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ǒu píng jiān kǒu
成语注音:ㄕㄡˇ ㄆㄧㄥˊ ㄐㄧㄢ ㄎㄡˇ
成语简拼:SPJK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近代成语
成语繁体:守缾缄口
成语解释
犹言守口如瓶。指闭口不言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说话谨慎
近义词
守口如瓶、缄口如瓶
成语接龙
1、守瓶缄口→口出大言→言而不信→信以为真→真金烈火→火海刀山→山长水阔→阔步高谈→谈笑自若→若有若无→无涯之戚→戚戚具尔→尔雅温文→文奸济恶→恶醉强酒→酒后茶余→余韵流风→风语不透→透骨酸心→心照情交→交相辉映→映雪囊萤→萤窗雪案→案堵如故→故态复还
2、守瓶缄口→口蜜腹剑→剑态箫心→心孤意怯→怯防勇战→战无不克→克己奉公→公正廉洁→洁浊扬清→清汤寡水→水涨船高→高居深拱→拱手而降→降服而囚→囚首丧面→面如傅粉→粉装玉砌→砌词捏控→控名责实→实至名归→归全反真→真独简贵→贵人善忘→忘战者危→危言正色
3、守瓶缄口→口轻舌薄→薄唇轻言→言过其实→实逼处此→此起彼落→落落大方→方骖[音cān]并路→路无拾遗→遗世独立→立少观多→多嘴多舌→舌锋如火→火烧火燎→燎原烈火→火冒三丈→丈二和尚→尚虚中馈→馈贫之粮→粮尽援绝→绝少分甘→甘败下风→风起云飞→飞珠溅玉→玉宇琼楼
4、守瓶缄口→口无择言→言出祸随→随事制宜→宜室宜家→家给民足→足趼舌敝→敝帚千金→金人缄口→口是心非→非昔是今→今是昔非→非常之谋→谋臣如雨→雨覆云翻→翻然改悔→悔过自责→责有所归→归心如箭→箭在弦上→上兵伐谋→谋夫孔多→多能多艺→艺高胆大→大才榱槃
成语造句
(1)笨笨写不出成语“守瓶缄口”的拼音。
(2)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“守瓶缄口”几个大字。
(3)禄劝县九龙中学的寇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守瓶缄口”。
(4)小锐不会写成语“守瓶缄口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昀沛哥哥给裴奕和幸宝讲解了“守瓶缄口”的故事。
成语出处
清·李渔《怜香伴·鞅望》:『你把姻缘簿徼,你把相思帐销,我从今守瓶缄口,免被人嘲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守守:shǒu 1、<动>防守;守卫。《过秦论》:『乃使蒙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。』2、<动>守候;看守。《五蠹》:『守株,冀复得兔。』3、<动>守住;保持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?』4、<动>遵守;奉行。《察今》:『守法而弗变则悖。』5、<动>在不利的情况下坚持按自己的理想道德处世。《芋老人传》:『村南有夫妇守贫者。』6、<名>操守;节操。《易·系辞》:『失其守者辞守屈。』7、<名>官名,也称太守,秦朝郡的最高长官。后代称州郡一级的长官。《雁荡山》:『谢灵运为永嘉守。』
缄缄:jiān 1、<名>捆东西的绳索。《汉书·外戚传下》:『使客子解箧缄。』2、<动>封口,封闭。李白《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》:『寄书道中叹,泪下不能缄。』[引] <动>闭口。《宋史·郑侠传》:『御史缄默不言。』3、<名>书信。王禹偁《回襄阳周奉礼同年因题纸尾》:『两月劳君寄两缄。』4、<动>寄。柳宗元《答吴立夫》:『题诗缄恨去,离绪极纷纶。』[缄愁] 寄信述说相思之苦。[缄縢] (1)绳索。(2)封存。
