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ǒu zhèng bù huí
成语注音:ㄕㄡˇ ㄓㄥˋ ㄅㄨˋ ㄏㄨㄟˊ
成语简拼:SZBH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补充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守正不迴
成语解释
坚守正道,不屈从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守正不移、守正不挠、守正不阿
成语接龙
1、守正不回→回春妙手→手到拈来→来日大难→难得糊涂→涂歌里挕鷴风舞润→润屋润身→身名两泰→泰山磐石→石火光阴→阴谋诡计→计不返顾→顾盼生辉→辉光日新→新昏宴尔→尔雅温文→文章经济→济人利物→物美价廉→廉泉让水→水土不服→服低做小→小德出入→入骨相思
2、守正不回→回天挽日→日有万机→机不可失→失惊倒怪→怪事咄咄→咄嗟之间→间不容缓→缓急轻重→重光累洽→洽闻强记→记忆犹新→新益求新→新人新事→事过情迁→迁善黜恶→恶声恶气→气决泉达→达官贵人→人人皆知→知荣守辱→辱国丧师→师老兵破→破柱求奸→奸掳烧杀
3、守正不回→回头是岸→岸谷之变→变古乱常→常年累月→月下花前→前古未闻→闻风而兴→兴利除害→害人不浅→浅尝辄止→止戈兴仁→仁同一视→视远步高→高才绝学→学如穿井→井井有方→方兴未艾→艾发衰容→容光焕发→发荣滋长→长驾远驭→驭凤骖[音cān]鹤→鹤骨松姿→姿意妄为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守正不回」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。
(2)成语守正不回的形成和名人有关。
(3)东坡区多悦高中的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守正不回”。
(4)丰丰不会写成语“守正不回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风风写不出成语“守正不回”的拼音。
(6)练习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守正不回”几个大字。
(7)瑞沂大哥哥给褒瑶和宁佳讲解了“守正不回”的典故。
(8)唐开元之末,大臣守正不回,惟张九龄一人。九龄既已忤旨罢相,明皇不复闻其过以致禄山之乱。
成语出处
《北史·王罴传》:『罴轻侮权贵,守正不回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守守:shǒu 1、<动>防守;守卫。《过秦论》:『乃使蒙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。』2、<动>守候;看守。《五蠹》:『守株,冀复得兔。』3、<动>守住;保持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?』4、<动>遵守;奉行。《察今》:『守法而弗变则悖。』5、<动>在不利的情况下坚持按自己的理想道德处世。《芋老人传》:『村南有夫妇守贫者。』6、<名>操守;节操。《易·系辞》:『失其守者辞守屈。』7、<名>官名,也称太守,秦朝郡的最高长官。后代称州郡一级的长官。《雁荡山》:『谢灵运为永嘉守。』
正正:zhèng 1、<形>不偏;不斜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惧谗邪,则思正身以黜恶。』2、<形>正常;正当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今天时顺正,死者尚稀。』3、<名>规律;道理。《张衡传》:『遂乃研核阴阳,妙尽璇机之正。』4、<形>公正;正直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邪曲之害公也,方正之不容也。』5、<形>作为主体的,与『副』相对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。』6、<副>恰好;正好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便利此月内,六合正相应。』7、<副>表示状态的持续、动作的进行。《卖炭翁》:『可怜身上衣正单。』zhēng<名>正月,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。《诗经·小雅·正月》:『正月繁霜,我心忧伤。』
不不:bú 1、<副>不,表一般否定。2、<副>没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荐》:『今日出而从,日中不决,何也?』3、<副>不是,表否定判断。《卖柑者言》:『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。』fǒu通『否』。 1、<助>在句末表询问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』2、<副>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鸿门宴》:『不者,若属皆为所虏。』《师说》:『或师焉,或不焉。』[不齿] 齿,并列,并排。不与并列,不与同列。表示极度鄙视。[不佞] 1.无口才;不会巧言善说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『雍也仁而不。』2.无才,自谦之词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『寡人不,不足以称宗庙。』
