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ú bīng ān rěn
成语简拼:ZBAR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阻兵安忍
成语解释
阻:倚仗;阻兵:仗恃手握兵权;安忍:安于做残忍的事情。形容行凶作恶而有恃无恐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接龙
1、阻兵安忍→忍俊不禁→禁止令行→行滥短狭→狭路相逢→逢场作趣→趣舍异路→路不拾遗→遗簪坠屦→屦贱踊贵
2、阻兵安忍→忍气吞声→声出金石→石烂海枯→枯树逢春→春风化雨→雨过天青→青史标名→名题金榜→榜上无名
3、阻兵安忍→忍气吞声→声色狗马→马耳东风→风清月朗→朗目疏眉→眉高眼低→低唱浅斟→斟酌损益→益谦亏盈
4、阻兵安忍→忍辱含垢→垢如不闻→闻风破胆→胆大心细→细大不捐→捐残去杀→杀生与夺→夺胎换骨→骨肉相连
成语造句
(1)东东写不出成语“阻兵安忍”的拼音。
(2)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“阻兵安忍”几个大字。
(3)撒哥哥给薛嵋和洁曦讲解了“阻兵安忍”的历史故事。
(4)树立中学的撒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阻兵安忍”。
(5)小菲不会写成语“阻兵安忍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成语出处
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隐公四年》:『夫州吁阻兵而安忍:阻兵无众,安忍无亲;众叛亲离,难以济矣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阻阻:zǔ 1、<名>险要的地方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古之为军也,不以阻隘也。』《隆中对》:『若跨荆、益,保其险阻。』2、<形>艰险;险阻。《古诗十九首·行行重行行》:『道路阻且长,会面安可知?』3、<动>阻断;阻截。《三峡》:『至于夏水襄陵,沿溯阻绝。』《子鱼论战》:『阻而鼓之,不亦可乎?』4、<动>恃;倚仗。《左传·隐公四年》:『夫州吁阻兵而安忍。』5、<动>疑惑。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:『狂夫阻之。』6、<形>艰难。《尚书·舜典》:『黎民阻饥。』[阻深] 阻隔至深。[阻修] 阻隔遥远。
兵兵:bīng 1、<名>兵器;武器。《殽之战》:『束载、厉兵、秣马矣。』《过秦论》:『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。』2、<名>军队;士兵。《谋攻》:『不战而屈人之兵。』3、<名>战争;军事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兵旱相乘,天下大屈。』《教战守策》:『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。』4、<名>战略。《谋攻》:『战上兵伐谋。』
安安:ān 1、<形>安定;安稳;安宁;安全.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『风雨不动安山。』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审容膝之易安。』2、<形>安适;安逸.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『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』《琵琶行》:『予出官二年,恬然自安。』3、<动>养;奉养.《曹刿论战》:『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』《论语十则》:『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』4、<动>抚慰;安抚.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时时为安慰,久久莫相忘。』《赤壁之战》:『若备与彼协心,上下齐同,则宜抚之安,与结盟好。』5、<形>安心;习惯于.《柳敬亭传》:『敬亭亦无所不安。』6、<动>安置;安放.《失街亭》:『离山十里,有王平安营。』7、<疑问副词>怎么;哪里.《陈涉世家》: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?』8、<疑问代词>表处所.哪里;什么地方.《鸿门宴》:『沛公安在?』[安厝] 1.安葬.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甘皇后传》:『园陵将成,安有期。』2.停灵待葬或浅埋以符改葬.《红楼梦》:『且说贾政等送殡到了寺内,安毕,亲友散去。』[安堵] 安居;不受骚扰.《三圉志·魏书·钟会传》:『百姓士民,安旧业。』也作『案堵』『按堵』。
