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ú lì kuò yǔ
成语注音:ㄗㄨˊ ㄌㄧˋ ㄎㄨㄛˋ ㄧㄩˇ
成语简拼:ZLKY
感情色彩:褒义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鏃礪括羽
成语解释
比喻人刻苦磨练,力求精进。镞砺,磨砺箭头;括羽,用羽毛装束箭尾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努力上进
成语接龙
1、镞砺括羽→羽毛丰满→满腹疑团→团花簇锦→锦团花簇→簇锦团花→花攒锦聚→聚蚊成雷→雷厉风飞→飞龙乘云→云消雨散→散言碎语→语妙天下→下坂走丸→丸泥封关→关门打狗→狗仗人势→势如水火→火灭烟消→消极怠工→工力悉敌→敌不可假→假手于人→人头攒动→动中窾要
2、镞砺括羽→羽毛未丰→丰功懿德→德浅行薄→薄命佳人→人极计生→生而知之→之死靡二→二仙传道→道同义合→合从连衡→衡阳雁断→断章取义→义断恩絶→絶甘分少→少不更事→事半功倍→倍日并行→行不苟合→合衷共济→济济一堂→堂堂正正→正色直绳→绳墨之言→言扬行举
3、镞砺括羽→羽扇纶巾→巾国英雄→雄飞雌伏→伏首贴耳→耳濡目染→染苍染黄→黄钟大吕→吕安题凤→凤头豹尾→尾生之信→信誓旦旦→旦暮入地→地利人和→和蔼近人→人多势众→众星环极→极口项斯→斯文扫地→地广人希→希世之珍→珍禽奇兽→兽穷则啮→啮檗吞针→针头线尾
4、镞砺括羽→羽扇纶巾→巾帼英雄→雄文大手→手眼通天→天崩地裂→裂地分茅→茅室蓬户→户枢不朽→朽棘不彫→彫虫篆刻→刻骨相思→思归其雌→雌雄未决→决断如流→流星掣电→电闪雷鸣→鸣金收兵→兵老将骄→骄奢放逸→逸闻趣事→事不过三→三灾八难→难乎为继→继晷焚膏
5、镞砺括羽→羽翼既成→成风之斫→斫琱为朴→朴斫之材→材薄质衰→衰当益壮→壮气凌云→云朝雨暮→暮色苍茫→茫然若失→失张失致→致之度外→外感内伤→伤心欲绝→绝仁弃义→义断恩絶→絶类离羣→羣而不党→党邪陷正→正始之音→音容如在→在家出家→家贫如洗→洗耳拱听
成语示例
(1)于是有切磋琢磨镞砺括羽之道,圣人以为重。▲唐·柳宗元《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》
成语造句
(1)成语镞砺括羽的形成和名人有关。
(2)昊昊写不出成语“镞砺括羽”,所以单元测试才考了99分。
(3)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“镞砺括羽”几个大字。
(4)接姐姐给姞琪和柃嫱讲解了“镞砺括羽”的故事。
(5)宁德四中的接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镞砺括羽”。
(6)小敏不会写成语“镞砺括羽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7)于是有切磋琢磨镞砺括羽之道,圣人以为重。见唐·柳宗元《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》。
成语出处
语本《孔子家语·子路初见》:『子路曰:「南山有竹,不柔自直,斩而用之,达于犀革。以此言之,何学之有?」孔子曰:「括而羽之,镞而砺之,其入之不亦深乎?」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镞镞:[古] 鏃[zú] (1)形容箭的轻捷,应声而至。所为贵镞矢者,为其应声而至。――《吕氏春秋》。
砺砺:lì<书>(1)磨刀石:砺石。(2)磨(刀)。如:砥砺。
括括:kuò 1、<动>捆束;结扎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内狼于囊,遂括囊口,肩举驴上。』2、<动>包括;包容。《过秦论》:『有席卷天下,包举宇内,囊括四海之意。』3、<动>搜求;网罗。《北史·孙搴传》:『时大括人为军士。』4、<名>箭尾;箭的末端。《列子·仲尼》:『言善射者能令后镞中前括,发发相及,矢矢相属。』5、<动>聚;会集。《诗经·王风·君子于役》:『日之夕矣,牛羊下括。』
羽羽:yǔ 1、<名>鸟翅膀上的长毛。也泛指翅膀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吾力足以举百钧,而不能举一羽。』2、<名>古代箭尾部的羽毛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援乌号之弓,挟肃慎之矢,一发饮羽。』3、<名>古代五音之一,声调激越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复为慷慨羽声。』[羽化] (1)昆虫则蛹而长出翅膀。(2)道教称修道成功。[羽书] 以插上羽毛表示紧急的军事文书。
