斯文一派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ī wén yī pài成语简拼:SWYP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斯文一派
成语解释
斯文:指文人或儒者。指文人学者或学问归属同一流派。
成语示例
(1)今日萍水相逢,忽然见这等一个斯文一派的少年公子,自然不觉得眼光一闪。▲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八回
成语造句
(1)苍儿会中学的钞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斯文一派”。
(2)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斯文一派”几个大字。
(3)嘉爷爷给他的孙子和小外甥女讲了“斯文一派”的历史典故
(4)璐璐写不出成语“斯文一派”,所以昨天考试才99分。
(5)锐锐不会写成语“斯文一派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在去往淘沙株山学校的路途中,晨怡大哥哥给盼瑶和新婷讲解了『斯文一派』的典故。
(7)今日萍水相逢,忽然见这等一个斯文一派的少年公子,自然不觉得眼光一闪。见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八回。
成语出处
元·薛昂夫《塞鸿秋》曲:『功名万里忙如燕,斯文一脉微如线,光阴寸隙流如电,风雪两鬓白如练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斯文斯文:1、<书>旧指文化或文人。2、<轻>文雅:他说话挺斯文的。
一派一派:[yīpài] (1)一条支流;一条水流。一派死水。(2)一个流派;一个派别。中立的一派。(3)一片;一阵。一派谎言。
斯斯:sī 1、<动>析;劈。《诗经·墓门》:『墓门有棘,斧以斯之。』2、<代>此;这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后之览者,亦将有感于斯文。』3、<连>那么;就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『王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。』
文文:wén 1、<名>线条交错的图形;花纹。后写作『纹』。《公输》:『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。』2、<形>华美;有文彩的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黄金千斤,文车二驷,服剑一。』3、<名>文章。《醉翁亭记》:『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』4、<名>文字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独其文犹可识。』5、<名>非军事的,与『武』相对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文武并用,垂拱而治。』6、<动>在身上刺花纹,叫『文身』。《庄子·逍遥遊》:『越人断发文身。』7、<名>文化;文教。《论语·子罕》:『文王既没,文不在兹乎?』8、<量>用于旧时的铜钱,古称铜钱一枚为一文。《魏书·高崇传》:『在市铜价,八十一文得铜一斤,私造薄钱,斤馀二百。』9、<动>修饰;掩盖。《论语·子张》:『小人之过也必文。』成语有『文过饰非』。10、<名>规定、仪式。苏轼《上圆丘合祭六仪》:『仪者必又曰:省去繁文末节,则一岁可以再郊。』成语有『繁文缛节』。
一一:yī 1、<数>《狼》:『一屠晚归。』2、<连>一边;一面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』3、<形>同一;一样。《察今》:『古今一也。』4、<动>看作一样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。』5、<动>统一。《阿房宫赋》:『六王毕,四海一。』6、<动>专一。《劝学》:『用心一也。』7、<副>全;一概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而或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。』8、<副>一旦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,如姬必许诺。』9、<副>才;刚刚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初一交战,操军不利。』10、<副>初次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一鼓作气。』[一旦] (1)有一天。(2)一时;忽然。(3)形容时间很短。[一何] 多么。[一力] (1)协力。(2)竭力。[一体] 关系密切,如同一个整体。一样,相同。[一昨] 前些日子。
派派:pài 1、<名>水的支流。左思《吴都赋》:『百川派别,归海而汇。』[引] 泛指流派支系。李商隐《赠送前刘五经映》:『别派驱杨墨,他镳并老庄。』
