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ǒu fēn ān cháng
成语注音:ㄕㄡˇ ㄈㄣˋ ㄢ ㄔㄤˊ
成语简拼:SFAC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守分安常
成语解释
信守本分,安于故常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为人
近义词
安常守分、安分守己
成语接龙
1、守分安常→常年累月→月坠花折→折腰五斗→斗怪争奇→奇文共赏→赏善罚恶→恶尘无染→染神乱志→志美行厉→厉兵粟马→马到成功→功标青史→史不绝书→书空咄咄→咄嗟之间→间不容瞬→瞬息千变→变化不穷→穷巷陋室→室如悬罄→罄笔难书→书不释手→手足失措→措手不及
2、守分安常→常胜将军→军不血刃→刃树剑山→山穷水断→断根绝种→种学绩文→文韬武略→略识之无→无边无际→际地蟠天→天下一家→家家户户→户限为穿→穿杨贯虱→虱胫虮肝→肝胆披沥→沥胆抽肠→肠肥脑满→满脸春风→风行草靡→靡颜腻理→理屈词穷→穷寇勿迫→迫不可待
3、守分安常→常胜将军→军令如山→山童石烂→烂额焦头→头昏脑眩→眩碧成朱→朱门绣户→户枢不朽→朽棘不雕→雕虫刻篆→篆刻虫雕→雕风镂月→月露风云→云起雪飞→飞声腾实→实逼处此→此恨绵绵→绵力薄材→材能兼备→备尝辛苦→苦思冥想→想方设法→法力无边→边尘不惊
4、守分安常→常年累月→月地云阶→阶前万里→里谈巷议→议论纷错→错落不齐→齐心涤虑→虑周藻密→密云不雨
成语示例
(1)那些百姓如果要守分安常的凿井耕田,纳有限太平租税,又何等大不快活?▼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四十回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“守分安常”几个大字。
(2)唱唱写不出成语“守分安常”,因此语文考试只考了98分。
(3)臭臭不会写成语“守分安常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福安扆山中学的锺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守分安常”。
(5)贻汶叔叔给秋池和珠雨讲了“守分安常”的历史故事。
(6)前往沁县博林学校的火车上,乙涵大哥哥给映琏和甜笑讲解了『守分安常』的典故。
(7)那些百姓如果要守分安常的凿井耕田,纳有限太平租税,又何等大不快活?见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四十回。
成语出处
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三回:『你可好生用心习学,再如不守分安常,你可仔细!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守分守分:[shǒufèn] 安分;守本分。务农守分。
守守:shǒu 1、<动>防守;守卫。《过秦论》:『乃使蒙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。』2、<动>守候;看守。《五蠹》:『守株,冀复得兔。』3、<动>守住;保持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?』4、<动>遵守;奉行。《察今》:『守法而弗变则悖。』5、<动>在不利的情况下坚持按自己的理想道德处世。《芋老人传》:『村南有夫妇守贫者。』6、<名>操守;节操。《易·系辞》:『失其守者辞守屈。』7、<名>官名,也称太守,秦朝郡的最高长官。后代称州郡一级的长官。《雁荡山》:『谢灵运为永嘉守。』
分分:fēn 1、<动>剖开;分开。《谋攻》:『倍则分之。』《滕王阁序》:『星分翼轸,地接衡庐。』2、<名>半;一半。《三峡》:『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天日。』3、<动>分配;分享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』4、<动>区分;辨别。《荷蓧老人》:『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。』5、<名>春分;秋分。《左传》:『日过分而未至。』6、<量>成;事物的在十分之一。《祭妹文》:『减一分则喜。』7、<量>长度单位,十分为一寸。《核舟记》: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。』fèn 1、<名>职分;名分;本分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内欺于郑袖。』《﹤指南录﹥后序》:『予分当引决。』2、<名>情分;情谊。曹植《赠白马王彪》:『恩爱苟不亏,在远分日亲。』3、<名>缘分;福分。刘禹锡《寄乐天》:『幸免于斯分非分。』4、<名>才分;天分。《颜氏家和训·杂艺》:『良由无分故也。』5、<动>料想。《苏武》:『自分已死久矣。』