口口:kǒu 1、<名>嘴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为肥甘不足于口与?』2、<名>人口。《治平篇》:『视高、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倍。』3、<量>(一)个。用途广泛。《晋书·刘曜载记》:『献剑一口。』《水经注·资水》:『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。』4、<名>器物的口。《卖油翁》:『乃取一葫芦置于地,以钱覆其口。』5、<名>进出的通道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』《桃花源记》:『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』6、<名>刀剑的刃。《水浒传》:『砍铜剁铁,刀口不卷。』7、<名>中医指寸脉。《史记·扁鹊见仓公列传》:『切其脉时,右口气急。』[口面] 争吵。[口浅] 口快;说话直截了当。
守守:《寅集上·宀字部》《唐韵》书九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始九切,□音首。《说文》守,守官也。从宀,官府也。从寸,法度也。《玉篇》收也,视也,护也。《易·系辞》何以守位,曰仁。《周礼·天官》兽人职时田则守罟。〈注〉防兽触攫也。又《广韵》主守也。《左传·昭二十年》晏子云:山林之木,衡鹿守之。泽之萑蒲,舟鲛守之。薮之薪蒸,虞□守之。海之盐蜃,祈望守之。衡鹿等皆官名。又《增韵》攻守也。《易·坎卦》王公设险,以守其国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阻三面而守。又《唐韵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舒救切,音兽。《增韵》守之也,所守也,为之守也。天子巡诸侯所守,曰巡守。诸侯为天子守土,亦曰守。汉置郡太守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宋守恭,与苏轼为诗友。又叶式视切,音矢。《楚辞·天问》雄虺九首,儵忽焉在。何所不老,长人何守。在音泚。又叶虽遂切,音粹。《前汉·班固叙传》崇执言责,隆持官守。宝曲定陵,□有大志。考证:(《左传·昭二十年》晏子云,山林之木,衡麓守之。)谨照原文衡麓改衡鹿。(海之蜃蛤,祈望守之。衡麓等皆官名。)谨照原文蜃蛤改盐蜃。衡麓改衡鹿。
瓶瓶:《午集上·瓦字部》《正字通》俗甁字。
缄缄:《未集中·糸字部》《广韵》古咸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居咸切,□音监。《说文》束箧也。《广韵》缄封。《家语》孔子观周庙,有金人,三缄其口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其厌也如缄。又《集韵》公陷切,减去声。棺旁所以系纤者。又与咸通。《礼·丧大记》大夫士以咸。〈注〉咸读为缄也。《释名》棺束曰缄。缄,函也,古者棺不钉也。
口口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苦后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去厚切《正韵》苦厚切,□□上声。《说文》人所以言食也。象形。《易·颐卦》自求口食。《书·大禹谟》唯口出好兴戎。又户口。《孟子》数口之家。《前汉·宣帝纪》胶东相成劳来不怠,流民自占八万余口。又《李陵传》捕得生口,言李陵敎单于为兵,以备汉军。又姓。《唐韵》今同州有之。《正字通》明弘治中,宣府通判口禄。又古口,复姓。《正字通》汉有古口引。又壶口,山名。《书·禹贡》冀州既载壶口。又谷口,地名。《史记·范睢传》北有甘泉谷口。〈注〉九嵏山中西谓之谷口。又列口,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乐浪郡,列口县。又《史记·仓公传》切其脉时,右口气息。〈注〉右手寸口也。脉经,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,其中名曰寸口,其骨自高。又《韵补》苦动切,音孔。《释名》口,空也。空上声。又叶康杜切,音苦。《诗·小雅》好言自口,莠言自口。忧心愈愈,是以有侮。《前汉·沟洫志》且漑且粪,长我禾黍。衣食京师,亿万之口。《宋玉·风赋》侵淫谿谷,盛怒於土囊之口,缘泰山之阿,舞於松柏之下。下叶音户。◎按唐韵正,口古音苦。引朱子韩文考异云:今建州人谓口为苦,走为祖。虽出俚俗,亦由音本相近,故与古暗合也。是直以为口当读作苦,非止叶音矣。又叶恪侯切,音彄。《梁法云·三洲歌》三洲断江口,水从窈窕河傍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