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ān yù wú yàn
成语注音:ㄊㄢ ㄧㄩˋ ㄨˊ ㄧㄢˋ
成语简拼:TYWY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主谓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貪慾無厭
成语解释
犹言贪得无厌。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贪欲无艺
成语示例
(1)蒲韧《二千年间》:『他们又终于成为从内部来腐蚀整个统治集团的贪欲无厌的蛀虫。』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“贪欲无厌”几个大字。
(2)大河中学的终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贪欲无厌”。
(3)丽丽写不出成语“贪欲无厌”的拼音。
(4)小放不会写成语“贪欲无厌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亦圆叔叔给崔洵和靓涵讲述了“贪欲无厌”的成语故事。
(6)蒲韧《二千年间》:『他们又终于成为从内部来腐蚀整个统治集团的贪欲无厌的蛀虫。』。
(7)在前往钱君陶艺术院的路上,陶老师给尔曹昔为相国,位极人臣,贪欲无厌,求利不止,偷合苟容。见明·赵弼《丹景报应录》。
成语出处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『夫高,故贱人也,无识于理,贪欲无厌,求利不止,列势次主,求欲无穷,臣故曰殆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贪欲贪欲:[tānyù] 无休止地求取。
贪贪:tān 1、<动>贪财。《鸿门宴》:『沛公居山东时,贪于财货,好美姬。』2、<动>贪求;贪图;不知满足地追求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违蹇叔,而以贪勤民。』3、<动>贪恋;舍不得。《西游记》:『老孙一向秉教沙门,更无一毫嫉妒之意,贪恋之心,怎么要分什么行李?』[贪叨] 贪得无厌。[贪墨] 贪污。指贪官污吏。
欲欲:yù 1、<动>想要得到;需要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『鱼,我所欲也,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』2、<动>希望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,何如?』3、<副>将要;将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森然欲搏人。』4、<名>愿望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乃诈称公子扶苏、项燕,从民之欲也。』5、<名>贪欲。《六国论》:『暴秦之欲无厌。』
无无:wú 1、<动>没有。《黔之驴》:『黔无驴,有好事者船载以入。』2、<副>不;别。《硕鼠》:『硕鼠硕鼠,无食我麦。』3、<连>不论;无论。《师说》:『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。』4、<形>贫穷;无资财。《货殖列传》:『礼生于有而废于无。』[无道] 行为暴虐,不施仁政。[无非] 无一不是;全部都是。[无几] (1)不多;很少。(2)没有希望。(3)不久。[无乃] 莫非;恐怕;岂不是。常与『乎』、『欤』等语气词配合使用,表示委婉的语气。
厌厌:yàn 1、<形>通『餍』。满足。《烛之武退秦师》:『夫晋,何厌之有?』《六国论》:『然则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无厌。』2、<动>讨厌;厌恶。《少年中国说》:『老年人常厌事,少年人常喜事。』3、<形>通『餍』。饱。《老子·五十三章》:『厌饮食,财货有馀,是谓盗夸。』[厌代] 皇帝死亡。
贪贪:《酉集中·贝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他含切,音□。《说文》欲物也。《释名》贪,探也。探入他分也。《诗·大雅》贪人败类。《礼·礼运》用人之仁,去其贪。《屈原·离骚》衆[音zhòng]皆竞进以贪婪兮。《王逸注》爱财曰贪,爱食曰婪。又《集韵》他绀切,音探。义同。
欲欲:《辰集下·欠字部》《唐韵》余蜀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兪玉切《正韵》余玉切,□音浴。《说文》贪欲也。从欠谷声。《徐曰》欲者,贪欲。欲之言续也。贪而不已,於文欠谷为欲。欠者开口也。谷,欲声。《礼·曲礼》欲不可从。〈疏〉心所贪爱为欲。又《礼运》何谓人情。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,弗学而能。又物欲。《礼·乐记》人生而静,天之性也。感于物而动,性之欲也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不见可欲,使心不乱。又《增韵》爱也。《孟子》可欲之为善。《礼·曲礼》问疾不能遗,不问其所欲。又期愿之辞。《论语》我欲仁。《大学》欲明明德於天下。《文子·微明篇》心欲小,志欲大。又婉顺貌。《礼·祭义》其荐之也,敬以欲。又将然也。《古铭》欲堕不堕,逢王颗。《杜甫诗》浑欲不胜簪。又与慾通。《诗·大雅》匪棘其欲。〈注〉与慾同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兪戍切,音裕。义同。《扬雄·羽猎赋》壮士忼慨,殊乡别趣。东西南北,骋嗜奔欲。《潘岳·西征赋》既餐服以属厌,泊恬静以无欲。俱读裕。又叶余律切,音聿。《易林》鼎足承德,?a href='http://www.baiven.com/baike/224/296627.html' target='_blank' style='color:#136ec2'>文笔强恕N蹩ィ眯乃?贾ぃ海ā独献印さ赖戮凡患捎行牟宦摇#┙髡蘸由瞎?a href='http://www.baiven.com/baike/224/265346.html' target='_blank' style='color:#136ec2'>王弼注原文,中改使。(《诗·大雅》非棘其欲。)谨照原文非改匪。(《扬雄·羽猎赋》壮士忼慨,殊乡别趣。)谨照原文□改趣。
