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ūn shī zhòng dào
成语注音:ㄗㄨㄣ ㄕㄧ ㄓㄨㄙˋ ㄉㄠˋ
成语简拼:ZSZD
感情色彩:褒义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尊師重道成语辨形尊,不能写作『遵』。
成语英文:respect teachers and revere established ways
成语解释
道: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,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。尊敬师长,重视老师的教导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尊敬师长
近义词
尊师重教
成语接龙
1、尊师重道→道边苦李→李代桃僵→僵李代桃→桃蹊柳曲→曲意承迎→迎神赛会→会逢其适→适逢其会→会道能说→说短论长→长谈阔论→论功行赏→赏劳罚罪→罪恶深重→重规迭矩→矩步方行→行将就木→木已成舟→舟车劳顿→顿足搥胸→胸有鳞甲→甲第连云→云布雨施→施而不费
2、尊师重道→道不举遗→遗艰投大→大肆宣传→传檄而定→定乱扶衰→衰当益壮→壮志未酬→酬功给效→效颦学步→步步高升→升堂拜母→母以子贵→贵不召骄→骄生惯养→养儿防老→老生常谈→谈天说地→地下修文→文无加点→点手莋脚→脚心朝天→天生尤物→物至则反→反间之计
3、尊师重道→道存目击→击节叹赏→赏功罚罪→罪恶滔天→天年不齐→齐王舍牛→牛角书生→生聚教养→养晦韬光→光前启后→后来之秀→秀色堪餐→餐风沐雨→雨帘云栋→栋折榱坏→坏植散群→群情鼎沸→沸沸汤汤→汤池铁城→城狐社鼠→鼠目寸光→光天化日→日昃旰食→食不充肠
4、尊师重道→道存目击→击石弹丝→丝纷栉比→比物属事→事在人为→为蛇添足→足高气扬→扬厉铺张→张皇失措→措手不及→及时行乐→乐嗟苦咄→咄咄逼人→人心不古→古色古香→香火姻缘→缘文生义→义无反顾→顾犬补牢→牢什古子→子子孙孙→孙康映雪→雪上加霜→霜行草宿
5、尊师重道→道高魔重→重手累足→足趼舌敝→敝帚自珍→珍馐美馔→馔玉炊珠→珠围翠绕→绕梁之音→音问两绝→绝世独立→立盹行眠→眠思梦想→想入非非→非分之想→想望丰采→采风问俗→俗下文字→字里行间→间见层出→出谋画策→策马飞舆→舆死扶伤→伤心疾首→首尾相继
成语示例
(1)中国社会是尊师重道的,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「天地君亲师」的香位牌。▼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11章
(2)…了师父。』众女一听,登时肃然,没想到此人竟然尊师重道,说出这样一句礼义兼具的话来。——当代·金庸《鹿鼎记》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尊师重道」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。
(2)打开笔记本,第二页上写着“尊师重道”几个大字。
(3)静静写不出成语“尊师重道”,导致期末考试只考了97分。
(4)瑞恒大哥哥给瑞滢和解璐讲解了“尊师重道”的典故。
(5)苏集初级中学的利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尊师重道”。
(6)小航不会写成语“尊师重道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7)这反映了华文教育界尊师重道的传统依然根深蒂固。
(8)作育英才尊师重道字字珠玑孜孜不倦语重心长有教无类春风化雨。
(9)众女一听,登时肃然,没想到此人竟然尊师重道,说出这样一句礼义兼备的说来。
(10)高强却是尊师重道,一定要林冲先走,然后又让徐宁,你推我让好一会,才都进了院子。
(11)都是些规定弟子,须尊师重道,入孝出悌,不得同门相残,忤逆不孝,须除恶扬善,行侠仗义,不得为非作歹,持强凌弱之类的门规。
(12)尊师重道,这一点似乎更为东方,但是从影片里面浣熊师傅对乌龟大师的尊重可以看到,这些西方的电影创造者,对于这一品质的尊重。
成语出处
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孔僖传》:『臣闻明王圣主,莫不尊师敬道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尊师尊师:[zūnshī] (1)尊敬师长;尊敬教师。尊师爱生。尊师爱徒。(2)旧时对道士的敬称。
尊尊:zūn 1、<名>酒器。《张衡传》:『合盖隆起,形似酒尊。』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:『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』这个意义又写作『樽』、『罇』。2、<形>尊贵;高贵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『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?』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位尊而无功,奉厚而无劳。』《过秦论》:『履至尊而制六合。』3、<动>遵奉;尊崇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。』《论语·尧》:『尊五美,屏四恶,斯可以从政矣。』4、<动>尊敬;敬重。《过秦论》:『此四君者,皆明智而忠信,宽厚而爱人,尊贤而爱士。』5、<量>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『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。』[尊驾] 大驾,对皇帝的尊称。
