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í lǐ cháng tíng
成语注音:ㄕㄧˊ ㄌㄧˇ ㄔㄤˊ ㄊㄧㄥˊ
成语简拼:SLCT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十裏長亭
成语解释
秦汉时每十里设置一亭,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,供行人何处,亲友远行常在此话别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指送别
成语接龙
十里长亭→亭亭玉立→立竿见影→影形不离→离题万里→里谈巷议→议论纷错→错节盘根→根结盘据→据高临下→下阪走丸→丸泥封关→关情脉脉→脉脉相通→通宵彻夜→夜以继昼→昼日昼夜→夜雨对床→床下安床→床上叠床→床下牛斗→斗鸡养狗→狗走狐淫→淫心匿行→行藏用舍
成语示例
(1)今日送张生赴京,红娘,快催小姐,同去十里长亭。▼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三折
(2)…们玩着山景,信步行时,早不觉红轮西坠,正是:十里长亭无客走,九重天上现星辰。八河船只皆收港,七千州县…——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
(3)…;那一班道,吹一道玄音,俱送出府城之外。行至十里长亭,又设着箪食壶浆,擎杯把盏,相饮而别。那员外犹不…——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
(4)…咦!泰极还生否,乐处又逢悲。——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
(5)…尽兄弟之情。许晏、许普谢恩辞朝,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长亭,相饯而别。晏、普二人,星夜回到阳羡,拜见了哥哥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
(6)…出城远迎。——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
(7)…李东归。白居易、白敏中知得,齐来饯行,直送到十里长亭而别。遐叔途中愁闷,赋诗一首。诗云:童年挟策赴西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
(8)…有余,思想家乡,郑信不敢强留,安排车马,送出十里长亭之外。赠遗之厚,自不必说,又将黄金百两,托员外施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
(9)…马出韧,百官俱给假,携酒送行,自长安街直接到十里长亭,樽博不绝。只有杨大师、高大尉二人怀恨不送。内中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
(10)…船,即时拜了父母,辞别兄嫂。两个姐夫邀亲朋至十里长亭,酌佰作别。公子上的船来,手舞足蹈,莫知所之。众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
(11)…学究醉时书。沽酒客暂解担囊,趱路人不停车马。——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
(12)…一夜没睡,黎明即雇了挂车子在黄河边伺候,也是十里长亭送别的意思。哭了一会,老残同人瑞均安慰了他几句…——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》
成语造句
(1)敖通叔叔给臆瑾和渝姗讲了“十里长亭”的历史故事。
(2)打开练习本,第二页上写着“十里长亭”几个大字。
(3)大毛写不出成语“十里长亭”的拼音。
(4)铭铭不会写成语“十里长亭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攸县第四中学的理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十里长亭”。
(6)白居易、白敏中知得,齐来饯行,直送到十里长亭而别。
(7)大家举酒送行,一班子弟及晚辈亲友直送至十里长亭而别。
(8)许晏、许普谢恩辞朝,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长亭,相饯而别。
(9)毕后便束装起行,秦氏兄弟送至十里长亭,又饮酒饯别,各赠烬仪。
(10)次日早临午门,望阙拜辞谢恩,姬昌随带家将,竟出西门,来到十里长亭。
(11)听得道一声『去也』,松了金钏;遥望见十里长亭,减了玉肌。此恨谁知!