安安:ān 1、<形>安定;安稳;安宁;安全.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『风雨不动安山。』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审容膝之易安。』2、<形>安适;安逸.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『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』《琵琶行》:『予出官二年,恬然自安。』3、<动>养;奉养.《曹刿论战》:『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』《论语十则》:『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』4、<动>抚慰;安抚.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时时为安慰,久久莫相忘。』《赤壁之战》:『若备与彼协心,上下齐同,则宜抚之安,与结盟好。』5、<形>安心;习惯于.《柳敬亭传》:『敬亭亦无所不安。』6、<动>安置;安放.《失街亭》:『离山十里,有王平安营。』7、<疑问副词>怎么;哪里.《陈涉世家》: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?』8、<疑问代词>表处所.哪里;什么地方.《鸿门宴》:『沛公安在?』[安厝] 1.安葬.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甘皇后传》:『园陵将成,安有期。』2.停灵待葬或浅埋以符改葬.《红楼梦》:『且说贾政等送殡到了寺内,安毕,亲友散去。』[安堵] 安居;不受骚扰.《三圉志·魏书·钟会传》:『百姓士民,安旧业。』也作『案堵』『按堵』。
常常:cháng 1、<形>永久的;固定的。《师说》:『圣人无常师。』《促织》:『有华阴令,欲媚上官,以一头进,试使斗而才,因责常供。』2、<名>规律;准则。《荀子·天论》:『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』3、<形>平常;普通。《马说》: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』《采草药》:『盖常理也。』4、<名>平日;平时。《张衡传》:『常从容淡静,不好交接俗人。』5、<副>经常;常常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,而智勇多困于所溺。』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。』6、<量>长度单位,古代八尺为寻,两寻为常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『布帛寻常,庸人不释。』7、通『尝』。曾;曾经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『项伯常杀人,从良匿。』(良:张良。)[常典] 1.常例,正常的法度。2.经典。[常流] 1.长河。常,通『长』。司马迁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『宁赴常而葬乎江鱼腹中耳。』2.河流的正道。《史记·河渠书》:『延道弛兮离常,蛟龙骋兮方远游。』3.平庸之辈。《晋书·习凿齿传》:『琐琐常,碌碌凡士,焉足以感其方寸哉。』[常式] 1.固定的制度。《管子·君臣下》:『国有常,故法不隐,则下无怨心。』2.典范;法式;常规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『群臣诵功,请刻于石,表垂于常。』[常侍] 经常侍从君主的官员,秦汉有中常侍,魏晋有散骑常侍,隋唐内侍省有内常侍。
守守:《寅集上·宀字部》《唐韵》书九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始九切,□音首。《说文》守,守官也。从宀,官府也。从寸,法度也。《玉篇》收也,视也,护也。《易·系辞》何以守位,曰仁。《周礼·天官》兽人职时田则守罟。〈注〉防兽触攫也。又《广韵》主守也。《左传·昭二十年》晏子云:山林之木,衡鹿守之。泽之萑蒲,舟鲛守之。薮之薪蒸,虞□守之。海之盐蜃,祈望守之。衡鹿等皆官名。又《增韵》攻守也。《易·坎卦》王公设险,以守其国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阻三面而守。又《唐韵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舒救切,音兽。《增韵》守之也,所守也,为之守也。天子巡诸侯所守,曰巡守。诸侯为天子守土,亦曰守。汉置郡太守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宋守恭,与苏轼为诗友。又叶式视切,音矢。《楚辞·天问》雄虺九首,儵忽焉在。何所不老,长人何守。在音泚。又叶虽遂切,音粹。《前汉·班固叙传》崇执言责,隆持官守。宝曲定陵,□有大志。考证:(《左传·昭二十年》晏子云,山林之木,衡麓守之。)谨照原文衡麓改衡鹿。(海之蜃蛤,祈望守之。衡麓等皆官名。)谨照原文蜃蛤改盐蜃。衡麓改衡鹿。