师师:shī 1、<名>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,二千五百人一师。泛指军队。《烛之武退秦师》: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,师必退。』2、<名>老师。《师说》:『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』3、<名意动>以……为师;向……学习。《师说》:『其闻道也,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』4、<动>学习;效法。《师说》:『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。』5、<名>有专门知识或技艺的人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。』6、<名>对宗教徒的尊称。多指佛教徒的。
重重:zhòng 1、<形>重,与『轻』相对。《论语》:『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』[又] <形意动>以……为重。《五蠹》:『子孙累世絜驾,故人重之。』2、<形>重要;重大。《〈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〉序》:『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,尤倍重于三十年前。』[又] <名>重要作用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匹夫之有无重于社稷也。』3、<动>重视;看重。《琵琶行》:『商人重利轻别离。』4、<形>贵重。《过秦论》: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。』5、<形>严重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情罪重者反出在外。』6、<形>严格。《原毁》:『古之君子,其责己也重以周。』7、<形>庄重。《论语·学而》:『君子不重则不威,学则不固。』8、<动>尊重。《过秦论》:『此四君者,皆明智而忠信,宽厚而爱人,尊贤而重士。』9、<副>更加;加重。《苏武传》:『见犯乃死,重辱国。』chóng 1、<形>重叠。《三峡》:『重岩叠嶂,隐天蔽日。』2、<量>层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『卷我屋上三重茅。』3、<副>重新;再次。《琵琶行》:『添酒回灯重开宴。』4、<动>拖累;牵连。《汉书·荆燕吴传赞》:『事发相重,岂不危哉。』[重民] 农民。[重泉] (1)水极深的地方。(2)黄泉。[重舌] 古代指通晓外族语言并能够口译的人。[重身] 怀孕。[重阴] (1)浓云密布的阴天。(2)地下。[重足] 迭足而立,不敢前进。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。
道道:dào 1、<名>路;道路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『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。』《陈涉世家》:『会天大雨,道不通。』[又] <动>取道;道经。《鸿门宴》:『从郦山下,道芷阳间行。』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道海安,如皋,凡三百里。』2、<名>途径;方法;措施。《六国论》:『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』3、<名>规律;法则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臣之所好者道也,进乎技矣。』4、<名>道理;事理。《师说》:『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。』5、<名>道德;道义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伐无道,诛暴秦。』6、<名>学说;主张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既加冠,益慕圣贤之道。』7、<动>说;谈论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不足为外人道好。』8、<动>通『导』,引导。《论语·学而》:『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』9、<动>通『导』。疏通。《尚书·禹贡》:『九河既道。』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『大决所犯,伤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决使道。』10、<名>古代行政区划名。