(12)再说张员外住了三月有余,思想家乡,郑信不敢强留,安排车马,送出十里长亭之外。
(13)今日送张生赴京,红娘,快催小姐,同去十里长亭。见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三折。
(14)莫若煮酒沏茶,挥毫泼墨,对十里长亭听寒蝉凄切,把梦浸在冬雨中,来个多情自古伤离别,那堪冷落清秋节。
(15)当有黄飞虎、比干、微子、箕子、微子启、微子衍各官,俱在十里长亭饯别,商容见百官在长亭等候,只得下马。
(16)浔阳江畔的枫叶荻花瑟瑟,桃花潭边的送行节拍沉沉,十里长亭骤雨初歇的寒蝉凄切,青山白水出东城,孤蓬万里征。
(17)翠花又怕客店里有官府来送行,晚上亦不敢来,一夜没睡,黎明即雇了挂车子在黄河边伺候,也是十里长亭送别的意思。
(18)一别之后,二地相悬。虽说是三四月,谁又知五六年。七弦琴无心弹,八行书无可传,九连环从中折断,十里长亭望眼欲穿。
(19)白叩头谢恩,天于又赐金花二朵,御酒三杯,于驾前上马出朝,百官俱给假,携酒送行,自长安街直接到十里长亭,樽博不绝。
成语出处
《白孔六帖》卷九:『十里一长亭,五里一短亭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长亭长亭:秦汉时十里修亭,谓之长亭,供往来的人休憩。也是送别的地方。柳永《雨霖铃》:『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。』
十十:shí 1、<数>十。2、<数>泛指数目大。《行路难》:『金樽清酒斗十千。』3、<数>十倍。《谋攻》:『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。』4、<数>十分之……《陈涉世家》:『而戍死者固十六七。』
里里:lǐ 1、<名>古代居民的基层行政单位。顾炎武《日知录》:『以县统乡,以乡统里。』2、<名>家乡;乡里;里巷。《周处》:『凶强侠气,为乡里所患。』3、<量>长度单位,用于计算里程和面积,实际长度各朝代不等。《劝学》:『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。』4、<名>衣服、被褥等的内层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『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。』5、<名>里面;内部;当中。《观沧海》:『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』
长长:cháng 1、<形>长,与『短』相对。《劝学》:『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』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斯亦伐根以求木茂,塞源而欲流长也。』2、<形>高;高大。《公输》:『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,宋无长木。』3、<形>长久;久远。《庄子·秋水》: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。』《石壕吏》:『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。』4、<形>广;广阔。《柳毅传》:『长天茫茫,信耗莫通。』《岳阳楼记》:『而或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。』5、<动>擅长。《冯婉贞》:『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。』6、<副>经常。王安石《书湖阴先生壁》:『茅檐长扫净无苔,花木成畦手自栽。』zhǎng 1、<动>生长。《采草药》:『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。』[又] <动使动>使……生长;扶养;抚育。晃错《论贵粟疏》:『养孤长幼在其中。』2、<动>增长;滋长。《赤壁赋》:『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。』《论积贮疏》:『淫侈之俗日日以长,是天下之大贼也。』3、<形>年纪大;辈分高。《师说》:『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』4、<形>排行第一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长子顷襄王立,以其北子兰为令尹。』5、<名>兄;哥哥。常『兄长』、『长兄』连用。