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ián fù zhī huò
成语简拼:TFZH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田父之獲
成语解释
比喻两者相争,第三者得利。同『田父之功』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渔翁之利、田父之功
成语接龙
1、田父之获→获隽公车→车轨共文→文人相轻→轻财好士→士死知己→己溺己饥→饥飡渴饮→饮泉清节→节上生枝→枝附叶著→著书立说→说是谈非→非分之想→想方设法→法无二门→门可张罗→罗敷有夫→夫荣妻显→显祖扬名→名震一时→时殊风异→异木奇花→花辰月夕→夕寐宵兴
2、田父之获→获隽公车→车击舟连→连类比事→事无巨细→细不容发→发短心长→长往远引→引足救经→经纬天下→下塞上聋→聋者之歌→歌功颂德→德容言功→功高望重→重整旗鼓→鼓腹含和→和衷共济→济寒赈贫→贫病交攻→攻城野战→战战惶惶→惶恐不安→安身之地→地平天成
3、田父之获→获隽公车→车击舟连→连枝共冢→冢木已拱→拱揖指挥→挥金如土→土崩鱼烂→烂若舒锦→锦绣山河→河清云庆→庆吊不行→行不胜衣→衣不曳地→地平天成→成双作对→对薄公堂→堂而皇之→之死靡二→二话不说→说长话短→短刀直入→入火赴汤→汤池铁城→城北徐公
4、田父之获→获隽公车→车笠之盟→盟山誓海→海水群飞→飞鸟依人→人仰马翻→翻然改进→进善黜恶→恶声恶气→气壮理直→直认不讳→讳树数马→马水车龙→龙跳虎伏→伏而咶天→天理不容→容膝之地→地动山摧→摧锋陷坚→坚如盘石→石火风灯→灯红酒绿→绿鬓朱颜→颜精柳骨
5、田父之获→获隽公车→车马盈门→门单户薄→薄唇轻言→言行一致→致之度外→外感内伤→伤天害理→理所当然→然荻读书→书不尽意→意气自若→若隐若现→现身说法→法外施仁→仁义之师→师道尊严→严家饿隶→隶首之学→学富才高→高才远识→识微见几→几不欲生→生生死死
成语示例
(1)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3回:『若迷而不返,则是韩卢、东郭自困于前,而遗田父之获也。』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田父之获”几个大字。
(2)虫虫写不出成语“田父之获”的拼音。
(3)皇仁旧生会中学的尉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田父之获”。
(4)小关不会写成语“田父之获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欣岚大哥哥给林玉和莜璇讲了“田父之获”的典故。
(6)若迷而不返,则是韩卢、东郭自困于前,而遗田父之获也。
(7)在去往襄阳区东津镇中心学校的路上,键平叔叔给治宵和溪妍讲解了『田父之获』的历史故事。
成语出处
《三国志·魏志·袁绍传》『太祖乃还救谭』裴松之注引晋·孙盛《魏氏春秋》:『此韩庐、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父之获者也。』
成语故事
传说古代天下跑得最快的狗是韩子卢,而跑得最快而且狡猾的兔子是东郭逡。一天一只韩子卢追逐东郭逡,围绕三座山跑了五圈,韩子卢还是没有追上东郭逡,结果两者都累死了。一个农夫刚好路过,轻易地捉住韩子卢和东郭逡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田父田父:老农夫。《尹文子·大道上》:『魏田父有耕于野者,得宝玉径尺,弗知其玉也。』
田田:tián 1、<动>通『畋』,打猎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『何以能田猎也?』2、<动>耕种。后来写作『佃』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『故秦苑囿园池,令民得田之。』3、<名>田地;农田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』[辨] 田,畋,佃。在打猎和耕种的意思上三字通用。但『田』有『田地』的意思,『佃』、『畋』没有。『佃』后来指租种官府或地主的土地,或指租种别人土地的农民,读diàn,『田』、『畋』都没有这个意义和读音。[田父] 老农夫。[田田] (1)很大的声音。(2)莲叶茂密的样子,也代指莲叶。(3)新鲜碧绿的样子。(4)浓郁。
父父:fù 1、<名>父亲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『父子妻子不相见。』2、<名>对男性长辈的通称。《鸿门宴》:『楚左尹项伯者,项羽季父也。』《项脊轩志》:『迨诸父异爨,内外多置小门。』fǔ 1、<名>从事某种职业或劳动的男子。多指老年的。《楚辞·渔父》:『渔父见而问之。』2、<名>古代对男子的美称。王粲《登楼赋》:『昔尼父之在陈兮,有「归与」之叹音。』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长乐王回深父,余弟安国平、安上纯父。』
之之:zhī 1、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。』2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这个』、『这』、『这种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』3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』、『它』、『它们』、『他们』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。』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』4、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君将哀而生之乎?』5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你』、『您』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『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之。』6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『的』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』7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』8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9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『得』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』10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。』11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顷之,烟炎张天。』12、<助>用在『前』、『后』、『内』、『外』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』
