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ú hǎi qiáo shān
成语注音:ㄧㄩˊ ㄏㄞˇ ㄑㄧㄠˊ ㄕㄢ
成语简拼:YHQS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近代成语
成语繁体:漁海樵山
成语解释
入海打鱼,上山砍柴。借指隐居生活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接龙
1、渔海樵山→山林隐逸→逸闻琐事→事与原违→违害就利→利己损人→人神共嫉→嫉贤妒能→能工巧匠→匠门弃材→材茂行洁→洁己奉公→公买公卖→卖男鬻女→女大难留→留连忘返→返本还元→元元之民→民困国贫→贫贱骄人→人给家足→足食足兵→兵销革偃→偃武行文→文献之家
2、渔海樵山→山栖谷饮→饮露餐风→风行一时→时移俗易→易子而食→食不暇饱→饱经霜雪→雪飘如絮→絮絮叨叨→叨陪末座→座无虚席→席履丰厚→厚德载物→物议沸腾→腾云驾雾→雾集云合→合两为一→一无所闻→闻风远扬→扬威曜武→武偃文修→修旧利废→废寝忘食→食不兼肉
3、渔海樵山→山公启事→事捷功倍→倍道兼行→行峻言厉→厉精图治→治国安民→民力凋敝→敝衣粝食→食骨在喉
4、渔海樵山→山呼海啸→啸傲湖山→山鸡舞镜→镜里采花→花明柳暗→暗淡无光→光车骏马→马前泼水→水火不辞
成语造句
(1)打开笔记本,第二页上写着“渔海樵山”几个大字。
(2)龙广镇第二中学的潘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渔海樵山”。
(3)麦子不会写成语“渔海樵山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小岑写不出成语“渔海樵山”的拼音。
(5)育彤哥哥给袁晨和丽月讲解了“渔海樵山”的故事。
成语出处
清·方文《留别马倩若兼订毗陵之游》诗:『渔海樵山过此生,向平儿女未忘情。』又《送旻昭御史征兵广西》诗:『愿君早奏升平略,鱼海樵山任所之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渔渔:yú 1、<动>捕鱼。《醉翁亭记》:『临溪而渔,溪深而鱼肥。』2、<名>渔夫。《滕王阁序》:『渔舟唱晚,响穷彭蠡之滨。』3、<名>渔船。《舟夜书所见》:『月墨见渔灯。』4、<动>掠夺。《商君书·修权》:『隐下而渔百姓。』[渔夺] 掠夺。[渔利] 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利。
海海:hǎi 1、<名>百川汇聚处;大海。《劝学》:『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』2、<名>大湖。《兵车行》:『君不见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』3、<名>比喻事物多而广。《游黄山记》:『下盼诸峰,时出为碧峤,时没为银海。』[海客] 1、航海的人。2、浪迹四方的人。
樵樵:qiáo 1、<名>木柴。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『伐薪樵,治官府,给徭役。』2、<动>砍柴;打柴。《赤壁赋》: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。』3、<名>樵夫;打柴的人。《谢公墩》:『问樵樵不知,问牧牧不言及。』[樵苏不爨] 有柴有草,无食为炊。用以喻贫困。
山山:shān(1)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:一座山;高山。(2)形状象山的东西:冰山。(3)蚕蔟:蚕上山了。(4)指山墙:房山。(5)姓。
渔渔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语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牛居切,□音鱼。《说文》捕鱼也。《易·系辞》以佃以渔。又侵取无择曰渔。《礼·坊记》诸侯不下渔色。〈注〉渔色,取象捕鱼,然中纲取之,是无所择。又或作䱷。《周礼·天官》䱷人掌以时䱷。又水名,在渔阳。《水经注》渔水,出县东南。又姓,宋渔仲修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牛据切,音御。义同。《韵会》本作□。《徐曰》从二鱼,鱼多也。篆文从省。
海海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呼攺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许亥切,□音醢。《说文》天池也。以纳百川者。《释名》海,晦也。主承秽浊水,黑如晦也。《书·禹贡》江汉朝宗于海。又环九州为四海。《书·禹贡》四海会同。《尔雅·释地》九夷,八狄,七戎,六蛮,谓之四海。又物产饶富为陆海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所谓天下陆海之地。又天海,星名。《甘氏星经》天海十星,在壁西南。又州名。《广韵》禹贡徐州之域,七国时属楚,秦为薛郡,汉为东海郡。后魏为海州。又《韵补》叶虎洧切,音喜。《诗·小雅》沔彼流水,朝宗于海。鴥彼飞隼,载飞载止。又叶火五切,音虎。《陆云·陆丞相诔》靖共夙夜,匪宁匪处。经始绵绵,滂沱淮海。《集韵》或作□。
樵樵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昨焦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慈焦切《正韵》慈消切,□音谯。《说文》散木也。《左传·桓十二年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。又采薪曰樵。《诗·小雅》樵彼桑薪,卬烘于煁。故采薪者谓之樵夫。《史记·孟尝君传》樵夫牧竖。又焚也。《公羊传·桓七年》焚之者何,樵之也。又与谯通。《前汉·赵充国传》为壍垒木樵。《师古注》谓为高楼以望敌也。《集韵》或作藮,又作□。□字原从□作草下□。又□,同樵。
山山:《寅集中·山字部》《广韵》所间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师间切《正韵》师奸切,□与删音同。《说文》山宣也。宣气散生万物,有石而高也。《徐曰》象山峰□起之形。《释名》山,产也。产万物者也。《易·说卦》天地定位,山泽通气。《书·禹贡》奠高山大川。《尔雅·释山》河南华,河西岳,河东岱,河北恒,江南衡,《周礼》谓之镇。《郑注》镇名山安地德者也。又《山海经》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。南则自蜀中西南至吴越诸山界。西则自华阴嶓冢以至崑仑积石诸山,今陇西甘肃玉门外,其地也。北则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门诸山,是禹贡冀雍两州之境也。东则自泰岱姑射沿海诸境,则禹贡青州齐鲁之地也。见《读山海经语》。又连山,古易名。《周礼·春官》掌三易之法。一曰连山。〈注〉似山之出内气也。又姓。古烈山氏之后。又公山,复姓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所旃切,音仙《诗·小雅》幽幽南山。叶上干,干音坚。又《孔子·丘陵歌》喟然回虑,题彼泰山。郁确其高,梁甫回连。○按山在删韵,古转声寒删先通,则非止叶音矣。又叶疏臻切,音甡。《班固·东都赋》吐焰生风,欱野歕[音pēn]山。叶下振。《正字通》本部与土阜石三部通者,□互见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山》河南华,河西岳,河东岱,河北恒,江南衡,是为五岳。《郑注》镇名山安地德者也。)谨按是为五岳非尔雅原文。镇名山安地德者也是周礼注非尔雅注。谨将是为五岳改作周礼谓之镇,以起注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