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,道下辖州。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,道下辖府,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、道台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。』11、<名>简称道家、道教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『道家者流,盖出于史官。』12、<动>以为。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『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,谁知这厮故意卖弄。』13、<介>从;由。《管子·禁藏》:『凡治乱之情,皆道上始。』14、<量>元稹。《望喜驿》:『一道月光横忱前。』[道心] (1)犹言道德观念。(2)悟道之心。[道学] (1)道家的学说。(2)指理学,即以周敦颐、程颢、程颐、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。[道眼] 指抉择真妄的能力。[道义] (1)道德和义理。(2)道德和正义。[道艺] 学问与技能。
尊尊:《寅集上·寸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韵会》祖昆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租昆切,□音遵。《说文》高称也。《广韵》重也,贵也,君父之称也。《易·系辞》天尊地□,乾坤定矣。《孟子》天下有达尊三:爵一,齿一,德一。《礼·表记》使民有父之尊,有母之亲,而后可以为民父母。又敬也。《礼·曲礼》礼者,自□而尊人。虽负贩者,必有尊也。又《说文》注酒器。《周礼·春官》司尊彝,掌六尊六彝之位。六尊,谓牺尊,象尊,着尊,壶尊,太尊,山尊,以待祭祀賔客。又姓。《风俗通》尊卢氏之后。与宗通。又叶将邻切,音津。《前汉·班固叙传》大祖元勳,启立辅臣。支庶藩屛,侯王□尊。又叶此缘切,音铨。《前汉·班固叙传》割制庐幷[同并],定尔土田。什一供贡,下富上尊。《说文》尊本酒器,字从酋,廾以奉之。或从寸。或从缶作罇。《集韵》亦作□墫。《正字通》今俗以尊作尊□之尊,酒器之尊别作樽,非。樽,林木茂盛也。□。考证:(《礼·表记》使民有父之尊,有母之亲,然后可以为民父母。)谨照原文然后改而后。(《周礼·春官》司尊彝,掌六彝六尊之位。)谨照原文改六尊六彝。
师师:《寅集中·巾字部》《唐韵》疏夷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霜夷切《正韵》申之切,□音狮。《尔雅·释诂》衆[音zhòng]也。《释言》人也。《郭注》谓人衆[音zhòng]也。又天子所居曰京师。《诗·大雅》惠此京师。《公羊传·桓九年》京师者,大衆[音zhòng]也。又《说文》二千五百人为师。《周礼·地官》五旅为师。〈注〉二千五百人。《诗·大雅》周王于迈,六师及之。〈传〉天子六军。〈疏〉春秋之时,虽累万之衆[音zhòng],皆称师。诗之六师,谓六军之师。《易·师卦注》多以军为名,次以师为名,少以旅为名。师者,举中之言。又《玉篇》范也。敎人以道者之称也。《书·泰誓》作之师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出则有师。师也者,敎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。又《玉篇》象他人也。《增韵》法也,效也。《书·臯陶谟》百僚师师。〈传〉师师,相师法。又长也。《书·益稷》州十有二师。〈注〉师,长也。又神名。《周礼·春官》以槱燎祀风师雨师。〈注〉风师,箕也。雨师,毕也。《屈原·离骚》雷师告余以未具。〈注〉雷师,丰隆也。又国名。《史记·大宛传》楼兰姑师。〈注〉二国名。姑师,即车师也。又县名。《后汉·郡国志》河南尹有匽师。〈注〉帝喾所都。又官名。《左传·昭十七年》黄帝氏以云纪,故为云师,而云名。炎帝氏以火纪,故为火师,而火名。共工氏以水纪,故为水师,而水名。太皥氏以龙纪,故为龙师,而龙名。少皥挚之立也,凤鸟适至,故纪於鸟,为鸟师,而鸟名。《书·周官》立太师,太傅,太保,兹惟三公。少师,少傅,少保,曰三孤。又师得,宫名。《前汉·扬雄传》枝鹊露寒,棠黎师得。〈注〉师古曰:师得宫,在栎阳界。又兽名。与狮通。《前汉·西域传》乌弋山出师子。又姓。《前汉·师丹传》丹,琅琊东武人,哀帝时为大司空。又右师,左师,俱复姓。考证:(《释名》人也。〈注〉谓人衆[音zhòng]为师。)谨照原书释名改释言。下改郭注谓人衆[音zhòng]也。(《公羊传·桓九年》京师者,衆[音zhòng]大也。)谨照原文衆[音zhòng]大改大衆[音zhòng]。(《书·大禹谟》百僚师师。)谨照原书大禹谟改臯陶谟。(《书·益稷》州有十二师。)谨照原文有十改十有。(《周礼·春官》以槱燎祭风师雨师。)谨照原文祭改祀。(《扬雄·甘泉赋》枝鹊露寒,棠黎师得。)谨按此非甘泉赋中语,改前汉扬雄传。
