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ián bù zhī kuì
成语注音:ㄊㄧㄢˊ ㄅㄨˋ ㄓㄧ ㄎㄨㄟˋ
成语简拼:TBZK
感情色彩:贬义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近代成语
成语繁体:恬不知愧
成语解释
安然处之,不以为耻。同『恬不知耻』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不要脸
近义词
[同]恬不知耻、恬不知羞
成语接龙
恬不知愧→愧不敢当→当仁不让→让逸竞劳→劳思逸淫→淫词艳曲→曲尽奇妙→妙手丹青→青红皁白→白黑分明→明目达聪→聪明才智→智勇双全→全始全终→终始若一→一笔勾消→消息盈虚→虚骄恃气→气味相投→投机倒把→把臂入林→林下风气→气象万千→千兵万马→马仰人翻→翻然改进→进禄加官→官法如炉→炉火纯青→青红皂白→白虹贯日→日久岁长→长夜漫漫→漫不经心→心旷神怡→怡然自得→得其三昧→昧地谩天→天命有归→归之若水→水来土掩→掩鼻偷香→香消玉碎→碎心裂胆→胆破心寒→寒心消志→志士仁人→人微权轻→轻薄无知→知难而进→进善惩恶→恶语伤人→人微望轻→轻才好施→施号发令→令人起敬→敬老慈幼→幼学壮行→行浊言清→清廉正直
成语示例
(1)清·阎尔梅〈房琯论〉:『军法:「大将失律者斩。」琯失律,宜斩;不斩而罢,已属非法,尚恬不知愧,宾客盈门。』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恬不知愧”几个大字。
(2)诚诚不会写成语“恬不知愧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第一二四中学校的靖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恬不知愧”。
(4)奎奎写不出成语“恬不知愧”,导致语文测试才97分。
(5)茹叔叔给妙妙和他的同学讲述了“恬不知愧”的历史典故
成语出处
清·阎尔梅《房琯论》:『军法,大将失律者,斩。琯失律,宜斩;不斩而罢,已属非法,尚恬不知愧,宾客盈门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恬恬:tián 1、<形>安静;心神安适。李白《下途归石门旧居》:『恬然但觉心绪闲。』2、<动>满不在乎;坦然。《荀子·富国》:『轻非誉而恬失民。』成语有『恬不知耻』。
不不:bú 1、<副>不,表一般否定。2、<副>没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荐》:『今日出而从,日中不决,何也?』3、<副>不是,表否定判断。《卖柑者言》:『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。』fǒu通『否』。 1、<助>在句末表询问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』2、<副>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鸿门宴》:『不者,若属皆为所虏。』《师说》:『或师焉,或不焉。』[不齿] 齿,并列,并排。不与并列,不与同列。表示极度鄙视。[不佞] 1.无口才;不会巧言善说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『雍也仁而不。』2.无才,自谦之词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『寡人不,不足以称宗庙。』
知知:zhī 1、<动>知道;了解。《察今》:『故察己则可以知人。』2、<动>认识;识别。《马说》:『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。』3、<名>知觉;感觉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官知止而神欲行。』4、<动>感到;觉得。《惠崇<春江晚景>》:『春江水暖鸭先知。』5、<动>交好;相亲。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『公孙明知叔孙于齐。』6、<名>交情。《报任安书》:『绝宾客之知。』7、<名>朋友。鲍照《鲍参军集·咏双燕》:『悲歌辞旧爱,衔泪觅新知。』8、<动>主持。《国语·赵语》:『吾与之共知赵国之政。』zhì通『智』。智慧;聪明。《劝学》:『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』[知遇] 得到赏识和重用。
愧愧:kuì 1、<动>羞愧;感到惭愧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本自无教训,兼愧贵家子。』2、<动>愧对;对不起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吾上恐负朝廷,下恐愧吾师也。』[愧惕] 因有愧而提心吊胆。
恬恬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徒兼切,音甜。《说文》安也。从心,甜省声。《书·梓材》引养引恬。又静也。《庄子·缮性篇》以恬养志。
