祖逖之誓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ǔ tì zhī shì成语简拼:ZTZS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祖逖之誓
成语解释
指晋代志士祖逖毅然立誓之事
成语用法
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接龙
祖逖之誓→誓不甘休→休养生息→息鼓偃旗→旗旆成阴→阴灵不散→散兵游勇→勇猛精进→进退履绳→绳趋尺步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祖逖之誓”几个大字。
(2)承锴哥哥给佳欢和青巧介绍了“祖逖之誓”的成语典故。
(3)城城写不出成语“祖逖之誓”,所以昨天考试才99分。
(4)西郊镇侯管初中的霜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祖逖之誓”。
(5)小华不会写成语“祖逖之誓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成语出处
《晋书·祖逖传》:『元帝时藩王争权,晋室大乱,元帝以逖为奋威将军、豫州刺史,逖率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,击揖而誓曰:「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,有如大江。」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祖祖:zǔ 1、<名>祖庙;宗庙。《尚书·舜典》:『受终于文祖。』2、<名>祖先。桓宽《盐铁论·结合》:『故先祖基之,子孙成之。』3、<名>祖父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吾祖死于是,吾父死于是。』《六国论》:『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斩荆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』4、<名>开始。《察变》:『此区区一小草耳,若迹其祖始,远及洪荒。』5、<动>效法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,终莫敢直谏。』6、<动>出行时祭祀路神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至易水上,既祖,取道。』[祖本] 书籍或者碑帖最早的刻本或拓本。[祖考] 祖先。[祖师] 一派学术、技艺、宗教的创始人。[祖述] 阐述前人的行为学说,并加以效法。[祖送] 饯行;送行。[祖席] 送别的宴席。
逖逖:[tì] 〈动〉(1)使之远离。我则致天之罚,离逖尔土。――《书·多方》。(2)通『剔』。治。敬服王命,以绥四国,纠逖王慝。――《左传》。
之之:zhī 1、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。』2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这个』、『这』、『这种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』3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』、『它』、『它们』、『他们』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。』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』4、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君将哀而生之乎?』5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你』、『您』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『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之。』6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『的』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』7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』8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9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『得』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』10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。』11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顷之,烟炎张天。』12、<助>用在『前』、『后』、『内』、『外』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』
誓誓:shì 1、<名>古代统治者征战前告诫将士的言辞。《周礼·秋官·士师》:『(五戒)一曰誓,用之军旅。』2、<名>盟约;誓言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女子先有誓,老姥岂敢言。』3、<动>立誓;发誓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不久当还归,誓天不相负。』
祖祖:《午集下·示字部》《唐韵》则古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总古切《正韵》总五切,□音组。《玉篇》父之父也。又先祖,始祖,通谓之祖。《诗·小雅》似续妣祖。《礼·丧服小记》别子为祖。又《说文》始庙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匠人》左祖右社。又《广韵》始也,上也,本也。《礼·中庸》祖述尧舜。《仲尼燕居》如此则无以祖洽於衆[音zhòng]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舜命后稷,以黎民祖饥。《孟康注》谓黎民始饥也。又法也。《礼·乡饮酒义》亨狗於东方,祖阳气之发於东方也。又习也。《鲁语》祖识地德。又祭道神曰祖。共工之子曰修,好远游,舟车所至,靡不穷览,故祀以为祖神。祖者,徂也。《诗·大雅》仲山甫出祖。〈注〉祖,将行犯軷之祭也。《左传·昭七年》公将往,梦襄公祖。又姓。祖已之后,出范阳。又《集韵》咨邪切,音□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安定郡有祖厉县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祖状之尸。〈注〉音如柤棃之柤。又叶阻渚切,音树。《张衡·东京赋》敺[音qū]以就役,惟力是视。百姓弗能忍,是用息肩於大汉,而欣戴高祖。
逖逖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他正切,音踢。《说文》远也。《书·牧誓》逖矣,西土之人。又《多士》移尔遐逖。又远之也。《书·多方》离逖尔土。《左传·僖二十八年》纠逖王慝。〈注〉有恶于王者,纠而远之。又逖逖,欲利貌。《楚辞·九章》悼来者之逖逖。又《字汇》借作惕。《易·涣卦》血去逖出。《韵会》同逷。《集韵》亦作狄。
之之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止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真而切,□音枝。《说文》出也,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适也,往也。《礼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□气,则无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礼·大学》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〈注〉之,适也。《朱传》犹於也。又语助辞。《书·金縢》礼亦宜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语尾,或层出。如毛诗我之怀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,六句九之字,常华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〈注〉之子,是子也。又变也。《易传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孙奕示儿编》之字训变,左传,遇观之否。言观变为否也。又至也。《诗·鄘风》之死矢靡他。又遗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问孔子,知其道之不用也。则载而恶乎之。曰:之后世君子。〈注〉言行道者贵乎及身,乃载以遗后世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《郝敬读书通》凡言之者,物有所指,事有所属,地有所往,连属之辞也。通作旃。《诗·唐风》舍旃舍旃。又《魏风》上慎旃哉。□与之同。通作至。往彼曰之,到此曰至,音义互通。又《韵补》叶职流切,音周。《楚辞·九章》吕望屠於朝歌兮,甯戚歌而饭牛。不逢尧舜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。叶上牛下求。《周伯琦曰》古人因物制字。如之本芝草,乎本吁气,焉本鸢,后人借为助语,助语之用既多,反为所夺,又制字以别之,乃有芝字吁字鸢字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冬亦如之。)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。
誓誓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时制切,音逝。《说文》约束也。《六书统》从言从折。以言折其罪也。《尔雅·释言》谨也。〈注〉所以约勤谨戒衆[音zhòng]。〈疏〉谨,敕也。集将士而戒之曰誓。《释名》制也,以拘制之也。《正韵》约信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禹乃会羣后,誓于师。〈传〉誓,戒也。军旅曰誓。《左传·闵二年》誓军旅。〈注〉宣号令也。《礼·曲礼》约信曰誓。〈疏〉用言辞共相约束,以为信也。又《文王世子》曲艺皆誓之。〈注〉戒谨也。又《玉篇》命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典命》凡诸侯之适子,誓于天子摄其君。〈注〉誓,犹命也。言誓者,明天子既命之为嗣,树子不易也。又礼,将祭而号令齐百官,亦谓之誓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。〈注〉誓戒,要之以□,重失礼也。又男女私约亦曰誓。《诗·国风》信誓旦旦。又《尚书》有甘誓、汤誓、泰誓、牧誓、费誓、秦誓,皆篇名。〈传〉书有六体,誓其一也。又人名。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高誓,古仙人名。又《集韵》以制切,音曳。相约以言也。又食列切,音舌。义同。考证:(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祀五帝,则掌百官之誓戒。《郑笺》誓戒,要之□,重失礼也。)谨按周礼注不名为笺,郑笺谨改注。要之下照原文增以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