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常不变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ǒu cháng bù biàn成语简拼:SCBB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守常不變
成语解释
守:遵守;常:常规。按照常规不加改变。
成语接龙
守常不变→变风改俗→俗不可医→医时救弊→弊车羸马→马齿加长→长才短驭→驭凤骖[音cān]鹤→鹤背扬州→州官放火
成语造句
(1)胡胡写不出成语“守常不变”的拼音。
(2)济南历元学校的史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守常不变”。
(3)湔垌大哥哥给欣蓓和今瑶讲了“守常不变”的典故。
(4)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“守常不变”几个大字。
(5)小罗不会写成语“守常不变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,我们必须不断调整政策,决不能守常不变,固步自封。
成语出处
三国·魏·嵇康《养生论》:『谓商无十倍之价,农无百斛之望,此守常而不变者也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不变不变:[bùbiàn] (1)常用于诗或古文,可以意味不变的恒常性或稳定性。尔不变,余亦不变。(2)使…不发生不合心意的改变。现在的税额不变。(3)使[某物] 不再改变。使一切未解决的问题…十年不变,在此期间将共同努力寻求永久的和平解决的办法。
守守:shǒu 1、<动>防守;守卫。《过秦论》:『乃使蒙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。』2、<动>守候;看守。《五蠹》:『守株,冀复得兔。』3、<动>守住;保持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?』4、<动>遵守;奉行。《察今》:『守法而弗变则悖。』5、<动>在不利的情况下坚持按自己的理想道德处世。《芋老人传》:『村南有夫妇守贫者。』6、<名>操守;节操。《易·系辞》:『失其守者辞守屈。』7、<名>官名,也称太守,秦朝郡的最高长官。后代称州郡一级的长官。《雁荡山》:『谢灵运为永嘉守。』
常常:cháng 1、<形>永久的;固定的。《师说》:『圣人无常师。』《促织》:『有华阴令,欲媚上官,以一头进,试使斗而才,因责常供。』2、<名>规律;准则。《荀子·天论》:『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』3、<形>平常;普通。《马说》: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』《采草药》:『盖常理也。』4、<名>平日;平时。《张衡传》:『常从容淡静,不好交接俗人。』5、<副>经常;常常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,而智勇多困于所溺。』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。』6、<量>长度单位,古代八尺为寻,两寻为常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『布帛寻常,庸人不释。』7、通『尝』。曾;曾经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『项伯常杀人,从良匿。』(良:张良。)[常典] 1.常例,正常的法度。2.经典。[常流] 1.长河。常,通『长』。司马迁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『宁赴常而葬乎江鱼腹中耳。』2.河流的正道。《史记·河渠书》:『延道弛兮离常,蛟龙骋兮方远游。』3.平庸之辈。《晋书·习凿齿传》:『琐琐常,碌碌凡士,焉足以感其方寸哉。』[常式] 1.固定的制度。《管子·君臣下》:『国有常,故法不隐,则下无怨心。』2.典范;法式;常规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『群臣诵功,请刻于石,表垂于常。』[常侍] 经常侍从君主的官员,秦汉有中常侍,魏晋有散骑常侍,隋唐内侍省有内常侍。
不不:bú 1、<副>不,表一般否定。2、<副>没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荐》:『今日出而从,日中不决,何也?』3、<副>不是,表否定判断。《卖柑者言》:『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。』fǒu通『否』。 1、<助>在句末表询问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』2、<副>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鸿门宴》:『不者,若属皆为所虏。』《师说》:『或师焉,或不焉。』[不齿] 齿,并列,并排。不与并列,不与同列。表示极度鄙视。[不佞] 1.无口才;不会巧言善说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『雍也仁而不。』2.无才,自谦之词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『寡人不,不足以称宗庙。』
变变:biàn 1、<动>变化;改变;发生事变。《涉江》:『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。』《察今》:『譬之若良医,病万变,药亦万变。』《赤壁赋》:『盖将自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一瞬。』2、<动>变通;灵活应变。《柳敬亭传》:『此子机变,可使以其技鸣。』3、<名>事变,突发事件。《隆中对》:『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。』
守守:《寅集上·宀字部》《唐韵》书九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始九切,□音首。《说文》守,守官也。从宀,官府也。从寸,法度也。《玉篇》收也,视也,护也。《易·系辞》何以守位,曰仁。《周礼·天官》兽人职时田则守罟。〈注〉防兽触攫也。又《广韵》主守也。《左传·昭二十年》晏子云:山林之木,衡鹿守之。泽之萑蒲,舟鲛守之。薮之薪蒸,虞□守之。海之盐蜃,祈望守之。衡鹿等皆官名。又《增韵》攻守也。《易·坎卦》王公设险,以守其国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阻三面而守。又《唐韵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舒救切,音兽。《增韵》守之也,所守也,为之守也。天子巡诸侯所守,曰巡守。诸侯为天子守土,亦曰守。汉置郡太守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宋守恭,与苏轼为诗友。又叶式视切,音矢。《楚辞·天问》雄虺九首,儵忽焉在。何所不老,长人何守。在音泚。又叶虽遂切,音粹。《前汉·班固叙传》崇执言责,隆持官守。宝曲定陵,□有大志。考证:(《左传·昭二十年》晏子云,山林之木,衡麓守之。)谨照原文衡麓改衡鹿。(海之蜃蛤,祈望守之。衡麓等皆官名。)谨照原文蜃蛤改盐蜃。衡麓改衡鹿。
