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uàn dòng mì féng
成语注音:ㄗㄨㄢ ㄉㄨㄙˋ ㄇㄧˋ ㄈㄥˊ
成语简拼:ZDMF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当代成语
成语繁体:鑽洞覓縫
成语解释
比喻千方百计地寻找时机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比喻句
近义词
钻天觅缝
成语造句
(1)虹虹不会写成语“钻洞觅缝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2)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“钻洞觅缝”几个大字。
(3)小加写不出成语“钻洞觅缝”,所以昨天考试只考了99分。
(4)永春五中的节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钻洞觅缝”。
(5)长兴叔叔给玲苗和世伟讲解了“钻洞觅缝”的历史故事。
成语出处
茅盾《子夜》十一:『做公债的人那一个不在那里钻洞觅缝探听老赵的手法呢!』又十六:『一下里他那好像冻僵了的心重复生气蓬勃,能够出主意,能够钻洞觅缝找门路了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钻洞钻洞:[zuāndòng] 用旋转切具作钻头或锥子钻穿或凿通,含有用力缓慢而连续不断地贯彻下去的意思。
钻钻:一、zuàn(1)打眼用的工具,有手摇的、电动的、风动的多种。(2)指钻石:钻戒;十七钻的手表。(3)义同『钻』(zuān)。二、zuān(1)用尖的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,造成窟窿:钻孔;钻个眼儿;钻木取火。(2)穿过;进入:钻山洞;钻到水里。(3)钻研:钻书本;边干边钻,边学边用。
洞洞:dòng 1、<名>洞穴;窟窿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距洞百余步,有碑仆道。』2、<动>穿通;贯穿。《狼》:『一狼洞其中,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。』3、<形>透彻;深入。颜延之《阮步兵》:『阮公虽沦迹,识密监亦洞。』4、<形>明亮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日影反照,室始洞然。』5、<动>敞开。成语有『城门洞开』[洞彻] (1)清澈。(2)通达事理。[洞溢] 透彻;丰富。
觅觅:mì <形>寻找;寻求。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『千古江山,英雄无觅孙仲谋处。』
缝缝:一、fèng(缝儿)(1)接合的地方,缭缝儿;无缝钢管。(2)缝隙:门缝儿;见缝插针。二、féng用针线将原来不在一起或开了口儿的东西连上:缝件衣裳;鞋开了绽要缝上;动过手术,伤口刚缝好。
钻钻:《戌集上·金字部》《唐韵》借官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祖官切,□音劗。《说文》所以穿也。又《前汉·□法志》其次用钻凿。〈注〉钻,膑□也。师古曰:钻,钻去其膑骨也。又《史记·礼书》施钻如蠭虿。〈注〉钻,谓矛矢及镞也。又《正字通》金刚钻生水底,如钟乳,体似紫石英,惟安南高石山羚羊角能碎之。又《广韵》刺也。《尔雅·释木》樝棃曰钻之。《庄子·外物篇》神龟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,不能避刳肠之患,如是则知有所困,神有所不及也。又凡深入者,借用钻。《论语》钻之弥坚。《尔雅序》沈硏钻极,二九载矣。又《班固·答賔戏》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。〈注〉帝王霸三策,钻者,取必入之义。又《广韵》子算切《集韵》祖算切,□音□。义同。《六书故》去声借贯切,穿器也。用之穿物曰钻,平声。《正字通》按以凿凿木皆读昨,不闻凿一音,凿物又一音,钻亦如之。必分平去二声,泥。
洞洞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徒弄切,音恫。《说文》疾流也。《班固·西都赋》溃渭洞河。又深也,朗彻也。《颜延之诗》识密鉴亦洞。又通也。《司马相如·大人赋》洞出鬼谷之堀礨崴魁。又贯也。亦贯彻之意。《史记·苏秦传》远者括臂洞胸。又洞洞,质慤貌。《礼·祭义》洞洞乎属属乎如弗胜。又洞疑,心不定也。《史记·苏秦传》虚喝洞疑。又幽壑曰洞。又《后汉·梁冀传》连房洞户。〈注〉洞,通也。谓相当也。又洞庭,湖名。又山名,在长沙。又《集韵》徒孔切《正韵》徒总切,□音动。义同。又《广韵》徒红切《集韵》徒东切,□音同。洪洞,县名。又洚洞,水无涯貌。又鸿洞,相连貌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天地鸿洞。亦作澒洞。《枚乗[音chéng]·七发》澒洞兮苍天。又《韵补》叶徒当切,音唐。《道藏歌》开度飞元真,凝化沦空洞。帝真始明精,号曰子元阳。
觅觅:《酉集上·见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莫狄切,铭入声。《广韵》求也。《魏志·管辂传》觅索余光。《晋书·武帝纪》是犹欲登山者,涉舟航而觅路。又《唐书·南蛮传》南诏以贝十六枚为一觅。又《宋史·真宗纪》祥符三年,以西凉府觅诺族瘴疫,赐药。《正字通》从爪从见。俗作覔。非。《字汇补》一作□□。《集韵》本作覛,亦书作□,或作眽,□非。
缝缝:《未集中·糸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符容切,音逢。《说文》以鍼紩衣也。《诗·召南》羔羊之缝。〈传〉缝言缝杀之,大小得其制。又《魏风》可以缝裳。《左传·昭二年》敢拜子之弥缝敞邑。〈注〉犹补合也。又《集韵》符风切《正韵》符中切,□音冯。义同。又《广韵》扶用切《集韵》房用切,□音俸。衣缝也。《周礼·天官》缝人掌王宫之缝线之事。《礼·檀弓》古者冠缩缝,今也衡缝。考证:(《左传·昭二年》敢拜子之弥缝。)谨照原文弥缝下增敞邑二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