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ǔ shù yáo shùn,xiàn zhāng wén wǔ成语简拼:ZSYSXZWW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复句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祖述堯舜,寰章文武
成语解释
遵循尧舜之道,效法周文王、周武王之制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示例
(1)故虽周公制作,夫子著名,莫不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。▼唐陈子昂《谏灵驾入京书》
成语造句
(1)笨笨写不出成语“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”的拼音。
(2)固安县秋强中学的始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”。
(3)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“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”几个大字。
(4)小雷不会写成语“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语珂大哥哥给偲菡和苗伶讲了“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”的典故。
(6)在去临沧的时候,仵爷爷给孙女和外甥女讲了『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』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《礼记·中庸》:『仲尼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祖述祖述:阐述前人的行为学说,并加以效法。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:『迁既死后,其书稍出。
宪章宪章:(1)<书>效法。(2)<书>典章制度。(3)某个国家的具有宪法作用的文件;规定国际机构的宗旨、原则、组织的文件。
尧舜尧舜:尧和舜,传说是上古的贤明君主。后来泛指圣人。
祖祖:zǔ 1、<名>祖庙;宗庙。《尚书·舜典》:『受终于文祖。』2、<名>祖先。桓宽《盐铁论·结合》:『故先祖基之,子孙成之。』3、<名>祖父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吾祖死于是,吾父死于是。』《六国论》:『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斩荆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』4、<名>开始。《察变》:『此区区一小草耳,若迹其祖始,远及洪荒。』5、<动>效法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,终莫敢直谏。』6、<动>出行时祭祀路神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至易水上,既祖,取道。』[祖本] 书籍或者碑帖最早的刻本或拓本。[祖考] 祖先。[祖师] 一派学术、技艺、宗教的创始人。[祖述] 阐述前人的行为学说,并加以效法。[祖送] 饯行;送行。[祖席] 送别的宴席。
述述:shù 1、<动>传述;遵循前人的说法或继续前人的事业。《〈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〉序》:『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。』2、<动>记述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前人之述备矣。』3、<动>讲述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。』[述遵] 遵循。
尧尧:yáo(1)传说中上古帝王名。(2)姓。
舜舜:shùn 1、<名>木槿,一种植物。《诗经·郑风·有女同车》:『颜如舜华。』2、<名>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名。又称『虞舜』。
宪宪:xiàn 1、<名>法令;法律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。』2、<动>效法。《诗经·崧高》:『王之元舅,文武是宪。』[宪典] 法律;法典。