忍忍:rěn 1、<动>容忍;忍受;忍耐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且相如素贱人,吾羞,不忍为之下。』2、<动>克制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予分当引决,然而隐忍以行。』3、<形>忍心;狠心;残忍。《鸿门宴》:『君王为人不忍。』[又] <形使动>使……坚韧;使坚定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『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』
阻阻:《戌集中·阜字部》《唐韵》侧吕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壮所切,□音俎。《说文》险也。《广韵》隔也。《易·系辞》德行恒□以知阻。《诗·秦风》遡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又《商颂》罙入其阻。《周礼·夏官·司险》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。《释名》山巇曰险,水隔曰阻。若泛言则山水通用。《集韵》同岨。又《释名》水出其后曰阻丘,此以水为险也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阻,艰,难也。《书·舜典》黎民阻饥。又止也。《读书通》通作沮。《诗·小雅》乱庶遄沮。《礼·儒行》沮之以兵。《正字通》□与阻同。又《左传·隐四年》州吁阻兵而安忍。〈注〉阻,恃也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阻法度之威,以督责於下。又《玉篇》疑也。又《广韵》忧也。又与淹通。《史记·鲁世家》勤劳阻疾。〈注〉徐广曰:阻作淹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□庄助切,音诅。《广韵》马阻蹄。《集韵》行不正也。本作跙。亦作□。
兵兵:《子集下·八字部》《唐韵》甫明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晡明切《正韵》补明切,□丙平声。《说文》械也。《增韵》戎器也。《世本》蚩尤以金作兵。兵有五,一弓,二殳,三矛,四戈,五戟。又执兵器从戎者曰兵。《礼·月令》命将帅选士厉兵。《周礼·夏官》中秋敎治兵。《广韵》戎也。又击敌曰兵之。《左传·定十年》公会齐景公于夹谷,齐犁弥使莱人以兵劫公。孔子以公退,曰:士兵之。〈注〉命士官击莱人也。又《礼·曲礼》死□曰兵。〈注〉言能扞国难为□所杀者,谓为兵也。又必良切,音浜。《诗·卫风》击鼓其镗,踊跃用兵。土国城漕,我独南行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五星同色,天下偃兵,百姓宁昌。《白虎通》武王望羊,是谓摄扬。盱目□兵,天下富昌。◎按兵古音必良切,自《魏·王粲·刀铭》相时阴阳,制兹利兵。始与清、呈、形、灵为韵。《□思王·孟冬篇》武官诫田,讲旅统兵。与清、停为韵。《赠丁仪王粲》诗:皇佐扬天惠,四海无交兵。与清、城、名、声为韵。《明帝·苦寒行》虽有吴蜀□,春秋足耀兵。与龄、缨为韵。又《韵补》叶犇谟切,音逋。《道藏歌》解带天皇寝,停驾高上兵。玉真启角节,翊卫自相扶。
安安:《寅集上·宀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於寒切,案平声。《说文》静也,从女,在宀下。《广韵》徐也,止也。《书·尧典》钦明文思安安。〈注〉安安,自然性之也。《益稷》安汝止。〈注〉谓止於至善也。又宁也,定也。《书·臯陶谟》在知人,在安民。《齐语》其心安焉,不见异物而迁焉。又危之对也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置之安处则安,置之危处则危。又佚乐也。《礼·表记》君子庄敬日强,安肆日偸。《左传·僖二十三年》怀与安实败名。又《諡法》和好不争曰安。又何也。《礼·檀弓》吾将安仰。《楚辞·天问》九天之际,安放安属。又与焉同。《正字通》安之於焉,犹何之於曷,音别义通。又姓。《风俗通》汉太守安成,唐安金藏。又安期,安平,俱复姓。又州名,春秋时郧国,汉属江夏郡,宋改为安州。又叶乌前切,音烟。《诗·大雅》执讯连连,攸馘安安。又叶於真切,音因。《苏轼·李仲蒙哀辞》矫矫荦荦,自贵珍兮。欺世幻俗。内弗安兮。考证:(《贾谊·治安策》置之安处则安,置之危处则危。)谨照原书改前汉贾谊传。
忍忍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而轸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尔轸切,□人上声。《说文》能也。《徐曰》能音耐。从心刃。《长笺》如刀剌心,忍意也。《周武王·书铭》忍之须臾,乃全汝躯。又《广韵》强也,有所含忍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鲁以相忍为国。又安于不仁曰忍。《诗·大雅》维彼忍心,是顾是复。《诗·小雅》君子秉心,维其忍之。又忍忍,犹不忍也。《后汉·崔琦传》情怀忍忍。又姓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而振切,音仞。坚柔也,本作肕。亦作忍。《周礼·地官·山虞注》柔忍,通作刃。《诗·小雅·荏染柔木注》柔刃之木荏苒然。《释文》忍音刃。《礼·月令·纳材苇注》此时柔刃,□与韧靭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