忝列衣冠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iǎn liè yī guān成语简拼:TLYG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忝列衣冠
成语解释
忝:有愧于,常用作廉词;衣冠:指士以上的服饰,引申为士绅。勉强名列士绅的行列之中而感到惭愧。
成语示例
(1)…省城去了。——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
成语造句
(1)打开练习本,第二页赫然是“忝列衣冠”几个大字。
(2)飞飞写不出成语“忝列衣冠”的拼音。
(3)术贵大哥哥给埠崭和燕春讲述了“忝列衣冠”的历史典故
(4)小蛋不会写成语“忝列衣冠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榆社县第三中学的同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忝列衣冠”。
成语出处
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五回:『一个做贡生的人,忝列衣冠;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,只管如此骗人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衣冠衣冠:1、衣帽,即穿衣、戴帽。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。《管子·形势》:『言辞信,动作庄,衣冠正,则臣下肃。』2、指官绅、士大夫。《汉书·杜钦传》:『茂陵杜邺与钦同姓字,俱以材能称京师,故衣冠谓钦为「盲杜子夏」以相别。』3、文明礼仪。《宋史·胡铨传》:『秦桧,大国之相也,反驱衣冠之俗,而为左衽之乡。』
忝忝:tiǎn <动>辱。《汉书·叙传下》:『陵不引决,忝世灭姓。』《训俭示康》:『二十忝列科名。』成语有『忝列门墙』。
列列:liè 1、<动>通『裂』。分割;分裂。《荀子·大略》:『古者列地建国。』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『列缺霹雳,丘峦崩摧。』2、<名>行列;位次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上官大夫与之同列。』3、<动>排列;陈列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『仙之人兮列如麻。』4、<动>开列;列出。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:『乃伪为屋券,列贾五百金。』5、<形>众,各。《货殖列传序》:『富于列国之君。』6、<形>一般的;普通的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大王见臣列观。』7、<动>通『烈』,焚烧。韩愈《祭鳄鱼文》:『昔先王既有天下,列山泽,罔绳擉刀,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。』8、<形>通『烈』。显赫;光明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『贪夫殉财兮,列士殉名。』[列列] (1)形容高高耸立的样子。(2)形容行列分明的样子。(3)形容风吹动。[列眉] 像眉毛一样暴露无遗。表示显而易见,无可怀疑。[列缺] (1)高空。(2)闪电。[列士] (1)指有名望的人。(2)同『烈士』。
衣衣:yī 1、<名>上衣。古代上衣称衣,下衣称裳。《孙雀东南飞》:『何不作衣裳,莫令事不举。』2、<名>衣服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。』[又] <名为动>为(给)…穿上。《资治通鉴·周纪四》:『有老人涉淄而寒,出水不能行。田单解其裘而衣之。』3、<动>穿(衣)。《<论语>十则》:『愿车马,衣轻裘,与朋友共,敝之而无憾。』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乃使其从者衣褐,怀其璧,从径道亡。』[衣冠] (1)衣帽,即穿衣、戴帽。(2)指官绅、士大夫。(3)文明礼仪。