重重:《酉集下·里字部》《唐韵》柱用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储用切,□音緟。《说文》厚也。《增韵》轻之对也。《易·系辞》夫茅之为物薄,而用可重也。《礼·王制》轻任幷[同并],重任分。又《广韵》更为也。《博雅》重,再也。又难也。《战国策》臣之所重处重留也。〈注〉重,犹难也。《前汉·淮南王传》文帝重自切责之。〈注〉如淳曰:重,难也。又贵也。《战国策》张仪之残樗里疾也,重而使之。〈注〉重,犹贵也。又尊也。《礼·祭统》所以明周公之德,而又以重其国也。〈注〉重,犹尊也。又尚也。《礼·缁衣》臣仪行不重辞。〈注〉重,犹尚也。〈疏〉为臣之法,不尚虚华之辞。又数也。《左传·襄四年》武不可重,用不恢于夏家。〈注〉重,犹数也。又甚也。《礼·檀弓》子之哭也,壹似重有忧者。《战国策》今富摰能而公重不相善也。〈注〉重犹甚也。又《淮南子·汜论训》古者,人醇,工龎,商朴,女重。〈注〉女重,贞正无邪。又《战国策》军重踵高宛。〈注〉重,輺重也。《前汉·张耳□余传》从间路绝其輺重。又星名。《博雅》岁星谓之重星。又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重平县,属渤海郡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经》有重阴之山。又木名。《博雅》重皮,厚朴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柱勇切《正韵》直陇切,□音□。《集韵》厚也,善也,慎也。《五音集韵》多也。《韵会》毛氏曰:凡物不轻而重,则上声。因其可重而重之,与再重、郑重,皆去声。○按《说文》柱用切,厚也,即与轻重义同。《集韵》柱勇切,慎也,即与郑重义同。上去虽有二音,□无二义。古人三声通用,必谓上去异训,不可通押,此宋人拘泥之过也。又《广韵》直容切《韵会》传容切,□音褈。《广韵》复也,叠也。《易·乾卦》九三重刚而不中。〈疏〉上下俱阳,故重刚也。《书·舜典》重华协于帝。《礼·礼器》天子之席五重,诸侯之席三重,大夫再重。《楚辞·九辩》岂不鬰陶而思君兮,君之门以九重。又谷名。《诗·豳风》黍稷重穋。〈传〉后熟曰重。《释文》重,直容切,先种后熟曰重。又作穜,音同。又多也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重器备。〈注〉重,犹多也。《释文》直恭切。又累也。《诗·小雅》无思不忧,只自重兮。〈笺〉重,犹累也。《释文》直龙切,又直用切。又《尔雅·释天》太岁在辛曰重光。《释文》直龙切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僖三十一年》臧文仲往宿於重馆。〈注〉高平方与县西北有重乡城。《释文》直龙切。又车名。《诗·卫风》猗重较兮。〈传〉重较,卿士之车。《释文》直恭切。又屋承溜也。《礼·檀弓》池视重溜。〈疏〉重溜,屋承溜也,以木为之。《释文》直容切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襄十七年》卫孙蒯田于曹隧,饮马于重丘。〈注〉重丘,曹邑。又人名。《书·吕□》乃命重黎。〈传〉重即羲,黎即和。《释文》直龙切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重黎之后,明有重省。又神所依也。《礼·檀弓》重主道也。〈注〉始死未作主,以重主其神也。重既虞而埋之,乃复作主。〈疏〉言始死作重,犹若吉祭本主之道。主者,吉祭,所以依神。在丧重亦所以依神,故云重主道也。又《正韵》徒红切,音同。与穜同。谷名。又与童同。《礼·檀弓》与其邻重汪踦往,皆死焉。〈注〉重当为童未冠者之称。《释文》重,音同。又《正韵》之仲切,音衆[音zhòng]。《前汉·匈奴传》不如重酪之便美。〈注〉重,乳汁也。本作潼。又《韵补》叶直良切,音长。《道藏歌》神畅感寂庭,默思彻九重。灵歌理冥运,百和结朱章。考证:(《礼·缁衣》臣仪□不重辞。)谨照原文□改行。”
道道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衟《唐韵》徒皓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杜皓切,□陶上声。《说文》所行道也。《尔雅·释宫》一达谓之道路。《诗·小雅》周道如砥。《前汉·董仲舒传》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。又《广韵》理也,衆[音zhòng]妙皆道也,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。《易·系辞》一阴一阳之谓道。〈又〉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。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。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《书·大禹谟》道心惟微。又顺也。《书·禹贡》九河既道。〈注〉顺其道也。又国名。《左传·僖五年》江黄道柏。〈注〉道国,在汝南安阳县南。又《韵会》州名。汉属零陵郡,唐营州,攺道州。又当道,草名。《博雅》当道,马舄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大到切《正韵》杜到切,□陶去声。《正韵》言也。《孝经》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。《大学》如切如磋者,道学也。又由也。《礼·礼器》苟无忠信之人,则理不虚道。《中庸》尊德性而道问学。又治也。与导同。《论语》道千乗[音chéng]之国。《史记·文帝纪》道民之略,在于务本。又引也。《左传·隐五年》请君释憾于宋,敝邑为道。又从也。《前汉·淮南王传》诸使者道长安来。《山海经》风道北来。〈注〉道,从也。又《字汇补》动五切,音覩。《易林》冬薮枯腐,当风于道。蒙蔽尘埃,左氏劳苦。又叶徒厚切,头上声。《诗·卫风》墙有茨,不可道也。叶下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