分分:《子集下·刀字部》《唐韵》府文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方文切,□音餴。《说文》别也。从八刀,刀以分别物也。《易·系辞》物以羣分。又《增韵》裂也,判也。又《广韵》赋也,施也。《增韵》与也。又《玉篇》隔也。又《前汉·律正志》一黍之广为一分。分者,自三微而成着,可分别也。又半也。《公羊传·庄二年》师丧分焉。《荀子·仲尼篇》以齐之分,奉之而不足。又徧也。《左传·哀元年》熟食者分,而后敢食。又与纷通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分分乎其有终始也。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祸之生也分分。〈注〉犹纷纷。又《周礼·天官》以待国之匪颁。〈注〉匪读为分。又《唐韵》扶问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符问切,□汾去声。名分也。《礼·礼运》礼达而分定。又均也,分剂也。《礼·曲礼》分毋求多。又分位也。《汉诸葛亮出师表》此臣所以报先帝,而忠陛下之职分也。又《集韵》方问切,纷去声。均也。《左传·僖元年》救患分灾。又《正韵》府吻切,音粉。《尔雅·释器》律谓之分。〈注〉分音粉,律管可以分气。又《韵补》叶肤容切,音丰。《曹植·七启》太极之初,浑沌未分。万物纷错,与道俱隆。又叶肤眠切,音近徧。《班固·西都赋》九市开场,货别队分。人不得顾,车不得旋。灾字原刻从□。
安安:《寅集上·宀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於寒切,案平声。《说文》静也,从女,在宀下。《广韵》徐也,止也。《书·尧典》钦明文思安安。〈注〉安安,自然性之也。《益稷》安汝止。〈注〉谓止於至善也。又宁也,定也。《书·臯陶谟》在知人,在安民。《齐语》其心安焉,不见异物而迁焉。又危之对也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置之安处则安,置之危处则危。又佚乐也。《礼·表记》君子庄敬日强,安肆日偸。《左传·僖二十三年》怀与安实败名。又《諡法》和好不争曰安。又何也。《礼·檀弓》吾将安仰。《楚辞·天问》九天之际,安放安属。又与焉同。《正字通》安之於焉,犹何之於曷,音别义通。又姓。《风俗通》汉太守安成,唐安金藏。又安期,安平,俱复姓。又州名,春秋时郧国,汉属江夏郡,宋改为安州。又叶乌前切,音烟。《诗·大雅》执讯连连,攸馘安安。又叶於真切,音因。《苏轼·李仲蒙哀辞》矫矫荦荦,自贵珍兮。欺世幻俗。内弗安兮。考证:(《贾谊·治安策》置之安处则安,置之危处则危。)谨照原书改前汉贾谊传。
常常:《寅集中·巾字部》《唐韵》市羊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辰羊切,□音裳。《玉篇》恒也。《正韵》久也。《易·坤卦》后得主而有常。《系辞》动静有常。《诗·周颂》□常于时夏。〈笺〉谓□久长之功,於是夏而歌之。《朱传》谓君臣父子之常道。又五常。《书·舜典慎徽五典传》五典,五常之敎,父义,母慈,兄友,弟恭,子孝。又《五品传》五品,谓五常。〈疏〉此事可常行,乃为五常耳。又神名。《荀子·九家易》兑为常,西方之神也。又地名。《诗·鲁颂》居常与许。〈传〉常许,鲁南鄙西鄙也。又州名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毗陵郡平□置常州。又山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常山郡。〈注〉恒山在西,避汉文帝讳,故改曰常山。又水名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常卫既从。〈注〉常水,出常山上曲阳县。《书·禹贡》作恒。又旗名。《周礼·春官》司常掌九旗之物名,日月为常。〈又〉王建大常。《释名》日月为常。谓画日月於其端,天子所建,言常明也。又常服。《诗·小雅》载是常服。〈传〉日月为常服,戎服也。又《广韵》倍寻曰常。又车戟名。《释名》车戟曰常,长丈六尺,车上所持也。八尺曰寻,倍寻曰常,故曰常也。又木名。《尔雅·释木》常棣。〈注〉关西棣树,子如樱桃,可食。《诗·小雅》彼尔维何,维常之华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出河内。《前汉·常惠传》惠,太原人,甘露中为右将军。又与裳同。《说文》下帬也。《徐铉曰》下直而垂,象巾,故从巾。今文作裳。考证:(《周礼·春官》司常掌九旗之物名,日月为常。〈又〉王建太常。)谨照原文旗改旗太改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