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ōu bīng huí yíng
成语简拼:SBHY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收兵回營
成语解释
召集正在战斗或值勤的士兵返回营地。后也指停止某项活动或工作,把人员召集回来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军事等
近义词
鸣金收兵
成语接龙
1、收兵回营→营私罔利→利不亏义→义薄云天→天保九如→如臂使指→指不胜数→数奇不偶→偶变投隙→隙大墙坏
2、收兵回营→营私舞弊→弊绝风清→清灰冷灶→灶上骚除→除奸去暴→暴露目标→标新立异→异香扑鼻→鼻塌嘴歪
成语示例
(1)二人大战三百余合,不分胜负,看看天色已晚,各自收兵回营。▲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四十七回
成语造句
(1)博烨哥哥给一玛和佳齐介绍了“收兵回营”的成语典故。
(2)聪聪写不出成语“收兵回营”,导致期末考试仅仅考了97分。
(3)花花不会写成语“收兵回营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“收兵回营”几个大字。
(5)科山高中的京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收兵回营”。
(6)鲍超掳掠了不少马匹甲杖,吹起得胜号,收兵回营。
(7)子牙收兵回营,见折了雷震子,心下甚恼,纳闷在中军。
(8)又遇傅玉从横头冲杀过来,合兵一处,杀退关胜,收兵回营。
(9)吴用见连日将官受伤,不敢催战,只得忍着一肚皮气,收兵回营。
(10)希真也不追赶,收兵回营,依旧换了装束,升帐查点丽卿领去的兵马,三停折了一停。
(11)在前往张家口市正博高级中学的路途中,坚壁叔叔给姬婕和芝菲讲了『收兵回营』的历史故事。
(12)二人大战三百余合,不分胜负,看看天色已晚,各自收兵回营。见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四十七回。
成语出处
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回:『战到黄昏时分,忽然下起大雨,双方才各自收兵回营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收兵收兵:[shōubīng] (1)从战场或冲突地方撤回军队,结束战斗。不获全胜,决不收兵。(2)借指结束工作。草率收兵。
收收:shōu 1、<动>拘捕;捕捉。《张衡传》:『阴知奸党名姓,一时收禽。』2、<动>收获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『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。』[又] 收成。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『百亩之收不过百担。』3、<动>收拾;拣收。《殽之战》:『必死是间,余收尔骨焉。』4、<动>收藏;收养。《促织》:『意似良,喜而收之。』5、<动>征收。《过秦论》:『收天下之兵,聚之咸阳。』6、<动>收拢;聚集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刘豫州收众汉南,与曹操共争天下。』7、<动>收取;夺取。《过秦论》:『东割膏腴之地,北收要害之郡。』8、<动>收复。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:『剑外忽传收蓟北。』[收谷] (1)收藏谷物。(2)收养。[收杀] 结局。
兵兵:bīng 1、<名>兵器;武器。《殽之战》:『束载、厉兵、秣马矣。』《过秦论》:『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。』2、<名>军队;士兵。《谋攻》:『不战而屈人之兵。』3、<名>战争;军事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兵旱相乘,天下大屈。』《教战守策》:『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。』4、<名>战略。《谋攻》:『战上兵伐谋。』
回回:huí 1、<动>旋转;回旋。《三峡》:『春冬之时,则素湍绿潭,回清倒影。』2、<动>运转;运行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『虎鼓瑟兮鸾回车。』3、<动>掉转;改变方向。《卖炭翁》:『手把文书口称敕,回车叱牛牵向北。』4、<形>回环;曲折。《阿房宫赋》:『廊腰缦回,檐牙高啄。』5、<动>返回;回归。《回乡偶书》:『少小离家老大回。』6、<动>回复;答复。《柳毅传》:『脱获回耗,虽死必谢。』7、<形>奸邪。《诗经·小雅·鼓钟》:『淑人君子,其德不回。』8、<量>次。杜甫《漫兴》:『渐老逢春能几回?』[回风] 旋风。[回肠] 心中辗转,比喻离愁不解。[回天] (1)比喻权势大。(2)古代称皇帝为天,凡能谏止皇帝改变主意的叫回天。
营营:yíng 1、<名>军营。《出师表》:『愚以为营中之事,悉以咨之。』2、<动>经营。《卖炭翁》:『卖炭得钱何所营?身上衣裳口中食。』3、<动>谋求。《促织》:『百计营谋不能脱。』4、<动>建造。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:『张魏公自湖湘还,尝加营葺。』[营生] (1)职业。(2)保养身体。