回回:huí 1、<动>旋转;回旋。《三峡》:『春冬之时,则素湍绿潭,回清倒影。』2、<动>运转;运行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『虎鼓瑟兮鸾回车。』3、<动>掉转;改变方向。《卖炭翁》:『手把文书口称敕,回车叱牛牵向北。』4、<形>回环;曲折。《阿房宫赋》:『廊腰缦回,檐牙高啄。』5、<动>返回;回归。《回乡偶书》:『少小离家老大回。』6、<动>回复;答复。《柳毅传》:『脱获回耗,虽死必谢。』7、<形>奸邪。《诗经·小雅·鼓钟》:『淑人君子,其德不回。』8、<量>次。杜甫《漫兴》:『渐老逢春能几回?』[回风] 旋风。[回肠] 心中辗转,比喻离愁不解。[回天] (1)比喻权势大。(2)古代称皇帝为天,凡能谏止皇帝改变主意的叫回天。
守守:《寅集上·宀字部》《唐韵》书九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始九切,□音首。《说文》守,守官也。从宀,官府也。从寸,法度也。《玉篇》收也,视也,护也。《易·系辞》何以守位,曰仁。《周礼·天官》兽人职时田则守罟。〈注〉防兽触攫也。又《广韵》主守也。《左传·昭二十年》晏子云:山林之木,衡鹿守之。泽之萑蒲,舟鲛守之。薮之薪蒸,虞□守之。海之盐蜃,祈望守之。衡鹿等皆官名。又《增韵》攻守也。《易·坎卦》王公设险,以守其国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阻三面而守。又《唐韵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舒救切,音兽。《增韵》守之也,所守也,为之守也。天子巡诸侯所守,曰巡守。诸侯为天子守土,亦曰守。汉置郡太守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宋守恭,与苏轼为诗友。又叶式视切,音矢。《楚辞·天问》雄虺九首,儵忽焉在。何所不老,长人何守。在音泚。又叶虽遂切,音粹。《前汉·班固叙传》崇执言责,隆持官守。宝曲定陵,□有大志。考证:(《左传·昭二十年》晏子云,山林之木,衡麓守之。)谨照原文衡麓改衡鹿。(海之蜃蛤,祈望守之。衡麓等皆官名。)谨照原文蜃蛤改盐蜃。衡麓改衡鹿。
正正:《辰集下·止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之盛切,音政。《说文》是也。从止一以止。〈注〉守一以止也。《新书·道术篇》方直不曲谓之正。《易·乾卦》刚健中正。《公羊传·隐三年》君子大居正。又备也,足也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各正性命。《书·君牙》咸以正罔缺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正,长也。《郭注》谓官长。《左传·隐六年》翼九宗五正。《杜注》五正,五官之长。又《昭二十九年》木正曰句芒,火正曰祝融,金正曰蓐收,水正曰□冥,土正曰后土。又官名。《礼·王制》史以狱成告於正。《郑注》正,於周乡师之属,今汉有正平丞,秦所置。又朼载也。《周礼·夏官》诸子大祭祀,正六牲之体。〈注〉正谓朼载之。朼,亦作匕。又常也。朱子云:物以正为常。又正人,寻常之人也。《书·洪范》凡厥正人。《朱子·语录》是平平底人。又定也。《周礼·天官》宰夫令羣吏,正岁会,正月要。〈注〉正,犹定。又决也。《诗·大雅》维龟正之。又治其罪亦曰正。《周礼·夏官》大司马九伐之法,贼杀其亲则正之。〈注〉正之者,执而治其罪。《王霸记》曰:正,杀之也。又直也。《易·坤·文言》直其正也。《尔雅·释泉》滥泉正出。正出,直出也。又平质也。《论语》就有道而正焉。《屈原·离骚》指九天以为正。〈注〉谓质正其是非也。又以物为凭曰正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父戒女,必有正焉,若衣若筓。〈注〉有正者,以托戒使不忘。又厘辨也。《论语》必也正名乎。又四月亦曰正月。《诗·小雅》正月繁霜。〈笺〉夏之四月,建巳之月。〈疏〉谓之正月者,以乾用事,正纯阳之月。又《杜预·左传·昭十七年注》谓建巳正阳之月也。正,音政。又预期也。《孟子》必有事焉而勿正。《公羊传·僖二十六年》师不正反,战不正胜。又三正。《史记·正书》夏正以正月,殷正以十二月,周正以十一月,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然。《后汉·章帝纪》王者重三正,慎三微。〈注〉三正,天地人之正。又人臣之义有六正,谓圣臣、良臣、忠臣、智臣、贞臣、直臣也。见《说苑》。又七正,日月五星也。《书·舜典》作七政。《史记·律书》作七正。又八正,谓八节之气,以应八方之风。《史记·律书》律正,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。又《大品经说》八正,曰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。《王屮·头陀寺□文》凭五衍之轼,拯溺逝川。开八正之门,大庇交丧。又先正,先贤也。《书·说命》昔先正保衡。又諡法。《汲冢周书》内外賔服曰正。又与政通。《诗·小雅》今兹之正。《礼·月令》仲春班马正。皆与政同。又朝觐曰朝正。《左传·文三年》昔诸侯朝正於王。《杜注》朝而受其政敎也。亦读平声。《杜甫诗》不见朝正使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宋上卿正考父之后。汉有正锦,《后魏志》有正帛。又复姓,汉有正令官。又宗正,星名。《甘氏星经》在帝座东南,主宗正卿大夫。又《广韵》之盈切。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诸盈切《正韵》诸成切,□音征。岁之首月也。《春秋》春王正月。《公羊·谷梁传注》音征。或如字。今多读征。又室之向明处曰正。《诗·小雅》哙哙其正。又射侯中曰正。《周礼·夏官》射人以射法治射仪,王以六耦射,三侯五正。诸侯以四耦射,二侯三正。孤卿大夫以三耦射,一侯二正。士以三耦射,豻侯二正。《诗·齐风》终日射侯,不出正兮。《毛传》二尺曰正。〈疏〉正大於鹄,三分侯广,而正居一焉,其内皆方二尺。又《仪礼·大射仪郑注》正者,正也。亦鸟名。齐鲁之间名题肩为正。正,鸟之捷黠者,射之难中,以中为隽,故射取名焉。又与征通。《周礼·夏官》诸子有兵甲之事,则授之车马,以军法治之,弗正。〈疏〉正,音征。谓赋税也。唐武后作□。考证:(《公羊传·僖二十六年》师出不出反,战不正胜。)谨照原文不出反改不正反。
