→圆首方足→足兵足食→食日万钱→钱可通神→神至之笔→笔老墨秀
3、死得其所→所向克捷→捷足先得→得婿如龙→龙争虎战→战战业业→业精于勤→勤能补拙→拙贝罗香→香象渡河→河清云庆→庆吊不行→行师动众→众口交赞→赞口不絶→絶后空前→前瞻后顾→顾景惭形→形单影只→只字不提→提纲振领→领异标新→新故代谢→谢家宝树→树碑立传
4、死得其所→所向克捷→捷足先登→登高望远→远走高飞→飞砂转石→石火风灯→灯红酒绿→绿叶成阴→阴谋诡计→计斗负才→才华超众→众人广坐→坐视不救→救火投薪→薪桂米珠→珠联璧合→合两为一→一箭之地→地下修文→文献之家→家至户晓→晓以大义→义断恩絶→絶圣弃知
5、死得其所→所向克捷→捷足先登→登堂入室→室迩人遥→遥呼相应→应天顺民→民有菜色→色如死灰→灰飞烟灭→灭顶之灾→灾难深重→重三迭四→四方八面→面如冠玉→玉卮无当→当局者迷→迷恋骸骨→骨瘦形销→销声避影→影形不离→离鸾别凤→凤狂龙躁→躁言丑句→句栉字比
成语示例
(1)我们为人民而死,就是死得其所。▼毛泽东《为人民服务》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死得其所」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。
(2)楚楚写不出成语“死得其所”,导致期末考试仅97分。
(3)但是我们想到原创的果实,想到大多数抄袭创意的危害,我们为原创而死,就是死得其所。
(4)练习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死得其所”几个大字。
(5)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寿命的长短,而在于是否活得有意义和死得其所。
(6)万权大哥哥给春艳和瑷绵讲了“死得其所”的典故。
(7)我们为人民而死,就是死得其所。
(8)小军不会写成语“死得其所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9)信阳群星学校的兮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死得其所”。
(10)至少没被人发现是他自己毁了他的工程,至少他死得其所,人们到底还是认为他是英雄。
(11)你自我难道就不想自我也能够死得其所死,更有价值一点吗?
(12)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死得其所的人的献身,才有我们完美的这天。
(13)望着逼近的巨爪,二人非但没有害怕反而哈哈大笑,为朋友而死,死得其所,无怨无悔。
(14)有的人,明明死在寡妇床上,却能被宣传为深入妇女工作,鞠躬尽瘁,死得其所;有的人明明醉死在酒桌上,也能宣传为操劳过度,因公殉职。
(15)叶家男儿,生得直腰,死得其所,生死执着。
(16)瓦罐不离井上破,将军难免阵前亡,身为男儿武将,战死沙场乃是死得其所。
(17)既然不能,那么在死得其所的时候献出生命也就没有什么。
(18)这个理由,让所有人类不遗余力,让其它事业死得其所,然而我们的地球,我们要拯救的地球,会不会因此而冷笑?
