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uō kǒu dùn sāi
成语注音:ㄓㄨㄛ ㄎㄡˇ ㄉㄨㄣˋ ㄙㄞ
成语简拼:ZKDS
感情色彩:贬义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拙口鈍顋
成语解释
比喻嘴笨,没有口才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谓语、定语;指人不善言语
近义词
拙嘴笨腮、拙口笨腮、拙嘴笨舌、拙口钝辞、笨口拙舌
反义词
伶牙俐齿
成语示例
(1)…年也不得成功!』沙僧道:『二哥,你和我一般,拙口钝腮,不要惹大哥热擦。且只捱肩磨担,终须有日成功也。——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
(2)…礼,也那转身朝三藏磕头道:『师父,我等愚鲁,拙口钝腮,不会说话,望师父高坐法位,也让我两个各招个徒弟…——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
成语造句
(1)斌斌写不出成语“拙口钝腮”的拼音。
(2)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拙口钝腮”几个大字。
(3)小放不会写成语“拙口钝腮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郁婷叔叔给长万和涵钰讲解了“拙口钝腮”的历史故事。
(5)找王镇初级中学的来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拙口钝腮”。
(6)方鸿渐平日爱唐小姐聪明,这时候只希望她拙口钝腮,不要这样咄咄逼人。
成语出处
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43回:『二哥,你和我一般,拙口钝腮,不要惹大哥热擦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拙拙:zhuō 1、<形>笨,与『巧』相对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姊妹们虽拙,大家一处伴着,亦可以解些烦闷。』2、<名>本分。《归园田居》:『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园田。』3、<形>粗;劣。常表自谦,如『拙作』。[拙荆] 旧时对别人称自己妻子的谦词。[拙目] 见识浅陋;眼光短浅。[拙讷] 缺少才能,不善说话。
口口:kǒu 1、<名>嘴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为肥甘不足于口与?』2、<名>人口。《治平篇》:『视高、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倍。』3、<量>(一)个。用途广泛。《晋书·刘曜载记》:『献剑一口。』《水经注·资水》:『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。』4、<名>器物的口。《卖油翁》:『乃取一葫芦置于地,以钱覆其口。』5、<名>进出的通道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』《桃花源记》:『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』6、<名>刀剑的刃。《水浒传》:『砍铜剁铁,刀口不卷。』7、<名>中医指寸脉。《史记·扁鹊见仓公列传》:『切其脉时,右口气急。』[口面] 争吵。[口浅] 口快;说话直截了当。
钝钝:dùn 1、<形>不锋利;不锐利。《荀子·性恶》:『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。』2、<形>心性迟钝;不灵活。刘勰《文心雕龙》:『且夫思有利钝,时有通塞。』《出师表》:『庶竭驽钝,攘除奸凶。』这里的『钝』也是自谦之词。[钝眊] 衰颓。
拙拙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职悦切。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朱劣切,□音梲。读若专入声。《说文》不巧也。《书·周官》作伪心劳日拙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大巧若拙。《战国策》敎人而不能,则谓之拙。又《释名》屈也。使物否屈,不为用也。《史记·范睢传》楚之铁刃利,而倡优拙。
口口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苦后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去厚切《正韵》苦厚切,□□上声。《说文》人所以言食也。象形。《易·颐卦》自求口食。《书·大禹谟》唯口出好兴戎。又户口。《孟子》数口之家。《前汉·宣帝纪》胶东相成劳来不怠,流民自占八万余口。又《李陵传》捕得生口,言李陵敎单于为兵,以备汉军。又姓。《唐韵》今同州有之。《正字通》明弘治中,宣府通判口禄。又古口,复姓。《正字通》汉有古口引。又壶口,山名。《书·禹贡》冀州既载壶口。又谷口,地名。《史记·范睢传》北有甘泉谷口。〈注〉九嵏山中西谓之谷口。又列口,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乐浪郡,列口县。又《史记·仓公传》切其脉时,右口气息。〈注〉右手寸口也。脉经,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,其中名曰寸口,其骨自高。又《韵补》苦动切,音孔。《释名》口,空也。空上声。又叶康杜切,音苦。《诗·小雅》好言自口,莠言自口。忧心愈愈,是以有侮。《前汉·沟洫志》且漑且粪,长我禾黍。衣食京师,亿万之口。《宋玉·风赋》侵淫谿谷,盛怒於土囊之口,缘泰山之阿,舞於松柏之下。下叶音户。◎按唐韵正,口古音苦。引朱子韩文考异云:今建州人谓口为苦,走为祖。虽出俚俗,亦由音本相近,故与古暗合也。是直以为口当读作苦,非止叶音矣。又叶恪侯切,音彄。《梁法云·三洲歌》三洲断江口,水从窈窕河傍流。
钝钝:《戌集上·金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韵会》徒困切《正韵》杜困切,□音遯。《说文》錭也。又《玉篇》顽钝也。《史记·□丞相世家》士之无耻顽钝嗜利者,亦多归汉。又《正字通》凡质鲁者曰钝。《前汉·鲍宣传》臣宣呐钝于辞。又《广韵》不利也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莫邪为钝兮。《□琳·檄吴文》兵不钝锋。又《博物志》宝刃名。钝钩,欧冶子所作。又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钝闷以终。〈注〉钝闷,无情也。又通作顿。《贾谊·治安策》芒刃不顿。《前汉·翟方进传》迟顿不及事。
腮腮:《未集下·肉字部》《字汇》俗顋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