斯斯:《卯集下·斤字部》《广韵》息移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相支切,□音私。《说文》析也。《尔雅·释言》斯,离也。〈注〉齐□曰斯。《诗·□风》墓门有棘,斧以斯之。〈笺〉维斧可以开析之。《吕览·报更篇》赵宣孟见桑下饿人,与之脯一朐,曰斯食之。〈注〉斯,析也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斯,此也。《易·解卦》朋至斯孚。《诗·召南》何斯违期。又《诗·小雅》鹿斯之奔。〈疏〉此鹿斯与□斯柳斯,斯皆辞也。又《礼·玉藻》二爵而言言斯。〈注〉斯,犹耳也。〈疏〉耳是助句之辞。又即也。《书·金縢》大木斯拔。又贱也。《后汉·左雄传》郞官部吏,职斯禄薄。〈注〉斯,贱也。又《正字通》鸡斯,马名。商王拘西伯於羑里。太公得犬戎鸡斯之乗[音chéng],以献。又波斯,国名。又姓。《吴志·贺齐传》剡县史斯从。又与鲜同。《诗·小雅》有兔斯首。〈笺〉斯,白也。今俗语斯白之斯作鲜。齐鲁之间声近斯。又与纚同。《礼·问丧》鸡斯。〈注〉当为筓,纚声之误也。又《集韵》山宜切,音酾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斯义切,音赐。《诗·大雅》王赫斯怒。〈笺〉斯,尽也。《释文》郑音赐。又《韵补》叶新於切。《蔡邕·短人赋》热地蝗兮芦即且,蒲中蛹兮蚕蠕须,视短人兮形若斯。《集韵》或作撕,亦作厮。
文文:《卯集下·文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无分切,音纹。《说文》错画也。《玉篇》文章也。《释名》文者,会集衆[音zhòng]彩,以成锦绣。合集衆[音zhòng]字,以成辞义,如文绣然也。《易·系辞》物相亲,故曰文。《周礼·天官·典丝》供其丝纩组文之物。〈注〉画绘之事,青与赤谓之文。《礼·乐记》五色成文而不乱。又《尚书序》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,始画八卦,造书契,以代结绳之政,由是文籍生焉。〈疏〉文,文字也。《说文》序》依类象形,故谓之文。其后形声相益,即谓之字。《古今通论》仓颉造书,形立谓之文,声具谓之字。又《易·乾卦文言疏》文谓文饰。又《易·坤卦》文在中也。〈疏〉通达文理。《史记·礼书》贵本之谓文,亲用之谓理。两者合而成文,以归太一,是谓太隆。又《书·尧典》钦明文思安安。〈疏〉发举则有文谋。又《礼·礼器》先王之立礼也,有本有文。忠信,礼之本也。义理,礼之文也。《史记·乐书》礼自外作,故文。〈注〉文犹动,礼肃人貌。貌在外,故云动。又《礼·乐记》礼减而进,以进为文。乐盈而反,以反为文。〈注〉文,犹美也,善也。又《左传·僖二十三年》吾不如衰之文也。〈注〉有文辞也。又《前汉·酷吏传》司马安之文法。〈注〉以文法伤害人也。〈又〉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。〈注〉言其文案整密也。又姓。《前汉·循吏传》文翁,庐江舒人也。又《史记·諡法》经纬天地曰文,道德博闻曰文,勤学好问曰文,慈惠爱民曰文,愍民惠礼曰文,锡民爵位曰文。又兽名。《山海经》放臯之山有兽焉,其状如蜂,岐尾,反舌,善呼,曰文文。又《集韵》文运切,音问。《论语》小人之过也,必文。《朱传》文,饰之也,去声。又眉贫切,音珉。饰也。《礼·玉藻》大夫以鱼须文竹,刘昌宗读。又《韵补》叶微匀切。《崔駰·达旨》摛以皇质,雕以唐文。六合怡怡,比屋为仁。《张衡·西京赋》都邑游侠,张赵之伦。齐志无忌,拟迹田文。又叶无沿切。《蔡洪棊赋》画路表界,白质朱文。典直有正,方而不圆。
一一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(古文)弌《唐韵》《韵会》於悉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益悉切,□漪入声。《说文》惟初大始,道立於一。造分天地,化成万物。《广韵》数之始也,物之极也。《易·系辞》天一地二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道生一,一生二。又《广韵》同也。《礼·乐记》礼乐□政,其极一也。《史记·儒林传》韩生推诗之意,而为内外传数万言,其语颇与齐鲁间殊,然其归一也。又少也。《颜延之·庭诰文》选书务一不尚烦密。《何承天·答颜永嘉书》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。又《增韵》纯也。《易·系辞》天下之动贞夫一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。又均也。《唐书·薛平传》兵铠完砺,徭赋均一。又诚也。《中庸》所以行之者,一也。又正一。《唐书·司马承桢传》得陶隐居正一法,逮四世矣。又一一。《韩非子·内储篇》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。宣王悦之,廪食以数百人。湣王立,好一一听之,处士逃。《韩愈诗》一一欲谁怜。《苏轼诗》好语似珠穿一一。又《星经》天一星,在紫微宫门外。太一星,在天一南半度。又太一,山名,即终南山。一名太乙。又三一。《前汉·郊祀志》以太牢祀三一。〈注〉天一,地一,泰一。泰一者,天地未分元气也。又尺一,诏版也。《后汉·□蕃传》尺一选举。〈注〉版长尺一,以写诏书。又百一,诗篇名,魏应璩着。又姓,明一炫宗。又三字姓。北魏有一那娄氏,后改娄氏。又一二三作壹贰叄。《大学》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《史记·礼书》总一海内。《前汉·霍光传》作总壹。《六书故》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,用壹贰叄以防奸易。又《韵补》叶於利切,音懿。《左思·吴都赋》藿蒳豆蔲,姜汇非一。江蓠之属,海苔之类。又叶弦鸡切,音兮。《参同契》白者金精,黑者水基。水者道枢,其数名一。
派派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广韵》匹卦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普卦切,□音□。《说文》别水也。一曰水分流也。《左思·吴都赋》百川派别,归海而会。又《博雅》水自汾出为派。又《集韵》卜卦切,音□。谷名,在安邑。又莫获切,音麦。泉潜通也。又《韵补》叶滂佩切,音配。《欧阳修·病暑赋》览星辰之浮没,视日月之阴蔽。披阊阖之清风,饮黄流之巨派。又叶普驾切,音怕。《吕温勳臣赞》河出昆仑,来润中夏。连山合沓,横拥其派。或作泒,非。泒音孤,水名。考证:(《博雅》水自分出为派。)谨照原文分改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