斯须之报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ī xū zhī bào成语简拼:SXZB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斯須之報
成语解释
斯须:短暂;报:报答。短暂的报答。指报答很微小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示例
(1)…!可贺!』行者道:『不敢,向蒙莫大之恩,未展斯须之报。虽然脱难西行,未知功行何如。今因路遇祭赛国,搭…——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
成语造句
(1)百爷爷给他的外甥女和小外甥讲了“斯须之报”的成语典故。
(2)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斯须之报”几个大字。
(3)朗朗写不出成语“斯须之报”,因此期中考试才98分。
(4)小昂不会写成语“斯须之报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一一一中学的夜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斯须之报”。
成语出处
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六十三回:『不敢,向蒙莫之之恩,未展斯须之报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斯须斯须:[sīxū] 一会儿的功夫,片刻。斯须就毙。且停斯须。
斯斯:sī 1、<动>析;劈。《诗经·墓门》:『墓门有棘,斧以斯之。』2、<代>此;这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后之览者,亦将有感于斯文。』3、<连>那么;就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『王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。』
须须:xū 1、<名>胡须;胡子。《陌上桑》:『行者见罗敷,下担捋髭须。』2、<名>动物的触须。《促织》:『俄见小虫跃起,张尾伸须。』3、<动>等待。《诗经·匏有苦叶》:『人涉卬否,卬须我友。』4、<动>需要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『且放白鹿青崖间,须行即骑访名山。』5、<副>应该。《凉州词》:『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』6、<副>本是。《[般涉调]哨遍·高祖还乡》:『你须身姓刘,你妻须姓吕。』7、<副>却。《失街亭》:『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。』[须眉] 胡须和眉毛,代指男子。[须索] 必须。[须臾] 片刻;一会儿。《荀子·劝学》:『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之所学也』
之之:zhī 1、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。』2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这个』、『这』、『这种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』3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』、『它』、『它们』、『他们』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。』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』4、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君将哀而生之乎?』5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你』、『您』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『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之。』6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『的』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』7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』8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9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『得』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』10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。』11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顷之,烟炎张天。』12、<助>用在『前』、『后』、『内』、『外』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』
报报:bào 1、<动>断狱,判决罪人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『闻死刑之报,君为流涕。』2、<动>报恩;报答。《陈情表》: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,报养刘之日短也。』3、<动>报仇;报怨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然则将军之仇报,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。』4、<动>答复;回信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计未定,求人可使报秦者。』《西门豹治邺》:『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。』5、<动>到……去,前往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卿但暂还家,吾今且报府。』