章章:zhāng 1、<量>音乐的一曲。《史记·吕后本纪》:『王乃为歌诗四章,令乐人歌之。』2、<量>文章或作品的一篇。《赤壁赋》:『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。』3、<名>文章。《三国志·陈思王植传》:『下笔成章。』4、<名>法令规章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『与父老约,法三章耳。』5、<名>奏章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是无难,别具本章。』6、<名>印章。《核舟记》:『又用篆章一,文曰「初平山人」。』7、<名>花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黑质而白章。』8、<形>明显;鲜明。《甘藷疏序》:『足以活人者多矣。或隐弗章。』9、<动>表扬。《商君书·说民》:『章善则过匿。』后来写作『彰』。[章程] 章术法式。[章服] 古代以日、月、星、龙、蟒、鸟、兽等图文作为等级标志的礼服。[章甫] 殷代礼帽。
文文:wén 1、<名>线条交错的图形;花纹。后写作『纹』。《公输》:『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。』2、<形>华美;有文彩的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黄金千斤,文车二驷,服剑一。』3、<名>文章。《醉翁亭记》:『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』4、<名>文字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独其文犹可识。』5、<名>非军事的,与『武』相对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文武并用,垂拱而治。』6、<动>在身上刺花纹,叫『文身』。《庄子·逍遥遊》:『越人断发文身。』7、<名>文化;文教。《论语·子罕》:『文王既没,文不在兹乎?』8、<量>用于旧时的铜钱,古称铜钱一枚为一文。《魏书·高崇传》:『在市铜价,八十一文得铜一斤,私造薄钱,斤馀二百。』9、<动>修饰;掩盖。《论语·子张》:『小人之过也必文。』成语有『文过饰非』。10、<名>规定、仪式。苏轼《上圆丘合祭六仪》:『仪者必又曰:省去繁文末节,则一岁可以再郊。』成语有『繁文缛节』。
武武:wǔ 1、<名>脚印;足迹。《离骚》:『忽奔走以先后兮,及前王之踵武。』2、<量>古时以六尺为步,半步为武。《国语·周语》:『不过步武尺寸之间。』3、<形>勇猛;刚健;威武。《国殇》:『诚既勇兮又以武。』4、<名>泛指与武力、军事、战争有关的事物,与『文』相对。《六国论》:『洎牧以谗诛,邯郸市郡,惜其用武而不终也。』[武备] 武装力量、军备和武装建设。[武弁] (1)古代武官的帽子。(2)旧时指低级的武职;武士。[武夫] 战士;武士。
祖祖:《午集下·示字部》《唐韵》则古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总古切《正韵》总五切,□音组。《玉篇》父之父也。又先祖,始祖,通谓之祖。《诗·小雅》似续妣祖。《礼·丧服小记》别子为祖。又《说文》始庙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匠人》左祖右社。又《广韵》始也,上也,本也。《礼·中庸》祖述尧舜。《仲尼燕居》如此则无以祖洽於衆[音zhòng]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舜命后稷,以黎民祖饥。《孟康注》谓黎民始饥也。又法也。《礼·乡饮酒义》亨狗於东方,祖阳气之发於东方也。又习也。《鲁语》祖识地德。又祭道神曰祖。共工之子曰修,好远游,舟车所至,靡不穷览,故祀以为祖神。祖者,徂也。《诗·大雅》仲山甫出祖。〈注〉祖,将行犯軷之祭也。《左传·昭七年》公将往,梦襄公祖。又姓。祖已之后,出范阳。又《集韵》咨邪切,音□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安定郡有祖厉县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祖状之尸。〈注〉音如柤棃之柤。又叶阻渚切,音树。《张衡·东京赋》敺[音qū]以就役,惟力是视。百姓弗能忍,是用息肩於大汉,而欣戴高祖。
述述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食律切,音术。《说文》循也。《论语》述而不作。《中庸》父作之,子述之。又《广韵》着述也。《正韵》修也,缵也,譔也。凡终人之事,纂人之言,皆曰述。《礼·乐记》识礼乐之文者能述。〈又〉述者之谓明。《仪礼·士丧礼》筮人许诺述命。〈注〉既受命而申言之曰述。又□也。《孟子》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。又冠名。《后汉·舆服志》通天冠前有山展筩,为述。记曰:知天者冠述。又通作术。《礼·祭义》结诸心,形诸色,而术省之。〈注〉术,当为述。又姓。《风俗通》鲁大夫仲述之后。又叶树伪切,音瑞。《曹植·酒赋》安沈湎而为娱,非往圣之所述。辟酒诰之明戒,同元凶之三季。
尧尧:《丑集中·土字部》《广韵》五聊切《集韵》倪幺切,□音侥。《说文》高也。从垚,在兀上。高远也。《白虎通》尧犹嶢也。嶢嶢,至高貌。古唐帝。《书·尧典》曰若稽古帝尧。又姓。魏尧暄,上党人,以武功着。又《諡法》翼善传圣,善行德义,皆曰尧。又人名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帝擢赵尧为御史大夫,曰无以易尧。《宋史》□尧叟,尧咨,尧佐,兄弟皆有声,世谓□氏三尧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经》美山东北百里曰大尧山,今直隶真定唐山,县亦名尧山以尧始封得名。或作□。本作垚,小篆加兀,作尧。兀,会高意。一曰从三土积累而上,象高形。