不不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逋没切,补入声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则有变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礼·夏官》服不氏,掌养猛兽而敎扰之。〈注〉服不服之兽者。又《广韵》《韵会》□分物切。与弗同。今吴音皆然。又《韵会》俯九切,音缶。与可否之否通。《说文》鸟飞上翔,不下来也。从一,一犹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负切《广韵》甫救切,□缶去声。义同。又《广韵》甫鸠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方鸠切,□音浮。夫不,□也。亦作鳺鴀。《尔雅·释鸟》□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陆玑云:今小鸠也。一名□鸠,幽州人或谓鷱鴡,梁宋间谓之隹,扬州人亦然。又未定之辞也。《陶潜诗》未知从今去,当复如此不。又姓。《晋书》汲郡人不准。◎按《正字通》云:不姓之不,转注古音,音彪。又《正韵》芳无切。与柎通。花萼跗也。《诗·小雅》鄂不韡韡。《郑笺》承华者,鄂也。不当作柎。郑樵曰:不象萼蔕形。与旉通。《陆玑诗疏》柎作跗。《束皙·补亡诗》白华绦趺。《唐诗》红萼青趺皆因之。又华不注,山名,在济南城东北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晋却克战于鞌,齐师败绩。逐之,三周华不注。《伏琛齐记》引挚虞畿服经,不,与诗鄂不之不同。李白诗:兹山何峻秀,彩翠如芙蓉。盖因华跗而比拟之。胡传读不如卜,非。又《古诗·日出东南隅行》使君谢罗敷,还可共载不。罗敷前致辞,使君亦何愚。使君自有妇,罗敷自有夫。〇按愚当读若吾,疑模切,与敷不夫叶。敷不夫本同模韵,《正字通》不改音符,叶夫愚,非是。又与丕同。《书·大诰》尔丕克远省。马融作不。《秦·诅楚文》不显大神巫咸。《秦·和钟铭》不显皇祖。□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。不显不承,犹书云丕显丕承也。又《韵补》叶补美切,音彼。《荀子·赋篇》□然易知,而致有理者与。君子所敬,而小人所不者与。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《正字通》不字在入声者,方音各殊,或读逋入声,或读杯入声。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,今北方读如帮铺切,虽入声转平,其义则一也。考证:(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日有食之,)谨照原文省下日字。(《荀子·赋论篇》)谨照原书省论字。(〈注〉谓小人所鄙也。)谨按原文无此注,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
回回:《丑集上·囗字部》《唐韵》户恢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胡隈切,□音洄。《说文》从囗,中象回转之形。《徐锴曰》浑天之气,天地相承。天周地外,阴阳五行,回转其中也。又《说文》邪也,曲也。《诗·小雅》淑人君子,其德不回。《礼·礼器》礼饰回,增美质,措则正,施则行。又《正韵》返也。《后汉·蔡邕传》回途要至,俯仰取容。又《广韵》违也。《诗·大雅》求福不回。〈又〉徐方不回。〈注〉回犹违也,言不违命也。又《诗·大雅》昭回于天。〈注〉昭,明。回,旋也。又屈也。《后汉·卢植传》可加赦恕申宥回枉。〈又〉抗议不回。又徘回。《说文》徘徊本作裵回。宽衣也,取其裵回之状。《张衡·思□赋》马倚輈而徘回。〈注〉言踟踌不进也。又低回,纡衍貌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赞》适鲁,观仲尼车服礼器,余低回留之,不能去。《前汉·扬雄传》大道低回。又姓。《韵会》古贤者方回之后。《正字通》明宣德中御史回续。又地名。《后汉·郡国志》右扶风有回城,名曰回中。又通作回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图回天下於掌上。又通作廻。《史记·邹阳传》墨子廻车。又《正字通》回回,国名。西域大食国种也。明丘濬曰:国在玉门关外万里,□隋间入中国。金元以后,蔓延滋甚,所至辄相亲守,其所谓敎门者尤笃,今在在有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户贿切,音悔。绕也。《左传·襄十八年》右回梅山。徐邈读上声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胡对切,音缋。《前汉·赵充国传》回远千里。〈注〉回谓路迂回也,音胡悔反。又畏避也。《前汉·王温舒传》即有避回。〈注〉谓不尽意,捕击盗贼。又《盖宽饶传》刺举无所回避。〈注〉回□读若讳。俗作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