斯斯:《卯集下·斤字部》《广韵》息移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相支切,□音私。《说文》析也。《尔雅·释言》斯,离也。〈注〉齐□曰斯。《诗·□风》墓门有棘,斧以斯之。〈笺〉维斧可以开析之。《吕览·报更篇》赵宣孟见桑下饿人,与之脯一朐,曰斯食之。〈注〉斯,析也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斯,此也。《易·解卦》朋至斯孚。《诗·召南》何斯违期。又《诗·小雅》鹿斯之奔。〈疏〉此鹿斯与□斯柳斯,斯皆辞也。又《礼·玉藻》二爵而言言斯。〈注〉斯,犹耳也。〈疏〉耳是助句之辞。又即也。《书·金縢》大木斯拔。又贱也。《后汉·左雄传》郞官部吏,职斯禄薄。〈注〉斯,贱也。又《正字通》鸡斯,马名。商王拘西伯於羑里。太公得犬戎鸡斯之乗[音chéng],以献。又波斯,国名。又姓。《吴志·贺齐传》剡县史斯从。又与鲜同。《诗·小雅》有兔斯首。〈笺〉斯,白也。今俗语斯白之斯作鲜。齐鲁之间声近斯。又与纚同。《礼·问丧》鸡斯。〈注〉当为筓,纚声之误也。又《集韵》山宜切,音酾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斯义切,音赐。《诗·大雅》王赫斯怒。〈笺〉斯,尽也。《释文》郑音赐。又《韵补》叶新於切。《蔡邕·短人赋》热地蝗兮芦即且,蒲中蛹兮蚕蠕须,视短人兮形若斯。《集韵》或作撕,亦作厮。
须须:《戌集下·页字部》《广韵》锡兪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询趋切,□音需。《说文》面毛也。《易·贲卦》贲其须。〈注〉须之为物上附者也。〈疏〉须上附于面。《释名》颐下曰须。须,秀也。别作□。俗作须。又待也。《易·归妹》归妹以须。《诗·邶风》人涉卬否,卬须我友。又与□通。《左传·成十二年》日云莫矣,寡君须矣。《尔雅·释诂》□,待也。又资也,用也。与需通。《尔雅·释兽须属》兽曰衅,人曰挢,鱼曰须,鸟曰狊。〈疏〉此皆气倦体罢所须若此,故题云须属也。又斯须,犹须臾也。《礼·乐记》礼乐不可斯须去身。又迟缓也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子不少须,衆[音zhòng]惧尽。《后汉·清河孝王传》且复须留。〈注〉《东观记》须留,作宿留。又须女,星名。《史记·天官书·婺女注》正义曰:须女,四星。亦婺女,天少府也。须女,贱妾之称,妇职之□者。又国名。《春秋·僖二十二年》公伐邾,取须句。《公羊传》作须朐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东郡须昌县,故须句国。又《左传·定四年》分唐叔以密须之鼓。《史记·周纪》文王伐密须。〈注〉密须氏,姞姓之国。今安定阴密县是也。又邑名。《诗·邶风》思须与漕。〈传〉须、漕,卫邑。又《后汉·郡国志》南阳郡顺阳有须聚。又菜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须薞无。〈疏〉诗谷风,采葑采菲。传,葑须也。先儒以须葑苁当之。孙炎云:须,一名葑苁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台,夫须。〈疏〉台,一名夫须。莎草也。又鸟名。《尔雅·释鸟》鷉,须鸁。〈疏〉鷉,一名须鸁。又兵器。《□名》须盾,本出於蜀。须,所持也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须,捷败也。南楚凡人贫衣被丑弊谓之须捷。又姓。《左传·庄十七年》有须遂氏。《战国策》魏大夫须贾。又人名。《左传·僖二十四年》晋侯之竖头须,守藏者也。又《左思·吴都赋》旗鱼须。〈注〉以鱼须为旗之竿也。又《集韵》逋还切,音斑。班也。《礼·玉藻》笏,大夫以鱼须文竹。《释文》崔云:用文竹及鱼班也。隐义云:以鱼须饰文竹之边。须音班。又叶心秋切,音修。《息夫躬辞》嗟若是兮欲何留,抚神龙兮揽其须。《陆云·九愍》生遗年而有尽,居静言其何须。将轻举以远览,眇天路而高游。〈注〉须,求也。《说文徐注》此本须鬓之须。页,首也。彡,毛饰也。借为所须之须。俗书从水,非。毛氏曰:须与湏别。湏,火外切。烂也。考证:(《逸雅》颐下曰须。)谨按语见释名,今将逸雅改为释名。(《左传·成十二年》日云莫矣,寡君□矣。)谨按原文本作须,其义则为□。石经及各本皆同。今仍改须。(《尔雅·释兽须属》鱼曰须,鸟曰臭。)谨照原文曰臭改曰狊。(《前汉·清河孝王传》且复须留。)谨照原书前汉改后汉。(《诗·邶风》思须与漕。〈注〉须,漕,卫邑。)谨照原文注改传。(《逸雅》须盾,本出於蜀。须,所持也。)谨按所引出释名,今将逸雅改为□名。(《玉藻》大夫以鱼须文竹。〈注〉崔云,用文竹及鱼班也。)谨照原书注改为释文。
之之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止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真而切,□音枝。《说文》出也,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适也,往也。《礼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□气,则无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礼·大学》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〈注〉之,适也。《朱传》犹於也。又语助辞。《书·金縢》礼亦宜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语尾,或层出。如毛诗我之怀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,六句九之字,常华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〈注〉之子,是子也。又变也。《易传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孙奕示儿编》之字训变,左传,遇观之否。言观变为否也。又至也。《诗·鄘风》之死矢靡他。又遗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问孔子,知其道之不用也。则载而恶乎之。曰:之后世君子。〈注〉言行道者贵乎及身,乃载以遗后世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《郝敬读书通》凡言之者,物有所指,事有所属,地有所往,连属之辞也。通作旃。《诗·唐风》舍旃舍旃。又《魏风》上慎旃哉。□与之同。通作至。往彼曰之,到此曰至,音义互通。又《韵补》叶职流切,音周。《楚辞·九章》吕望屠於朝歌兮,甯戚歌而饭牛。不逢尧舜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。叶上牛下求。《周伯琦曰》古人因物制字。如之本芝草,乎本吁气,焉本鸢,后人借为助语,助语之用既多,反为所夺,又制字以别之,乃有芝字吁字鸢字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冬亦如之。)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。
报报:《丑集中·土字部》《唐韵》博耗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博号切,□保去声。复也,酬也,答也。《诗·郑风》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。《礼·郊特牲》报本反始。〈注〉谢其恩之谓报,归其功之谓反。《史记·范睢传》睚睚之怨必报。又告也。《前汉·吴王传》无文书,口报。《天宝遗事》新进士及第,以泥金书帖子,附家书中,用报登科之喜。又犹合也。《礼·丧服小记》下殇小功带澡麻,不绝本,诎而反以报之。又论囚曰报。《前汉·张汤传》爰书论讯鞫报。又下婬上曰报。《左传·宣三年》郑文公报郑子之妃曰□嬀。〈注〉郑子,文公叔父子仪也。《汉律》婬季父之妻曰报。又与赴通。《礼·丧服小记》报葬者报虞。〈注〉报,读为赴,急疾之义。虞以安神,不可缓也。本作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