舜舜:《未集下·舛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输闰切,音蕣。《说文》草也。楚谓之葍,秦谓之藑,蔓地连华。又《诗·郑风》有女同车,颜如舜华。〈传〉舜,木槿也。又有虞氏之号。《史记·五帝纪》虞舜者,名曰重华。〈注〉駰按:諡法曰:仁圣盛明曰舜。又姓。见《姓谱》。
宪宪:《备考·寅集》《宀字部》《搜真玉镜》香重切。又莫报切。又呼困切。(宪)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许建切,音献。悬法示人曰宪。从害省,从心从目。观於法象,使人晓然知不善之害。接於目,怵於心,凛乎不可犯也。《周礼·天官·小宰》宪禁于王宫。〈注〉宪谓表县之,若今新有法令也。《诗·大雅》文武是宪。〈笺〉宪,表也,言为文武之表式也。因宪为表式之义,故人之取法,亦谓之宪。《书·说命》惟圣时宪。〈传〉宪,法也,言圣王法天,以立敎於下也。《礼·内则》五帝宪。〈注〉法其德行也。又《说文》敏也。《礼·学记》发虑宪。〈注〉言发计虑,当拟度於法式。《徐锴曰》目与心应为敏也。又《諡法》博闻多记曰宪。又《诗·大雅》无然宪宪。《毛传》宪宪,犹欣欣也。〈笺〉女无宪宪然为之制法度,达其意以成其恶也。盖讥当时变乱旧章,创立新法。此宪宪二字,殆诙谐语,所以深刺之也。后人引训宪字正文,以释宪字,遂觉宪字为表示人以恶者,其去宪字本义何啻万里。大抵字书训义,多犯此病,不得不辨。又州名。本楼烦监,唐置州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《集韵》或作□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呼典切,音显。《韵会》兴盛貌。《诗·大雅》显显令德。《中庸》引《诗》作宪宪令德。《正字通》宪有显示之义。又叶虚言切,音轩。《诗·小雅》万邦为宪。叶上原闲轩。又《大雅》无然宪宪。叶上难。难,泥涓切。
章章:《午集下·立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诸良切《正韵》止良切,□音彰。《说文》乐竟为一章。从音从十。十,数之终也。又采也。《书·臯陶谟》五服五章哉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画缋之事,青与赤谓之文,赤与白谓之章。又明也。《易·垢卦》品物咸章。《书·洪范》俊民用章。又文章也。《诗·小雅》维其有章矣。〈笺〉礼文也。又篇章。《诗疏》诗有章句,总义包体,所以明情也。又成事成文曰章。《孟子》不成章不达。《周语》将以讲事成章。又《周语》余敢以私劳,变前之大章。〈注〉表也,表明天子与诸侯异物也。又条也,程也。《史记·高祖纪》约法三章。《太史公自序》张苍为章程。〈注〉章。正数之章术也。又大林木曰章。《史记·货殖传》千章金材。又《尔雅·释山疏》山形上平者名章。又地名。《山海经》鲜山又东曰章山。又赤水之北有章尾山。《史记·楚世家》吴大败楚于豫章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勃海郡属县章武,章乡,会稽郡属县句章,西河郡千章县,广平国斥章,东平国章县。《后汉·光武纪》建武六年,改春陵乡为章陵县。又官名。《周礼·春官》保章氏。《前汉·王子侯表》千章侯。《百官志》东阁主章令丞。《师古注》主章,掌大材也。《前汉·宣帝纪》元康元年置建章卫尉。又《尔雅·释天》太岁在庚曰上章。又乐名。《礼·记注》大章,尧乐名。又印章。《汉官仪》吏秩比二千石以上,银印龟钮其文曰章,刻曰某官之章。又章奏。《独断》凡羣臣书通於天子者四,曰章,曰奏,曰表,曰驳议。又《左传·僖五年》日南至。〈疏〉步历之始,以朔旦冬至为首,历之上元,其年是十一月朔旦冬,至十九年闰月尽,复得十一月。朔旦冬至,故以十九年为一章,积章成部,积部成纪。治历者以此章部为法,以知气朔。又章甫,殷冠名。《礼·郊特牲》章甫,殷道也。又总章,舜明堂名。又建章,汉宫名。在长安。城西周回二十余里。又姓,秦将章邯。又諡法。《逸书》温克令仪曰章。又国名。《左传注》谢,章,薛,舒,吕,祝,终,泉,毕,过,此十国皆任姓。又俗或谓舅曰章。又《六书音义》周章,怔营貌。又惧貌。亦作慞。又《字汇补》与樟同。《司马相如·子虚赋》楩楠豫章。又与獐同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山以章。〈注〉读为獐。《韵会小补》又叶之风切,音中。《书·臯陶谟》天秩有礼,自我五礼有庸哉,同寅协恭和衷哉,天命有德,五服五章哉。又之亮切。同障。《礼·亲记》四面有章。考证:(《司马相如·上林赋》楩楠豫章。)谨照原文上林赋改子虚赋。