不不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逋没切,补入声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则有变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礼·夏官》服不氏,掌养猛兽而敎扰之。〈注〉服不服之兽者。又《广韵》《韵会》□分物切。与弗同。今吴音皆然。又《韵会》俯九切,音缶。与可否之否通。《说文》鸟飞上翔,不下来也。从一,一犹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负切《广韵》甫救切,□缶去声。义同。又《广韵》甫鸠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方鸠切,□音浮。夫不,□也。亦作鳺鴀。《尔雅·释鸟》□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陆玑云:今小鸠也。一名□鸠,幽州人或谓鷱鴡,梁宋间谓之隹,扬州人亦然。又未定之辞也。《陶潜诗》未知从今去,当复如此不。又姓。《晋书》汲郡人不准。◎按《正字通》云:不姓之不,转注古音,音彪。又《正韵》芳无切。与柎通。花萼跗也。《诗·小雅》鄂不韡韡。《郑笺》承华者,鄂也。不当作柎。郑樵曰:不象萼蔕形。与旉通。《陆玑诗疏》柎作跗。《束皙·补亡诗》白华绦趺。《唐诗》红萼青趺皆因之。又华不注,山名,在济南城东北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晋却克战于鞌,齐师败绩。逐之,三周华不注。《伏琛齐记》引挚虞畿服经,不,与诗鄂不之不同。李白诗:兹山何峻秀,彩翠如芙蓉。盖因华跗而比拟之。胡传读不如卜,非。又《古诗·日出东南隅行》使君谢罗敷,还可共载不。罗敷前致辞,使君亦何愚。使君自有妇,罗敷自有夫。〇按愚当读若吾,疑模切,与敷不夫叶。敷不夫本同模韵,《正字通》不改音符,叶夫愚,非是。又与丕同。《书·大诰》尔丕克远省。马融作不。《秦·诅楚文》不显大神巫咸。《秦·和钟铭》不显皇祖。□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。不显不承,犹书云丕显丕承也。又《韵补》叶补美切,音彼。《荀子·赋篇》□然易知,而致有理者与。君子所敬,而小人所不者与。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《正字通》不字在入声者,方音各殊,或读逋入声,或读杯入声。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,今北方读如帮铺切,虽入声转平,其义则一也。考证:(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日有食之,)谨照原文省下日字。(《荀子·赋论篇》)谨照原书省论字。(〈注〉谓小人所鄙也。)谨按原文无此注,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
知知:《午集中·矢字部》《唐韵》陟离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珍离切《正韵》珍而切,□智平声。《说文》词也。从口从矢。《徐曰》知理之速,如矢之疾也。又《玉篇》识也,觉也。《增韵》喻也。《易·系辞》百姓日用而不知。《书·臯陶谟》知人则哲,能官人。又汉有见知法。《史记·酷吏传》赵禹与张汤论定诸律令,作见知法。〈注〉吏见知不举劾为故纵。又相交曰知。《左传·昭四年》公孙明知叔孙于齐。〈注〉相亲知也。又《昭二十八年》魏子曰:昔叔向适郑,鬷蔑一言而善,执手遂如故知。《楚辞·九歌》乐莫乐兮新相知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匹也。《诗·桧风》乐子之无知。〈注〉匹也。又《广韵》欲也。《礼·乐记》好恶无节於内,知诱於外。又犹记忆也。《论语》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又犹主也。《易·系辞》乾知大始。《左传·襄二十六年》公孙挥曰:子产其将知政矣。《魏了翁·读书亲抄》后世官制上知字始此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愈也。南楚病愈者,或谓之知。《黄帝素问》二刺则知。〈注〉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。又药名。《日华志》预知子,取缀衣领上,遇有蛊毒,则闻其有声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昭二十七年》公徒败于且知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知义切。《正韵》知意切。□与智同。《易·临卦》知临大君之宜。《荀子·修身篇》是是非非谓之知。又姓。《左传》晋有知季,即荀首也。别食知邑,又为知氏。又《諡法》官人应实曰知。
愧愧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广韵》俱位切《集韵》基位切,□音騩。《尔雅·释言》慙也。《诗·大雅》尚不愧于屋漏。《皇极经世》无愧於口,不若无愧於身。无愧於身,不若无愧於心。本作媿,从女。或从耻省作聭。亦作謉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