(19)嗯,拿一千平民来作为祭祀用品,虽然我也会承担很大的压力;但是为了我的女儿,他们也算死得其所了。
成语出处
《魏书·张普惠传》:『人生有死,死得其所,夫复何恨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其所其所:[qísuǒ] 一个合适的或指定的位置。各得其所。
死死:sǐ 1、<动>死亡;失去生命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。』[又] <动为动>为……而死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,等死,死国可乎?』2、<名>死去的人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先生之恩,生死而骨肉也。』3、<形>坏死的;失去知觉的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去死肌,杀三虫。』4、<形>拼死;竭尽全力的。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:『越使死士挑战。』5、<动>丧失;消失。《荀子·大略》:『流言止焉,恶言死焉。』6、<名>通『尸』。《汉书·陈汤传》:『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。』
得得:dé 1、<动>获得;得到;取得。与『失』相对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『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汉皆已得楚乎?』2、<动>贪求;贪得。《论语·季氏》:『戒之在得。』3、<名>心得;收获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古人之观于天地……往往有得。』4、<形>得意;满足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当其欣于所遇,暂得于己,快然自足。』5、<动>领会;理解。《朝三暮四》:『宋有狙公者,爱狙,养之成群,能解狙之意,狙亦得公之心。』6、<形>合适;恰当。《六国论》:『此言得之。』7、<动>实现;达到。《信陵君窍符救赵》:『自王以下,欲求报其父仇,莫能得。』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。』8、<动>能;能够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项王自度不得脱。』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以是人多以书假余,余因得遍观群书。』9、<副>应该;应当。《鸿六宴》:『君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』10、<助>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。《琵琶行》:『十三学得琵琶成,名属教坊第一部。』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『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赢得仓皇北顾。』11、<副>必须。《红楼梦》:『这件事还得你去才弄的明白。』[得非] 同『得无』,莫不是。[得无] 副词。(1)莫非;该不会。(2)能不;怎么能不。
其其:qí 1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(她)的』、『它的』、『他们的』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筯骨。』《<论语>十则》:『有如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』《师说》:『郯子之徒,其贤为及孔子。』2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。相当于『他(她)』、『它』、『他们』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及其未既济也,请击之。』《卖油翁》:『见其发矢十中八九。』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,则牛羊何择焉?』3、<代>第一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我』、『我的』。《游褒禅记》:『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。』《赤壁之战》:『品其名位,犹不失下曹从事。』[又] 自己的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『亦各言其志也。』4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。相当于『你的』、『你们的』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。』《资治通鉴》:『坚默然良久,曰:「诸君各言其志。」』5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那』、『那些』。《孙膑减灶》:『读其书未毕,齐军万弩俱发。』《捕蛇者说》:『有蒋氏者,专其利三世矣。』《游黄山记》:『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。』[又] 那样。《冯婉贞》:『吾村十里皆平原,而与之竞火器,其何能胜?』6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其中』,『当中』。《<论语>十则》:『多闻,择其善者而从之。』《为学》:『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贫,其一富。』《石钟山记》:『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。』7、<副>恐怕;大概。表示推测、估计。《师说》:『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』《祭十二郎文》:『其信然邪?其梦邪?其传之非其真邪?(最后一个『其』为助词,无意义。)』8、<副>难道,岂。表示反诘、反问。