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ǐ bān yìng tào
成语简拼:SBYT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死搬硬套
歇后语:拿着铜尺卖鞋穿
成语解释
指不顾实际情况,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,照抄别人的办法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照抄
近义词
生搬硬套、死搬教条
反义词
灵活机动
成语接龙
死搬硬套→套言不陈→陈陈相因→因败为成→成败利钝→钝兵挫锐→锐挫望绝→绝不轻饶→饶舌调唇→唇敝舌腐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“死搬硬套”几个大字。
(2)枧槽初级中学的承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死搬硬套”。
(3)淼淼不会写成语“死搬硬套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我们不能死搬硬套,得灵活运用。
(5)小爱写不出成语“死搬硬套”的拼音。
(6)杨磊叔叔给彤秋和耿雯讲了“死搬硬套”的历史故事。
(7)前往张家港市晨阳学校之前,弘和大哥哥给祉含和惠丛讲述了『死搬硬套』的历史典故
(8)虽然我的助手在做试验之前已经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过说明书,但由于他死搬硬套,所以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。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硬套硬套:[yìngtào] 不结合实际或不加区别地勉强搬用。生搬硬套。
死死:sǐ 1、<动>死亡;失去生命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。』[又] <动为动>为……而死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,等死,死国可乎?』2、<名>死去的人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先生之恩,生死而骨肉也。』3、<形>坏死的;失去知觉的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去死肌,杀三虫。』4、<形>拼死;竭尽全力的。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:『越使死士挑战。』5、<动>丧失;消失。《荀子·大略》:『流言止焉,恶言死焉。』6、<名>通『尸』。《汉书·陈汤传》:『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。』
搬搬:bān(1)移动物体的位置(多指笨重的或较大的)。如:搬动;把货物搬走◇把小说里的故事搬到舞台上。(2)迁移:搬家;他早就搬走了。(3)不根据具体情况,把现成的制度、经验、方法、词句等拿来使用:生搬硬套。
硬硬:yìng(1)物体内部的组织紧密,受外力作用后不容易改变形状(跟『软』相对)。如:坚硬;硬木;硬煤。(2)(性格)刚强;(意志)坚定;(态度)坚决或执拗:强硬;硬汉子;话说得硬;不让他去,他硬要去。(3)勉强:硬撑;他一发狠硬爬上去了。(4)能力强;质量好:硬手;货色硬。
套套:tào(1)(套儿)套子:手套;书套;封套。(2)罩在外面:套上一件毛衣。(3)罩在外面的:套鞋;套裤。(4)互相衔接或重叠:套种;套色;套间。(5)河流或山势弯曲的地方(多用于地名)。如:河套;葫芦套。(6)<方>(套儿)套子:被套;袄套。(7)<方>把棉花、丝绵等平整地装入被褥或袄里缝好。(8)(套儿)拴牲口的两根皮绳或麻绳,一端拴在牲口脖子夹板或轭上,另一端拴在车上:牲口套;大车套;套绳。(9)用套拴系:套车;套马。(10)用绳子等结成的环状物。(11)模仿:套公式;这是从现成文章上套下来的。(12)(套儿)套子:套语;客套。(13)引出(真情实话)。如:想法儿套他的话。(14)拉拢:套交情。(15)量词,用于成组的事物:一套制度;一套家具;一套课本。(16)用丝锥或板牙切削螺纹。
死死:《辰集下·歹字部》《广韵》息姊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想姊切,□斯上声。《白虎通》死之言澌,精气穷也。《释名》死者,澌也,若冰释澌然尽也。《庄子·知北游》人之生,气之聚也。聚则为生,散则为死。《关尹子·四符篇》生死者,一气聚散耳。《礼·曲礼》庶人曰死。《礼·檀弓》君子曰终,小人曰死。又《周礼·天官·疾医注》少曰死,老曰终。又《山海经》有不死国,在南海大荒中。《郭璞赞》赤泉驻年,神木养命。禀此遐龄,悠悠无竟。又圆丘山有不死树。《郭璞赞》万物暂见,人生如寄。不死之树,寿蔽天地。又《山海经》流沙之东,黑水之间,有不死山。又《刘孟会云》祖州海岛产不死草,一株可活一人。又姓。自、死、独、膊,代北四姓也。见《氏族略》。又叶息利切,音四。《宋玉·九辩》愿徼□而有待兮,泊莽莽与埜草同死。叶上至。《说文》从人作□。又□,同。
搬搬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搫字重文。又《字汇》今俗音般。作搬移,搬演字。
硬硬:《午集下·石字部》《广韵》五更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鱼孟切,□额去声。坚牢也,强也。《杜甫诗》书贵瘦硬方通神。又硬黄,唐纸名。《苏轼诗》硬黄小字临黄庭。《集韵》亦作鞕。
套套:《丑集下·大字部》《广韵》他晧切《集韵》土晧切,□滔去声。与□同。长大也。又《集韵》叨号切,韬去声。凡物重沓者为套,今之沓杯曰套杯,方语不受人笼络者曰不落套。□略时趋者曰脱套。又地曲。后唐与梁人战于胡芦□。又河套,本内地,详《明一统志》。○按《字汇》误分套□为二。《正字通》注训八画□,今多从套,移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