冠冠:guān 1、<名>帽子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新沐者必弹冠。』2、<名>鸟类头顶上突出的肉或翎毛。《促织》:『旋见鸡伸颈摆扑,临视,则虫集冠上,力叮不释。』[辨] 冠,冕,巾,弁,帽。『冠』是帽子总称。『冕』是帝王、诸侯、卿、大夫所戴的礼帽。『巾』是扎在头上的织物。『弁』是用皮革做成的帽子。『帽』是后起字。guàn 1、<动>戴帽子。《涉江》:『带长铗之陆离兮,冠切云之崔嵬。』2、<名>古代的一种礼仪,男子二十岁束发加冠,表示已成人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冠者五六人。』3、<动>位居第一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。』[冠盖] 官吏的衣着和车乘。引申指官吏。
忝忝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他点切,音餂。《说文》辱也。《书·尧典》否德忝帝位。《诗·小雅》无忝尔所生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他念切,音舚。义同。
列列:《子集下·刀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良薛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力櫱切,□音裂。《说文》分解也。《广韵》行次也,位序也。《前汉·韦玄成传》恤我九列。〈注〉九卿之位。《颜延之·曲水诗序》婆娑于九列。又军伍。《左传·僖二十二年》不鼓不成列。又布也,□也。《班固·西都赋》陛戟百重,周庐千列。又《周礼·地官·稻人》以列舍水。〈注〉列者,□其町畦,必使平垣,则水可止舍也。又姓。《广韵》郑有列御□。又《集韵》力制切,音例。比也。
衣衣:《申集下·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於希切,音依。《说文》上曰衣,下曰裳。《世本》胡曹作衣。黄帝时人。《白虎通》衣者,隐也。《释名》衣,依也。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。《玉篇》所以形躯依也。《类篇》象覆二人之形。《易·系辞》黄帝、尧、舜垂衣裳,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坤。《礼·玉藻》衣,正色。裳,间色。《傅□·衣铭》衣服从其仪,君子德也。衣以饰外,德以饰内。又丝衣,祭服也。《诗·周额》丝衣其紑。又《博雅》寝衣,衾,□服也。又《释名》中衣,言在外小衣之外,大衣之中也。又心衣,抱腹而施钩肩,钩肩之间施一裆,以养心也。又面衣。《晋书·惠帝纪》尚书高光进面衣。又耳衣。《唐·边塞曲》金缝耳衣寒。又缀衣,掌衣服官名。《书·立政》王左右常伯、常任、准人、缀衣、虎贲。又白衣,未仕之称。《后汉·崔駰传》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。又牛衣,编乱麻为之。即今俗呼为龙具者。《前汉·王章传》章疾病,无被,卧牛衣中。又垣衣,苔也。《王融诗》垣衣不可裳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见《姓苑》。《正字通》明有衣勉仁、衣佑。又人名。《高士传》被衣,尧时人。蒲衣,舜时人。又青衣,地名。《史记·彭越传》处蜀青衣。〈注〉今为临卭。又借服膺意。《书·康诰》绍闻衣德言。又《唐韵》於既切,读去声。服之也。《玉篇》以衣被人也。《增韵》着衣也。《晏子·亲下篇》衣十升之布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身衣弋绨。又《韵补》於斤切。齐人言衣声如殷,今姓有衣者,殷之谓欤。一作□。《通志·六书略》即衣字,从向、身。考证:(《正字通》明有衣勉仁,衣□。)谨照原文□改佑。
冠冠:《子集下·冖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古丸切《正韵》沽欢切,□音官。《说文》絭也,所以絭发。从冖,元。冠有法制,故从寸。《徐曰》取其在首,故从元。古亦谓冠为元服。《白虎通》冠者,卷也。卷持其发也。《释名》冠,贯也,所以贯韬发也。《后汉·舆服志》上古穴居野处,衣毛冒皮。后世圣人见鸟兽有冠角□胡,遂制冠冕缨緌。又姓。《风俗通》古者鶡冠子之后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古玩切,官去声。《礼·曲礼》二十曰弱冠。《冠仪》冠者,礼之始也。故圣王重冠。《白虎通》男子幼,娶必冠。《韵会》男子二十加冠曰冠。又为衆[音zhòng]之首曰冠。《前汉·魏相丙吉传赞》高祖开基,萧曹为冠。《史记·灌夫传》夫名冠三军。又姓。《韵会》列仙传有仙人冠先。又叶俱伦切,音麇。《张紘枕箴》瓌材允丽,惟淑惟珍。安安文枕,式彼弁冠。又《韵补》叶居员切,眷平声。《刘歆·孟母赞》子学不进,断机示焉。子遂成德,为当世冠。又叶扃县切,音睊。《苏辙·燕山诗》丹子号无策,亦数游侠冠。玉帛非足云:女子罹蹈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