常常:《寅集中·巾字部》《唐韵》市羊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辰羊切,□音裳。《玉篇》恒也。《正韵》久也。《易·坤卦》后得主而有常。《系辞》动静有常。《诗·周颂》□常于时夏。〈笺〉谓□久长之功,於是夏而歌之。《朱传》谓君臣父子之常道。又五常。《书·舜典慎徽五典传》五典,五常之敎,父义,母慈,兄友,弟恭,子孝。又《五品传》五品,谓五常。〈疏〉此事可常行,乃为五常耳。又神名。《荀子·九家易》兑为常,西方之神也。又地名。《诗·鲁颂》居常与许。〈传〉常许,鲁南鄙西鄙也。又州名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毗陵郡平□置常州。又山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常山郡。〈注〉恒山在西,避汉文帝讳,故改曰常山。又水名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常卫既从。〈注〉常水,出常山上曲阳县。《书·禹贡》作恒。又旗名。《周礼·春官》司常掌九旗之物名,日月为常。〈又〉王建大常。《释名》日月为常。谓画日月於其端,天子所建,言常明也。又常服。《诗·小雅》载是常服。〈传〉日月为常服,戎服也。又《广韵》倍寻曰常。又车戟名。《释名》车戟曰常,长丈六尺,车上所持也。八尺曰寻,倍寻曰常,故曰常也。又木名。《尔雅·释木》常棣。〈注〉关西棣树,子如樱桃,可食。《诗·小雅》彼尔维何,维常之华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出河内。《前汉·常惠传》惠,太原人,甘露中为右将军。又与裳同。《说文》下帬也。《徐铉曰》下直而垂,象巾,故从巾。今文作裳。考证:(《周礼·春官》司常掌九旗之物名,日月为常。〈又〉王建太常。)谨照原文旗改旗太改大。
不不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逋没切,补入声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则有变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礼·夏官》服不氏,掌养猛兽而敎扰之。〈注〉服不服之兽者。又《广韵》《韵会》□分物切。与弗同。今吴音皆然。又《韵会》俯九切,音缶。与可否之否通。《说文》鸟飞上翔,不下来也。从一,一犹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负切《广韵》甫救切,□缶去声。义同。又《广韵》甫鸠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方鸠切,□音浮。夫不,□也。亦作鳺鴀。《尔雅·释鸟》□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陆玑云:今小鸠也。一名□鸠,幽州人或谓鷱鴡,梁宋间谓之隹,扬州人亦然。又未定之辞也。《陶潜诗》未知从今去,当复如此不。又姓。《晋书》汲郡人不准。◎按《正字通》云:不姓之不,转注古音,音彪。又《正韵》芳无切。与柎通。花萼跗也。《诗·小雅》鄂不韡韡。《郑笺》承华者,鄂也。不当作柎。郑樵曰:不象萼蔕形。与旉通。《陆玑诗疏》柎作跗。《束皙·补亡诗》白华绦趺。《唐诗》红萼青趺皆因之。又华不注,山名,在济南城东北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晋却克战于鞌,齐师败绩。逐之,三周华不注。《伏琛齐记》引挚虞畿服经,不,与诗鄂不之不同。李白诗:兹山何峻秀,彩翠如芙蓉。盖因华跗而比拟之。胡传读不如卜,非。又《古诗·日出东南隅行》使君谢罗敷,还可共载不。罗敷前致辞,使君亦何愚。使君自有妇,罗敷自有夫。〇按愚当读若吾,疑模切,与敷不夫叶。敷不夫本同模韵,《正字通》不改音符,叶夫愚,非是。又与丕同。《书·大诰》尔丕克远省。马融作不。《秦·诅楚文》不显大神巫咸。《秦·和钟铭》不显皇祖。□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。不显不承,犹书云丕显丕承也。又《韵补》叶补美切,音彼。《荀子·赋篇》□然易知,而致有理者与。君子所敬,而小人所不者与。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《正字通》不字在入声者,方音各殊,或读逋入声,或读杯入声。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,今北方读如帮铺切,虽入声转平,其义则一也。考证:(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日有食之,)谨照原文省下日字。(《荀子·赋论篇》)谨照原书省论字。(〈注〉谓小人所鄙也。)谨按原文无此注,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
变变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秘恋切《广韵》彼眷切。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彼卷切,□鞭去声。《说文》更也。《小尔雅》易也。《广韵》化也,通也。《增韵》转也。《正韵》攺也。《易·乾卦》乾道变化。《易解》自有而无谓之变,自无而有谓之化。《礼·王制》一成而不可变。〈注〉更也。《周礼·夏官·司爟》四时变国火,以救时疾。〈注〉变,犹易也。《前汉·循吏传》汉家承敝通变。又动也。《礼·檀弓》夫子之病革矣,不可以变。〈注〉变,动也。《荀子·议兵篇》机变不张。〈注〉谓器械变动攻敌也。又权变。《前汉·魏豹传赞》张耳、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,以诈力成功。《文中子·述史篇》非君子不可以语变。〈注〉变,权也。反经合道之谓也。又灾异曰变。《前汉·五行志》灾异愈甚,天变成形。又《诸葛丰传》灾变数见。又死丧曰变。《谷梁传·昭十五年》君在祭乐之中,大夫有变以闻,可乎。又姓,见《姓苑》。又《韵会》平免切,音辨。正也。《礼·礼运》大夫死宗庙谓之变。《□注》变读为辨。犹正也。又叶□眠切,音边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夫至人者,上闚青天,下潜黄泉,挥斥八极,神气不变。又叶必慎切,音鬓。《陆云诗》羽仪未变,叶有客来信。○按《说文》本从攴□,载攴部。徐曰:攴,有为也。精薀从久,俗伪作攵,□非。字汇已载攴部,是言部重出,下攺从攵,非。又集韵俗作〈木变〉□,亦非。□。考证:(《礼·檀弓》夫子之疾病矣,不可以变。)谨照原文疾病改病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