获获:huò 1、<动>猎得禽兽。《孟子·滕文公》:『终日而不获一禽。』2、<动>俘获。《殽之战》:『获百里孟明视、西乞术、白乙丙以归。』3、<动>得到;收获。《六国论》:『秦以攻取之外,小则获邑。』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卒获有所闻。』4、<动>收割庄稼。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『春耕夏耘,秋获冬藏。』[辨] 獲,穫。捕获人或鸟兽写作前者,获得农产品写作后者,有时候,农业收成也写作前者,但捕获不写成后者。现在,两字都简化『获』。
父父:《巳集中·父字部》《唐韵》扶雨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奉甫切,□音辅。《说文》矩也。家长率敎者。从又,举杖。《释名》父,甫也。始生已者。《书·泰誓》惟天地万物父母。《尔雅·释亲》父为考。父之考为王父。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。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。父之世父。叔父为从祖祖父父。之晜弟先生为世父。后生为叔父。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。父之从晜弟为族父。又《诗·小雅》以速诸父。〈传〉天子谓同姓诸侯,诸侯谓同姓大夫,皆曰诸父。又老叟之称。《史记·冯唐传》文帝辇过问唐曰:父老何自为郞。又《广韵》方矩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匪父切,□音府。《集韵》同甫。《广韵》男子之美称。《诗·大雅》维师尚父。〈笺〉尚父,吕望也。尊称焉。◎按管仲称仲父。孔子称尼父。范增称亚父。皆仿此。又野老通称。《战国策》田父见之。又《诗·小雅》祈父。〈传〉司马也。又《春秋·桓十三年》盟于武父。〈注〉武父,郑地。《释文》音甫,有父字者,皆同甫音。又《广韵》汉复姓。三氏孔子弟子宰父黑,汉主父偃,左传宋之公族皇父充石。汉初皇父鸾,改父为甫。又《正韵》防父切,音附。父母。〇按父字古无去声。正韵始收入五暮。俗音从之。防父切,父字误。又叶扶缶切《苏辙·酿酒诗》谁来共佳节,但约乡人父,生理正艰难,一醉陶衰朽。考证:(《广韵》汉复姓。三氏孔子弟子宰父黑,汉主父偃,左传,宋之公族皇父充石,汉初,王父鸾,改父为甫。)谨照广韵原文王父改皇父。
之之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止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真而切,□音枝。《说文》出也,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适也,往也。《礼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□气,则无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礼·大学》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〈注〉之,适也。《朱传》犹於也。又语助辞。《书·金縢》礼亦宜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语尾,或层出。如毛诗我之怀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,六句九之字,常华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〈注〉之子,是子也。又变也。《易传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孙奕示儿编》之字训变,左传,遇观之否。言观变为否也。又至也。《诗·鄘风》之死矢靡他。又遗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问孔子,知其道之不用也。则载而恶乎之。曰:之后世君子。〈注〉言行道者贵乎及身,乃载以遗后世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《郝敬读书通》凡言之者,物有所指,事有所属,地有所往,连属之辞也。通作旃。《诗·唐风》舍旃舍旃。又《魏风》上慎旃哉。□与之同。通作至。往彼曰之,到此曰至,音义互通。又《韵补》叶职流切,音周。《楚辞·九章》吕望屠於朝歌兮,甯戚歌而饭牛。不逢尧舜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。叶上牛下求。《周伯琦曰》古人因物制字。如之本芝草,乎本吁气,焉本鸢,后人借为助语,助语之用既多,反为所夺,又制字以别之,乃有芝字吁字鸢字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冬亦如之。)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。
获获:《巳集下·犬字部》《唐韵》胡伯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胡陌切,□音韄。《说文》猎所获也。《周礼·夏官·射人》三获。《释文》刘音胡伯反。又《集韵》兽名。又《集韵》亦姓。又《广韵》胡麦切,音画。得也。《书·太甲》弗虑胡获。《诗·小雅》笑语卒获。〈传〉获,得时也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馘,穧,获也。〈注〉获贼耳为馘,获禾为穧。《诗·秦风》舍拔则获。又《小雅》执讯获丑。又《广韵》臧获。《方言》云:荆淮海岱亲齐之间,马奴曰臧,马婢曰获。又门名。《左传·昭二十年》公孟有事于盖获之门外。〈注〉盖获,卫郭门。又回获,县名。属北地郡。见《前汉·地理志》。又《广韵》亦姓。宋大夫尹获之后。又《集韵》黄郭切,音镬。陨获,困迫失志貌。《礼·儒行》不陨获于贫贱,通作获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□忽郭切,音霍。恢廓貌。又《集韵》胡故切,音护。《礼·曲礼》毋固获。又《集韵》胡化切,音话。争取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司常》凡射,共其获旌。〈注〉获旌,获者所持旌。《释文》李音胡霸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