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中刺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ǎn zhōng cì成语简拼:YZC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眼中刺
成语解释
形容最痛恨、最厌恶的人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近义词
眼中钉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眼中刺”几个大字。
(2)超超不会写成语“眼中刺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成语「眼中刺」是一个偏正式成语。
(4)成语眼中刺的形成和名人有关。
(5)和奶奶给小外甥讲了“眼中刺”的成语典故。
(6)普兰县中学的单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眼中刺”。
(7)小可写不出成语“眼中刺”,因此期中考试仅98分。
(8)言达平急功近利,赶到大蟒蛇旁边,双手举起长剑,就要往蟒蛇眼中刺去,打算从此刺入蛇的头颅里。
(9)房门一开,几道清晨初阳向屋内立即探来,林萧只觉眼中刺眼一闪,怕是他长久不见天日,躲在这黑屋之内,一时接受不了阳光。
成语出处
唐·白居易《母别子》:『新人迎来旧人弃,掌上莲花眼中刺。迎新去旧未足悲,悲在君家留两儿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眼眼:yǎn 1、<名>眼珠。《庄子·盗跖》:『比干剖心,子胥抉眼,忠之祸也。』《晋书·阮籍传》:『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。』[引] 眼睛。辛弃疾《清平乐·独宿博山王氏菴》:『眼前万里江山。』2、<名>孔洞;窟窿。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一○:『第中窗上下及中一二眼作方眼。』3、<量>用于井、泉水。白居易《钱塘湖石记》: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。』
中中:zhōng 1、<名>内;里。《狼》:『一屠晚归,担中肉尽。』2、<名>中间;内部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有大石当中流。』3、<形>半;一半。《乐羊子妻》:『若中道而归,何异断斯织乎。』4、<形>中等;不高,不低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上书谏寡人者,受中赏。』5、<名>内心。《史记·韩安国列传》:『深中隐厚。』6、<名>中国。《图画》:『图画之设彩者,用水彩,中外所同也。』zhòng 1、<动>符合。《劝学》:『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』2、<动>射中。《卖油翁》:『见其矢十中八九。』3、<动>击中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乃引其匕首提秦王,不中。』4、<动>考中。《范时中举》:『你恭喜中了举人。』5、<动>猜中。《醉翁亭记》:『射者中,弈者胜。』6、<动>中伤。《书博鸡者事》:『臧怒,欲中守法。』[中肠] 内心。[中人] (1)平常人。(2)朝中公卿大臣。(3)指宦官;太监。(4)宫女。[中节] 适度。[中式] (1)科举考试被录取。(2)符合规格。
刺刺:cì 1、<动>扎,用尖利的东西刺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,曰「非我也,兵也」?』《周处》:『处即刺杀虎,又入水击蛟。』2、<名>尖利像针的东西,物体的尖端。陆龟蒙《蔷薇》诗:『中含芒刺欲伤人。』《汉书·霍光传》:『若有芒刺在背。』3、<动>斥责,指责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。』《屈原列传》:『上称帝喾,下道齐桓,中述汤武,以刺世事。』4、<名>名贴,相当于后来的名片。《报刘一丈书》:『即门者持刺入,而主者又不即出见。』5、担任州刺史或郡守。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『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,梦得于是改刺连州。』[刺刺] 话很多的样子。韩愈《送殷员外序》:『丁宁顾婢子,语刺不能休。』[刺配] 古代对犯罪者的一种惩罚。在犯人脸上刺字,将其押送到边远的地区服役。[刺斜里] 路侧;横里;旁边。
眼眼:《午集中·目字部》《唐韵》五限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语限切,□颜上声。《说文》目也。《灵枢经·大惑论》五藏六府之精气,皆上注于目,为之精。精之窠为眼,骨之精为童子,筋之精为黑眼,气之精为白眼,故童子黑眼法于阴,白眼赤衇法于阳。《释名》限也。瞳子限限而出也。《易·说卦》巽其於人也,为多白眼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眼如望羊。《晋书·阮籍传》籍能为青白眼。《南史·陶弘景传》仙书云:眼方者寿千岁。弘景末年,一眼有时而方。又马有夜眼。《本草纲目》马夜眼在马足膝上,有此能夜行。又果名。《嵆含·草木状》南方之果,珍异者有龙眼。又香名。《洪刍香谱》白眼,香黄熟之别名。又彪眼泉,地名。见《北史·常景传》。又姓。见《姓苑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鱼恳切,垠上声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轮人》望其毂欲其眼也。〈注〉眼出大貌。一曰突出貌。郑康成读。又叶五建切,言去声。《谢灵运·斤竹□诗》企石挹飞泉,攀林摘叶卷。想见山阿人,薜萝若在眼。又叶伊甸切,音宴。《苏辙·雪诗》终胜溪嶂长熏眼,典衣共子成高讌。《说文》本作□。