镞镞:《戌集上·金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作木切,音□。《说文》利也。《玉篇》箭镞也。《书·禹贡·砺砥砮丹传》砮石中矢镞。《释文》镞,子木反。《贾谊·过秦论》秦无亡矢遗镞之费。《集韵》或作鉃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千木切,音蔟。又《集韵》侧角切,音捉。又千□切,音凑。义□同。又《集韵》昨木切,音族。与锉同。又《集韵》测角切,音娕。锄也。谚曰:欲得谷,马耳镞。贾思勰说:或作鋜。
砺砺:《午集下·石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力制切,音例。《书·费誓》砺乃锋刃。〈传〉磨石也。《正义》厉以粗粝为称,故砥细於砺。《玉篇》崦滋山砺石,可磨刃。《说文》经典通用厉。
括括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古活切,音聒。《说文》本作□。絜也。《广韵》结也。《增韵》包括也。《易·坤卦》括囊无咎无誉。又《系辞》动而不括。〈疏〉括结而有碍也。《前汉·□项传赞》包举宇内,囊括四海。《扬子·方言》括关闭也。又《广韵》至也。《诗·王风》日之夕矣,牛羊下括。又检也。根刷也。《唐书·选举志》明经者但记帖括。又《食货志》铸钱括苗。又与筈通。《释名》矢末曰括。谓与弦相会也。《书·太甲》若虞机张,往省括于度,则释。又与髻通。絜发也。《礼·檀弓》袒括发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户栝切,音活。会也。与佸同。《诗·小雅》德音来括。〈笺〉会合离散之人。又《集韵》苦活切,音阔。亦与筈同。
羽羽:《未集中·羽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王矩切,音禹。《说文》鸟长毛也。《广韵》鸟翅也。《易·渐卦》其羽可用为仪。《书·禹贡》齿革羽毛。〈传〉羽,鸟羽。《周礼·天官·庖人》冬行鱻羽。〈注〉羽,鴈也。又《地官·司徒》宜羽物。〈注〉翟雉之属。《礼·月令》其虫羽。〈注〉象物从风鼓叶,飞鸟之属。又五声之一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师》皆文之以五声,宫商角徵羽。又《大司乐》凡乐,圜钟为宫,黄钟为角,大簇为徵,姑洗为羽。〈注〉凡五声,宫之所生,浊者为角,清者为徵羽。《礼·月令》其音羽。〈注〉羽数四十八,属水者,以为最清物之象也。又《乐记》宫为君,商为臣,角为民,徵为事,羽为物。《前汉·律正志》羽,宇也,物聚臧宇覆之也。又舞者所执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舞干羽於两阶。〈传〉羽,翳也,舞者所执。《周礼·地官·舞师》敎羽舞。〈注〉羽,析白羽为之,形如帗也。《左传·隐五年》初献六羽。公问羽数于衆[音zhòng],仲对曰:天子用八,诸侯六,大夫四。又山名。《书·舜典》殛鲧於羽山。〈传〉羽山,东裔在海中。又《禹贡》蒙羽其艺。〈疏〉羽山,在东海祝其县南。《史记·五帝纪注》羽山,在沂州临沂县界。又星名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其南有衆[音zhòng]星,曰羽林天军。〈注〉羽林三十五星,三三而聚散,在垒辟南,天军也。又官名。《前汉·百官志》期门羽林。〈注〉师古曰:羽林,亦宿卫之官,言其如羽之疾,如林之多也。一说羽,所以为王者羽翼也。又姓。《左传·襄三十年》羽颉出奔晋。又《山海经》羽民国,其人长项,身生羽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王遇切,音雩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□后五切,音户。缓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矢人》五分其长,而羽其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