文文:《卯集下·文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无分切,音纹。《说文》错画也。《玉篇》文章也。《释名》文者,会集衆[音zhòng]彩,以成锦绣。合集衆[音zhòng]字,以成辞义,如文绣然也。《易·系辞》物相亲,故曰文。《周礼·天官·典丝》供其丝纩组文之物。〈注〉画绘之事,青与赤谓之文。《礼·乐记》五色成文而不乱。又《尚书序》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,始画八卦,造书契,以代结绳之政,由是文籍生焉。〈疏〉文,文字也。《说文》序》依类象形,故谓之文。其后形声相益,即谓之字。《古今通论》仓颉造书,形立谓之文,声具谓之字。又《易·乾卦文言疏》文谓文饰。又《易·坤卦》文在中也。〈疏〉通达文理。《史记·礼书》贵本之谓文,亲用之谓理。两者合而成文,以归太一,是谓太隆。又《书·尧典》钦明文思安安。〈疏〉发举则有文谋。又《礼·礼器》先王之立礼也,有本有文。忠信,礼之本也。义理,礼之文也。《史记·乐书》礼自外作,故文。〈注〉文犹动,礼肃人貌。貌在外,故云动。又《礼·乐记》礼减而进,以进为文。乐盈而反,以反为文。〈注〉文,犹美也,善也。又《左传·僖二十三年》吾不如衰之文也。〈注〉有文辞也。又《前汉·酷吏传》司马安之文法。〈注〉以文法伤害人也。〈又〉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。〈注〉言其文案整密也。又姓。《前汉·循吏传》文翁,庐江舒人也。又《史记·諡法》经纬天地曰文,道德博闻曰文,勤学好问曰文,慈惠爱民曰文,愍民惠礼曰文,锡民爵位曰文。又兽名。《山海经》放臯之山有兽焉,其状如蜂,岐尾,反舌,善呼,曰文文。又《集韵》文运切,音问。《论语》小人之过也,必文。《朱传》文,饰之也,去声。又眉贫切,音珉。饰也。《礼·玉藻》大夫以鱼须文竹,刘昌宗读。又《韵补》叶微匀切。《崔駰·达旨》摛以皇质,雕以唐文。六合怡怡,比屋为仁。《张衡·西京赋》都邑游侠,张赵之伦。齐志无忌,拟迹田文。又叶无沿切。《蔡洪棊赋》画路表界,白质朱文。典直有正,方而不圆。
武武:《辰集下·止字部》《唐韵》文甫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罔甫切,□音舞。《玉篇》健也。一曰威也,断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乃武乃文。又《伊训》布昭圣武。又《左传·宣十二年》楚子曰:止戈为武。〈又〉夫武,禁暴戢兵,保大定功,安民和衆[音zhòng],丰财者也。武有七德。又諡法之一。《汲冢周书》刚强理直曰武,威强叡德曰武,克定祸乱曰武,□民克服曰武,夸志多穷曰武。又周乐名。《前汉·礼乐志》武王作武。武,言以功定天下也。又《礼·乐记》始奏以文,复乱以武。《郑注》文谓鼓,武谓金。〈疏〉金属西方,可以为兵刃,故为武。鼓主发动衆[音zhòng]音,无兵器之用,故为文。又迹也。《诗·大雅》履帝武敏歆。《礼·曲礼》堂上接武,堂下布武。又《礼·曲礼》牛曰一元大武。〈疏〉牛肥则迹大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武,继也。《诗·大雅》下武惟周。〈笺〉言后人能继先祖者,惟有周也。又冠卷曰武。《礼·玉藻》缟冠□武,居冠属武。又《亲记》委武。〈注〉秦人曰委,齐东曰武。又冠名。《蔡邕·独断》武冠,或曰繁冠,今谓之大冠,武官服之。又水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东郡有东武阳县。《应劭曰》武水之阳也。又:泰山郡南武阳县,武水所出,南人泗。又关名。《地理通释》《左传·哀四年》:楚人谋北,方将通於少习,以听命。《杜注》少习,商县武关也。《舆地广记》:商洛县东有少习,秦谓之武关。《贾谊·新书》所谓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,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。又武都,州名。《广韵》本自白马氐地,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阳,今好畤县界,武都古城是也。后汉平仇池山筑城,置武都镇,即今州是也。又《地理通释》唐大中五年,以原州之萧关置武州。又广武,山名。在荥阳。《前汉·项籍传》羽与汉王临广武,间而语。又县名,属太原郡。又修武、阳武、原武,皆属河内郡。又灵武,今陕西环县,唐肃宗即位於此。又湖名。《广舆记》在黄州府黄陂县,相传黄祖习射处。又溪名。亦山名。《广舆记》在辰州府卢溪县。马援门生善吹笛,援作歌和之曰滔滔武溪一何深,即此。又武山,亦在卢溪县。又真武,湖名。《六朝事迹》吴后主宝鼎元年,开城北渠,引后湖水流入新宫。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,俗呼为后湖是也。又星名。《梦溪笔谈》北方真武七宿,起於东井,终於角。又□武,北方七宿也。《礼·曲礼》前朱雀而后□武。又姓。《广韵》《风俗通》云:宋武功之后,汉有武臣。又汉复姓,六氏。汉有乗[音chéng]黄令武安恭,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后。《风俗通》云:汉武强侯王梁,其后因封为氏。世本云:夏时有武罗国,其后氏焉。《何氏姓苑》有广武氏、武成氏、武仲氏,又《西秦录》有武都氏。又与珷通。石似玉者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瓀石武夫。又《正韵》微夫切。与无通。《礼·礼器》周坐尸,诏侑武方。《郑注》武,读为无。考证:(《汲冢周书》刚强直理曰武。)谨照逸周书及北史于忠传,直理改理直。(《广韵》本自白马元地。)谨照原文元改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