中中:《子集上·丨字部》《唐韵》陟弓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陟隆切,□音忠。《书·大禹谟》允执厥中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五礼防民伪,而敎之中。《左传·成十三年》刘子曰:民受天地之中以生。又《左传·文元年》举正於中,民则不惑。〈注〉举中气也。又司中,星名。在太微垣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。又《前汉·律正志》春为阳中,万物以生。秋为阴中,万物以成。又中央,四方之中也。《书·召诰》王来绍上帝,自服于土中。〈注〉洛为天地之中。《张衡·东京赋》宅中圆大。又正也。《礼·儒行》儒有衣冠中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刺》以此三法者求民情,断民中,施上服下服之罪。〈注〉断民罪,使轻重得中也。又心也。《史记·韩安国传》深中宽厚。又内也。《易·坤卦》黄裳元吉,文在中也。又《老子·道德经》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又半也。《列子·力命篇》得亦中,亡亦中。《魏志·管辂传》鼓一中。〈注〉犹言鼓一半也。又成也。《礼·礼器》因名山升中于天。〈注〉中,犹成也。燔[音fán]柴祭天,告以诸侯之成功也。又满也。《前汉·百官表》制中二千石。〈注〉谓满二千石也。《索隐》汉制,九卿已上,秩一岁,满二千石。又穿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中其茎。〈注〉谓穿之也。又盛算器。《礼·投壶》主人奉矢,司射奉中。〈注〉士鹿中,大夫兕中,刻木如兕鹿而伏,背上立圆圈,以盛算也。又《礼·深衣注》衣有表者,谓之中衣。与衷通。又俚语。以不可为不中。《萧参希通录》引左传成公二年,无能为役。杜预注:不中为之役使。又《礼·乡饮酒义》冬之为言中也。中者,藏也。又姓。汉少府卿中京。又中行,中英,中梁,中垒,中野,皆复姓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陟仲切,音妕。矢至的曰中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养由基去柳叶百步,射之,百发百中。又着其中曰中。《庄子·达生篇》中身当心则为病,犹医书中风,中暑是也。又要也。《周礼·春官》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,受而藏之。〈注〉谓治职簿书之要也。又应也。《礼·月令》律中大簇。〈注〉中犹应也。又合也。《左传·定元年》季孙曰:子家子亟言於我,未尝不中吾志也。又《类篇》《正韵》□直衆[音zhòng]切。与仲通。《礼·月令》中吕,即仲吕,又读作得。《周礼·地官》师氏掌国中失之事。〈注〉故书中为得。陆德明云:中,杜音得。又《韵补》叶陟良切,音章。师古曰:古读中为章。《吴志·胡综传·黄龙大牙赋》四灵既布,黄龙处中。周制日月,是曰太常。又叶诸仍切,音征。《刘贡父·诗话》关中读中为□。《诗·大雅》泉之竭兮,不云自中。叶上频。《班固·高祖泗水亭□》天期乗[音chéng]祚受爵汉中。叶下秦。古东韵与庚阳通。俗读中酒之中为去声。中与之中为平声。◎按《魏志·徐邈传》:邈为尚书郞,时禁酒。邈私饮沈醉,赵达问以曹事,曰中圣人。时谓酒清为圣人,浊者为贤人。苏轼诗:公特未知其趣耳,臣今时复一中之。则中酒之中,亦可读平声。《通监》:周宣王成中与之名,注:当也。杜诗:今朝汉社稷,新数中与年。则中与之中亦可读去声。考证:(《班固·东都赋》宅中圆大。)谨照原书改张衡东京赋。(《周礼·春官·司刺》以刺宥三法,求民情,断民中。)谨照原文春官改秋官。以刺宥三法求民情,改以此三法者求民情。(《易·坤卦》黄裳元吉,美在中也。)谨照原文美在中也改文在中也。(《左传·定元年》季孙曰:子家亟言於我,未尝不中吾志也。)谨照原文子家下增子字。(《周礼·天官》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,受而藏之。)谨照原书天官改春官。
刺刺:《子集下·刀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七赐切《正韵》七四切,□此去声。《说文》刺,直伤也。从刀束。《尔雅·释诂》刺,杀也。《春秋·僖二十八年》公子买戍卫,不卒戍刺之。《公羊传》刺之者何,杀之也。又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庶人则曰刺草之臣。〈注〉刺犹剗除之也。又《前汉·郊祀志》刺六经中作王制。〈注〉刺,采取之也。又《广韵》针刺也。以针黹物曰刺。又《韵会》棘芒也。又《释名》书姓名於奏白曰刺。《后汉·祢衡传》建安初游洛下,始达颖川,阴怀一刺,既而无所之,至刺字漫灭。又《诗·大雅》天何以刺。《毛传》刺,责之。又《周礼·秋官》司刺掌三刺,一讯羣吏,二讯羣臣,三讯万民。〈注〉刺,讯决也。又刺史,官名。《韵会》汉武帝初置刺史,掌奉诏察州。成帝更名牧,哀帝复为刺史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七迹切,音碛。穿也,伤也。《增韵》刃之也。《孟子》刺人而杀之。又针黹也。《史记·货殖传》刺绣文,不如倚市门。又侦伺也。《前汉·燕王旦传》燕王旦遣幸臣之长安问礼仪,阴刺□朝廷事。又《韵会》黥也。又撑也。《史记·□平世家》平乃刺船而去。《韩愈诗》峻濑乍可刺。又刺刺,多言貌。《管子·心术篇》焉能去刺刺为咢咢乎。《韩愈·送殷员外序》丁宁顾婢子,语刺刺不能休。又七计切,音砌。《诗·魏风》维是褊心,是以为刺。《集韵》俗作□。《韵会》从朿从刀。俗作刺,误。剌音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