收收:《卯集下·攴字部》《唐韵》式周切《集韵》尸周切,□音荍。《说文》捕也。《五经文字》作収,讹。《诗·大雅》此宜无罪,女反收之。〈传〉收,拘收也。又《诗·周颂》我其收之。〈传〉收,聚也。又《礼·玉藻》有事则收之。〈疏〉当有事之时,则收敛之。又《左传·襄二十七年》何以恤我,我其收之。〈注〉收,取也。又《战国策》秦可以少割而收害也。〈注〉收,犹息也。又《博雅》收,振也。《中庸》振河海而不泄。《朱传》振,收也。又车轸也。《诗·秦风》小戎俴收。〈传〉收,轸也。又夏冠名。《仪礼·士冠礼》周弁,殷冔,夏收。〈注〉收,言所以收敛发也。又神名。《礼·月令》其神蓐收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舒救切,音狩。获多也。《礼·月令》农事备收。《释文》收,如字,又守又反。又《易·井卦》井收勿幕。〈疏〉凡物可收成者,则谓之收。《朱子·本义》收,汲取也。诗救反,又如字。
兵兵:《子集下·八字部》《唐韵》甫明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晡明切《正韵》补明切,□丙平声。《说文》械也。《增韵》戎器也。《世本》蚩尤以金作兵。兵有五,一弓,二殳,三矛,四戈,五戟。又执兵器从戎者曰兵。《礼·月令》命将帅选士厉兵。《周礼·夏官》中秋敎治兵。《广韵》戎也。又击敌曰兵之。《左传·定十年》公会齐景公于夹谷,齐犁弥使莱人以兵劫公。孔子以公退,曰:士兵之。〈注〉命士官击莱人也。又《礼·曲礼》死□曰兵。〈注〉言能扞国难为□所杀者,谓为兵也。又必良切,音浜。《诗·卫风》击鼓其镗,踊跃用兵。土国城漕,我独南行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五星同色,天下偃兵,百姓宁昌。《白虎通》武王望羊,是谓摄扬。盱目□兵,天下富昌。◎按兵古音必良切,自《魏·王粲·刀铭》相时阴阳,制兹利兵。始与清、呈、形、灵为韵。《□思王·孟冬篇》武官诫田,讲旅统兵。与清、停为韵。《赠丁仪王粲》诗:皇佐扬天惠,四海无交兵。与清、城、名、声为韵。《明帝·苦寒行》虽有吴蜀□,春秋足耀兵。与龄、缨为韵。又《韵补》叶犇谟切,音逋。《道藏歌》解带天皇寝,停驾高上兵。玉真启角节,翊卫自相扶。
回回:《丑集上·囗字部》《唐韵》户恢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胡隈切,□音洄。《说文》从囗,中象回转之形。《徐锴曰》浑天之气,天地相承。天周地外,阴阳五行,回转其中也。又《说文》邪也,曲也。《诗·小雅》淑人君子,其德不回。《礼·礼器》礼饰回,增美质,措则正,施则行。又《正韵》返也。《后汉·蔡邕传》回途要至,俯仰取容。又《广韵》违也。《诗·大雅》求福不回。〈又〉徐方不回。〈注〉回犹违也,言不违命也。又《诗·大雅》昭回于天。〈注〉昭,明。回,旋也。又屈也。《后汉·卢植传》可加赦恕申宥回枉。〈又〉抗议不回。又徘回。《说文》徘徊本作裵回。宽衣也,取其裵回之状。《张衡·思□赋》马倚輈而徘回。〈注〉言踟踌不进也。又低回,纡衍貌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赞》适鲁,观仲尼车服礼器,余低回留之,不能去。《前汉·扬雄传》大道低回。又姓。《韵会》古贤者方回之后。《正字通》明宣德中御史回续。又地名。《后汉·郡国志》右扶风有回城,名曰回中。又通作回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图回天下於掌上。又通作廻。《史记·邹阳传》墨子廻车。又《正字通》回回,国名。西域大食国种也。明丘濬曰:国在玉门关外万里,□隋间入中国。金元以后,蔓延滋甚,所至辄相亲守,其所谓敎门者尤笃,今在在有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户贿切,音悔。绕也。《左传·襄十八年》右回梅山。徐邈读上声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胡对切,音缋。《前汉·赵充国传》回远千里。〈注〉回谓路迂回也,音胡悔反。又畏避也。《前汉·王温舒传》即有避回。〈注〉谓不尽意,捕击盗贼。又《盖宽饶传》刺举无所回避。〈注〉回□读若讳。俗作囬。
营营:《巳集中·火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余倾切《韵会》维倾切,□音茔。《说文》市居也。从宫,荧省声。又《玉篇》度也。《广韵》造也。《诗·大雅》经之营之。〈笺〉营表其位。又《小雅》肃肃谢功,召伯营之。〈笺〉营治也。《易·系辞》四营而成易。〈疏〉四度经营蓍策,乃成易之一变也。《韵会》东西为经,周回为营。又《诗·小雅》营营青蝇。〈传〉营营,往来貌。《释文》营说文作謍。小声也。又《礼·礼运》营窟。〈疏〉地高则穴,地下则营垒,其土为窟。又《韵会》军垒曰营。《史记·黄帝纪》以师兵为营卫。〈注〉正义曰:环绕军兵为营,以自卫辕门,即其遗象。又《老子·道德经》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。〈注〉营,□也。一曰卫也。又营室,星名。《礼·月令》孟春之月,日在营室。又《前汉·王莽传》人民正营。〈注〉师古曰: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。正音征。又《后汉·清河王庆传》夙夜屏营。〈注〉屏营,彷徨也。又《前汉·刘向传》所以营惑耳目。〈注〉师古曰:营谓回绕之。又《叙传》营信巫史。〈注〉邓展曰营惑也。又《广韵》州名。舜分青州为营州。《尔雅·释地》齐曰营州。〈注〉自岱东至海。〈疏〉博物志云:齐有营丘,岂是名乎。《尔雅·释丘》水出其左营丘。〈注〉今齐之营丘,淄水过其南及东。又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北海郡营陵。〈注〉或曰营丘。又营道,营浦,皆属零陵郡。又营汉侯国。在济南。见《史记·惠景间侯者年表》。又钩营,地名。《前汉·李陵传》遮钩营之道。又姓。《风俗通》周成王卿士,营伯之后。汉有京兆营合。又与荧通。荧惑,星名。亦作营。见荧字注。又《集韵》悬扃切,音荧。辩解也。《庄子·人间世》口将营之。《郭注》自救解不暇也。又叶于方切,音王。《张籍祭韩愈诗》荐待皆寒羸,但取其才良。亲朋有孤稚,姻婚有办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