无无:《卯集下·无字部》《唐韵》武夫切,音巫。《说文》□,亡也。奇字,无通□。王育说,天屈西北为无。《易·乾卦》无咎。《释文》无音无。易内皆作此字。《艺苑雄黄》无亦作亡。古皆用亡无,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。诗、书、春秋、礼记、论语本用无字,变篆者变为无,惟易、周礼尽用无。然论语亡而为有,我独亡,诸无字,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,故不改也。又《广韵》莫胡切,音模。南无,出《释典》。(无)(古文)《唐韵》武扶切《广韵》武夫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微夫切,□音巫。《说文》亡也。《玉篇》不有也。《书·舜典》刚而无虐,□而无傲。又《益稷》懋迁有无化居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虚无之间也。〈注〉虚无皆有间隙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《周子·太极图说》无极而太极。又《礼·三年问》无易之道也。〈注〉无,犹不也。又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越巂郡会无县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汉无且明,无能。又《广韵》汉复姓无庸无钩,俱出自楚。又文无,药名。《古今注》相别赠之以文无。文无,一名当归。又《说文奇字》作无。《玉篇》虚无也。周易无字俱作无。又《集韵》或作亡。《诗·卫风》何有何亡。又通作毋。书,无逸。《史记·鲁世家》作毋逸。又通作毛。《后汉·冯衍传》饥者毛食。〈注〉衍集:毛作无。今俗语犹然。或古亦通乎。《佩觿集》河朔谓无曰毛。《通雅》江楚广东呼无曰毛。又《集韵》或作武。◎按礼器:诏侑武方。注:武当为无,声之误也。郑注:明言其误。集韵合无,武为一。非。《集韵》无或作橆。韵会,□本古文蕃□字。篆借为有无字。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。〇按说文□,从亡无声,在亡部。至蕃橆之橆,在林部。音义各别,不云相通。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,不应借用。玉篇集韵韵会俱非。韵会蕃橆作蕃□,尤非。又按读书通云: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,或止义通,或止音近,实非一字也。读书通误。又梵言,南无呼那谟。那如拏之上声,谟音如摩,犹云归依也。
厌厌:《子集下·厂字部》《唐韵》於叶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益涉切,□餍入声。《说文》笮也。从厂,□声。《徐曰》笮,镇也。压也。一曰伏也。《左传·昭二十六年》将以厌衆[音zhòng]。《前汉·杜邺传》折冲厌难。〈注〉厌者,压也。镇压□难,使之销靡也。又《正韵》顺从貌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天下厌然犹一也。又《增韵》禳也,当也。《史记·高祖纪》於是因东游以厌之。又合也。《周礼·春官巾车》王后厌翟。〈注〉次其羽,使相迫也。又损也。《左传·文二年》及晋处父盟以厌之。〈注〉厌犹损也。又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賔厌介入门左。〈注〉推手曰揖,引手曰厌。〈疏〉引手曰厌者,以手向身引之。又《广韵》恶梦也。又《集韵》厌次,地名。又《集韵》或作压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於艳切,餍去声。《集韵》足也。《诗·周颂》有厌其杰。〈注〉厌,受气足也。《前汉·王莽传》克厌上帝之心。〈注〉厌,满也。又《韵会》厌,斁也。《诗·葛覃》服之无斁。注:厌也。又通作餍。《礼·曾子问》孔子曰:有阴厌,有阳厌。〈注〉厌是餍饫之义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於琰切。《正韵》於检切,□音掩。《荀子·解蔽篇》厌目而视者,视一以为两。又《正韵》恶也。《论语》天厌之。又《广韵》厌,魅也。别作魇。《韩愈·游湘西寺诗》怵惕梦成魇。又《正韵》与黶同。与掩藏之掩同音。《礼·大学》见君子而后厌然。〈注〉厌读为黶。厌,闭藏貌。又《集韵》於盐切,音□。同懕。《说文》安也。《诗·小雅》厌厌夜饮。《秦风》厌厌良人。〈注〉安静也。又《正韵》同□。《左传·昭二十八年》属厌而已。《杜预注》言小人之腹饱,犹知厌足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乙甲切,音押。《前汉·刘向传》抑厌遂退。〈注〉师古曰:厌,音乙甲反,谓不伸也。又《荀子·儒效篇》厌旦於牧之野。〈注〉厌,犹临也。谓□於将旦之先也。又《正韵》通作压。又《集韵》乙及切,音邑。厌邑,湿意。又《集韵》邬感切,音暗。沈溺意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其厌也如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