《木兰诗》:『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。』6、<名>首领;头领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陈涉、吴广皆次当行,为屯长。』[又] 做……首领;当头领。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:『而翁长铨,迁我京职,则汝朝夕侍母。』[长才] 高才,英才。[长跪] 直身而跪。古人席地而坐,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著足跟。跪则伸直腰股,以示庄重。《后汉书·李善传》:『有事则长请白,然后行之。』[长世] 绵续久存。[长亭] 秦汉时十里修亭,谓之长亭,供往来的人休憩。也是送别的地方。柳永《雨霖铃》:『寒蝉凄切,对长晚,骤雨初歇。』[长君] 1.古称年长之君主。2.称别人长兄。[长吏] 1.吏秩之尊者。2.泛指上级官长。白居易《赠友》诗之四:『长久于政,然后风教敦。』[长者] 1.年纪大,辈分高的人。2.性行谨厚、有德望的人。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『市人皆以赢为小人,而以公子为长,能下士也。』
亭亭:tíng 1、<名>古代设在路边供旅客停宿的公共房舍。李白《菩萨蛮》:『何处是归程?长亭连短亭。』2、<名>秦汉时基层行政单位。十里一亭,十亭一乡。《高祖还乡》:『你本身做亭长,耽几盏酒。』3、<名>亭子;有顶无墙的建筑。《醉翁亭记》: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』[亭候] 古代用来侦察、监视敌情的岗亭。[亭亭] (1)耸立的样子。(2)独立高洁的样子。(3)山名,在山东泰安南。[亭午] 正午。
十十:《子集下·十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韵会》是执切《集韵》寔入切《正韵》寔执切,□音拾。《说文》十,数之具也。一为东西,丨为南北,则四方中央具矣。易,数生于一,成于十。《易·系辞》天九地十。《前汉·韩安国传》利不十者,不易业。又通作什。《孟子》或相什百。《前汉·谷永传》天所不飨,什倍於前。《枚乗[音chéng]传》此其与秦地相什,而功相百。又《韵会》令官文书借作拾。又《陆游老学庵笔记》转平声,可读为谌。白乐天诗:绿浪东西南北路,红栏三百九十桥。宋文安公宫词:三十六所春宫馆,一一香风送管弦。鼂以道诗:烦君一日殷勤意,示我十年感遇诗。
里里:《酉集下·里字部》《广韵》良已切《集韵》两耳切《正韵》良以切,□音裏。《尔雅·释言》里,邑也。《诗·郑风》将仲子兮,无踰我里。〈传〉里,居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遂人》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。《前汉·□法志》在壄曰庐,在邑曰里。《风俗通》五家为轨,十轨为里。里者,止也,五十家共居止也。又《正韵》路程,今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。又忧也。《诗·大雅》瞻卬昊天,云如何里。〈笺〉里,忧也。又姓。《左传·昭十七年》郑之未灾也,里析告子产。〈注〉里析,郑大夫。又百里、相里,复姓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宣三年》子臧得罪而出,诱子华而杀之南里。〈注〉南里,郑地。又山名。《史记·封禅书注》高里山,在泰山下。又《五代史·附录》契丹所居曰枭罗个没里。〈注〉没里者,河也。又古夫称妻曰乡里。《南史·张彪传》我不忍令乡里落它处。《沈约·山阴柳家女诗》还家问乡里,讵堪持作夫。又《正韵》汉制:长安有戚里,人君姻戚居之,后世因谓外戚为戚里。又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匠人》里为式,然后可以传衆[音zhòng]方。〈注〉里,读为已,声之误也。《释文》里,音以。