《马说》:『其真无马邪?』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,其孰能讥之乎?』9、<副>还是。表示委婉地商量。《殽之战》:『攻之不克,围之不继,吾其还也。』《烛之武退秦师》:『吾其还也。』《唐雎不辱使命》:『安陵君其许寡人!』10、<副>可要。表示期望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尔其无忘乃父志!』11、<连>如果;假如。表示假设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其若是,孰能御之?』《狱中杂记》:『其极刑,曰:「顺我,即先刺心;否则四肢解尽,心犹不死。」』12、<助>无实义,起调节节奏、舒缓语气等作用。《涉江》:『霰雪纷其无垠兮,云霏霏其承宇。』《答李翊书》:『俨乎其若思,茫乎其若迷。』jī 1、<助>用于句未。《诗经·小雅·庭燎》:『夜如何其,夜未央。』2、用于人名。汉代有『郦食(yǐ)其』、『审食(yǐ)其』。
所所:suǒ 1、<名>处所;地方。《硕鼠》:『乐土乐土,爰得我所。』2、<名>合理的结果;应有的归宿。《原君》:『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,视之如寇仇,名之为独夫,固其所也。』3、<代>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,组成名词性短语。表示『……的地方』、『……的人』、『……的事物』等。《师说》:『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』4、<助>与『为』相呼应,构成『为……所……』的被动句式。《鸿门宴》:『不者,若属皆且为所虏。』《六国论》:『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』5、<数>表示不确定的数目。《西门豹治邺》:『从弟子女十人所,皆衣缯单衣。』6、<量>处;座。用于建筑物等。《魏书·尔朱荣传》:『秀容界有池三所,在高山之上。』[所以]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、方法或依据,相当于『用来……的(手段、方法、东西等)』。表示原因,相当于『……的原因、缘故』。
死死:《辰集下·歹字部》《广韵》息姊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想姊切,□斯上声。《白虎通》死之言澌,精气穷也。《释名》死者,澌也,若冰释澌然尽也。《庄子·知北游》人之生,气之聚也。聚则为生,散则为死。《关尹子·四符篇》生死者,一气聚散耳。《礼·曲礼》庶人曰死。《礼·檀弓》君子曰终,小人曰死。又《周礼·天官·疾医注》少曰死,老曰终。又《山海经》有不死国,在南海大荒中。《郭璞赞》赤泉驻年,神木养命。禀此遐龄,悠悠无竟。又圆丘山有不死树。《郭璞赞》万物暂见,人生如寄。不死之树,寿蔽天地。又《山海经》流沙之东,黑水之间,有不死山。又《刘孟会云》祖州海岛产不死草,一株可活一人。又姓。自、死、独、膊,代北四姓也。见《氏族略》。又叶息利切,音四。《宋玉·九辩》愿徼□而有待兮,泊莽莽与埜草同死。叶上至。《说文》从人作□。又□,同。
得得:《寅集下·彳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多则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的则切,□音德。《说文》行有所得也。《玉篇》获也。《韵会》凡有求而获皆曰得。又赋受亦曰得。《易·乾卦》知得而不知丧。《礼·曲礼》临财毋苟得。《左传·定九年》凡获器用曰得,得用焉曰获。《孟子》求则得之。又贪也。《论语》戒之在得。又《韵会》与人契合曰相得。《王褒·圣主得贤臣颂》聚精会神,相得益章。又得得,唐人方言,犹特地也。《全唐诗话》贯休入蜀,以诗投王建曰:一瓶一鉢[音bō]垂垂老,千水千山得得来。又叶都木切,音笃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罪莫大於可欲,祸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。《易林》入市求鹿,不见头足,终日至夜,竟无所得。《集韵》或作□。
其其:《子集下·八字部》(古文)丌亓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渠之切《正韵》渠宜切,□音碁。《韵会》指物之辞。《易·系辞》其旨远,其辞文。《诗·大雅》其在于今。又助语辞。《书·西伯戡黎》今王其如台。《诗·周南》灼灼其华。《玉篇》辞也。又姓。《韵会》汉阳阿侯其石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居之切,音姬。《韵会》语辞。《书·微子》若之何其。《诗·小雅》夜如何其。又人名。《史记·郦生传》郦生食其者,□留高阳人也。〈注〉正义曰:郦食其,三字三音,读历异几。《前汉·楚元王传》高祖使审食其留侍太上皇。〈注〉师古曰:食音异,其音基。又山名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四月,幸不其。〈注〉其音基,山名。《广韵》在琅邪。又地名。《韵会》祝其,即夹谷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居吏切。《正韵》吉器切,□音寄。《韵会》语已辞。《诗·桧风》彼其之子。通作记。《礼·表记》引《诗》彼记之子。又通已。《左传·襄二十七年》引《诗》彼己之子。又《韵会》或作忌。《诗·郑风》叔善射忌。
所所:《卯集中·户字部》《唐韵》疏举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爽阻切,□数上声。《说文》伐木声也。从斤,户声。又处所。《诗·郑风》献于公所。又《商颂》及尔斯所。又《汉制》车驾所在曰行在所。《蔡邕·独断》天子以四海为家,故所在曰行在所。又《关西方言》致力于一事为所。所谓绝利一源也。《书·无逸》君子所其无逸。又《召诰》王敬作所。又语辞。《论语》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。又誓辞。《论语》予所否者。《左传·僖二十四年》所不与舅氏同心者。又指物之辞。《礼·檀弓》其高可隐也。〈注〉谓高四尺所。《前汉·疏广传》问金余尙有几所。〈注〉几所,犹几许也。《张良传》父去里所复还。〈注〉里所,犹里许也。又姓。汉武帝时谏议大夫所忠。又叶襄里切,音徙。《班固·西都赋》缭以宫墙,四百余里。离宫别馆,三十六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