长长:《戌集上·长字部》(古文)镸《唐韵》《集韵》直良切《正韵》仲良切,□音场。《增韵》短之对也。《孟子》今交九尺四寸以长。《前汉·田横传》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。又久也。《诗·商颂》濬哲维商,长发其祥。〈笺〉长,犹久也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又远也。《诗·鲁颂》顺彼长道,屈此羣丑。〈笺〉长,远也。《古诗》道路阻且长。又常也。《陶潜·归去来辞》门虽设而长关。《李商隐诗》风云长为护储胥。又大也。《世说新语补》愿乗[音chéng]长风,破万里浪。又善也。《晋书·乐广传》论人必先称其所长。《唐书·韩琬传》文艺优长。又《博雅》长,挟也。又《吴语》孤敢不顺从君命,长弟许诺。〈注〉长弟,犹云先后也。又星名。《博雅》太白谓之长庚。《诗·小雅》东有启明,西有长庚。〈传〉日旦出,谓明星为启明。日既入,谓明星为长庚。又宫名。《班固·西都赋》北弥明光而亘长乐。《谢朓·怨情诗》掖庭聘绝国,长门失欢宴。〈注〉长门,汉□皇后所居。又地名。《玉海》长安,本关中地,西汉建都于此,后因谓天子所都为长安。又山名。《说林》公见东阳长山,曰:何其坦迤。《金史·礼志》有司言,长白山在兴王之地,礼合尊崇。又国名。《山海经》有盐长之国。又兽名。《山海经》有兽焉,其状如禺,而四耳,其名长右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长楚,铫芅。〈疏〉长楚,一名铫芅。又姓。《左传·僖二十八年》甯子先长牂守门。〈注〉长牂,卫大夫。又仲长,复姓。又长乗[音chéng],神名。《山海经·郭璞赞》九德之气,是生长乗[音chéng]。人状犳尾,其神则凝。妙物自潜,世无得称。又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展两切,音掌。孟也。《易·乾卦》元者,善之长也。〈疏〉元为施生之宗,故言元者善之长也。《战国策》君长齐奚以薛为。〈注〉长,雄长之长。又齿高也。《书·伊训》立爱惟亲,立敬惟长。《礼·曲礼》年长以倍,则父事之。十年以长,则兄事之。五年以长,则肩随之。又位高也。《书·益稷》外薄四海,咸建五长。〈传〉言至海诸侯五国,立贤者一人为方伯,谓之五长,以相统治。《释文》五长,衆[音zhòng]官之长。又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乃施则于都鄙,而建其长。〈注〉长谓公卿大夫,王子弟之食采邑者。又进也。《易·泰卦》君子道长,小人道消也。又生长也。《孟子》苟得其养,无物不长。又长养之也。《前汉·董仲舒传》阳常居大夏,而以生育养长为事。又《诗·大雅》克明克类,克长克君。〈笺〉敎诲不倦曰长。又官名。《左传·襄十一年》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,以救郑。〈注〉庶长,秦爵也。又县名。《左传·襄十八年》夏,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。〈注〉长子县,属上党郡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直亮切,音仗。《集韵》度长短曰长。又《集韵》余也。《正韵》多也,宂也,剩也。《论语》长一身有半。《世说新语》平生无长物。《陆机·文赋》故无取乎宂长。又《正韵》知亮切,音障。增盛也。《韩愈诗》得时方长王。考证:(《杜甫诗》风云长为护储胥。)谨按筹笔驿诗为李商隐作。杜甫改李商隐。(《周礼·大冢宰》乃施则于都鄙,而建其长。)谨照原书大冢宰改大宰。
亭亭:《子集上·亠字部》《唐韵》特丁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唐丁切,□音庭。《说文》民所安定也。《释名》停也。道路所舍,人停集也。《风俗通》亭,留也,行旅宿会之所馆也。《东观汉纪》卫□为桂阳太守,凿山通路,列亭置邮。又《前汉·赵充国传》分屯要害,冰解漕下,缮乡亭,浚沟渠。又亭长。《后汉·百官志》十里一亭,十亭一乡。有亭长持更板以劾贼,索绳以执贼。亭长旧名负弩,改为亭长。或为亭父。《扬子·方言》楚东海之间,亭父谓之亭公。又《前汉·平帝纪》因邮亭书以闻。〈注〉邮亭,行书之舍,即今驿递。又直也。《史记·五帝纪》以征不亭。又平也,均也。《前汉·酷吏传》张汤平亭疑法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味者,甘立而五味亭。又亭亭,山名,在泰山下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黄帝封泰山,禅亭亭。又亭亭,耸立貌。《太公·兵法》高山盘石,其上亭亭。又《黄庭经》九原之山何亭亭。〈注〉犹心也。又亭毒,化育也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亭之毒之。〈注〉亭谓品其形,毒谓成其质。又亭午。《孙绰·游天台山赋》羲和亭午,游气高褰。〈注〉亭,至也。午,日中也。游气,海气也。褰,开也。言气开见日也。一曰亭午即直午之义。又《古今注》蜻蜓一名青亭,色青而大者是也。又水止曰亭。与渟同。《前汉·西域传》其水亭居。又《韵补》叶徒阳切。《班固·高祖泗水亭□》寸木尺土,无竢斯亭。扬威斩蛇,金精摧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