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ān xīn wú yàn
成语简拼:TXWY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貪心無厭
成语解释
厌:满足。贪心没有满足的时候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的需求
近义词
贪心不足、贪得无厌
成语示例
(1)那知霍氏果然觖望,虽得一门三侯,意中尚嫌未足,第一个贪心无厌的人物,就是光妻霍显。▲蔡东藩《前汉演义》第八十二回
(2)…无害于人,偶尔吃些,亦属无碍。无如人性狡猾,贪心无厌,近来吴门有数百家以泡过茶叶晒干,妄加药料,诸般…——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“贪心无厌”几个大字。
(2)策策不会写成语“贪心无厌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琅琅写不出成语“贪心无厌”的拼音。
(4)辛桥中学的茅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贪心无厌”。
(5)益熠大哥哥给茹襄和窈苻讲述了“贪心无厌”的历史典故
(6)无如人性狡猾,贪心无厌,近来吴门有数百家以泡过茶叶晒干,妄加药料,诸般制造,竟与新茶无二。
(7)那知霍氏果然觖望,虽得一门三侯,意中尚嫌未足,第一个贪心无厌的人物,就是光妻霍显。见蔡东藩《前汉演义》第八十二回。
成语出处
清·程允升《幼学琼林·人事》:『同恶相帮,调之助桀为虐;贪心无厌,谓之得陇望蜀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贪心贪心:(1)贪得的欲望。(1)贪得无厌;不知足。
贪贪:tān 1、<动>贪财。《鸿门宴》:『沛公居山东时,贪于财货,好美姬。』2、<动>贪求;贪图;不知满足地追求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违蹇叔,而以贪勤民。』3、<动>贪恋;舍不得。《西游记》:『老孙一向秉教沙门,更无一毫嫉妒之意,贪恋之心,怎么要分什么行李?』[贪叨] 贪得无厌。[贪墨] 贪污。指贪官污吏。
心心:xīn 1、<名>心脏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顺我,即先刺心。』2、<名>心脏所在的胸部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。』3、<名>内心,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。《熟读精思》:『读书三到,谓心到,眼到,口到。』4、<名>想法;心意。《殽之战》:『勤而无所,必有悖心。』5、<名>中心;中央。《琵琶行》:『唯见江心秋月白。』[心志] 内心;意志。
无无:wú 1、<动>没有。《黔之驴》:『黔无驴,有好事者船载以入。』2、<副>不;别。《硕鼠》:『硕鼠硕鼠,无食我麦。』3、<连>不论;无论。《师说》:『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。』4、<形>贫穷;无资财。《货殖列传》:『礼生于有而废于无。』[无道] 行为暴虐,不施仁政。[无非] 无一不是;全部都是。[无几] (1)不多;很少。(2)没有希望。(3)不久。[无乃] 莫非;恐怕;岂不是。常与『乎』、『欤』等语气词配合使用,表示委婉的语气。
厌厌:yàn 1、<形>通『餍』。满足。《烛之武退秦师》:『夫晋,何厌之有?』《六国论》:『然则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无厌。』2、<动>讨厌;厌恶。《少年中国说》:『老年人常厌事,少年人常喜事。』3、<形>通『餍』。饱。《老子·五十三章》:『厌饮食,财货有馀,是谓盗夸。』[厌代] 皇帝死亡。
贪贪:《酉集中·贝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他含切,音□。《说文》欲物也。《释名》贪,探也。探入他分也。《诗·大雅》贪人败类。《礼·礼运》用人之仁,去其贪。《屈原·离骚》衆[音zhòng]皆竞进以贪婪兮。《王逸注》爱财曰贪,爱食曰婪。又《集韵》他绀切,音探。义同。
心心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息林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思林切。《说文》人心,土藏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博士说以为火藏。《徐曰》心为大火,然则心属火也。《玉篇》《广韵》□训火藏。又《荀子·解蔽篇》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。《礼·大学疏》总包万虑谓之心。又《释名》心,纤也。所识纤微无不贯也。又本也。《易·复卦》复其见天地之心乎。〈注〉天地以本为心者也。《正义曰》言天地寂然不动,是以本为心者也。《礼·礼器》如松柏之有心也。〈注〉得气之本也。《孔疏》得气之本,故巡四时,柯叶无凋攺也,心谓本也。又中也。心在身之中。《诗序》情动于中。《正义曰》中谓中心。凡言中央曰心。《礼·少仪》牛羊之肺,离而不提心。〈注〉不提心,谓不绝中央也。《古歌》日出当心,谓日中也。《邵雍清夜吟》月到天心处,言月当天中也。又东方五度,宿名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心为明堂。又《礼·明堂位》夏后氏祭心。〈注〉气主盛也。又《月令》季夏祭先心。〈注〉五藏之次,心次肺,至此则心为尊也。又去声。《吴棫·韵补》息吝切。《外纪》禹曰:尧舜之民,皆以尧舜之心为心。下心字去声。又叶思真切,音新。《前汉·安世房中歌》我定正数,人告其心。敕身齐戒,施敎申申。又叶先容切,音松。《诗·大雅》吉甫作颂,□如清风。仲山甫永怀,以慰其心。《前汉·礼乐志》流星陨,感惟风,籋归云,抚怀心。又叶思征切,音騂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勤于心否贞。又叶桑鸠切,音修。《荀子·解蔽篇》凤凰秋秋,其翼若干,其声若箫。有凤有凰,乐帝之心。箫叶疏鸠切。又叶思敬切,音性。《王微观海诗》善即谁为御,我来无别心。聊复寓兹兴,兹兴将何咏。《说文》长笺》借华心形,故惢字从心,就今文言也。若精蕴同文诸书,各以意阐古文,与今文稍远,槪不泛引。《类篇》偏旁作忄。亦作□。◎按《字汇》《正字通》心俱音辛,误。辛在真韵,齐齿音也。心在侵韵,闭口音也。如心字去声,音近信,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,盖信字为真韵内辛字之去声,乃齐齿音也。若侵韵内心字之去声,乃闭口音,有音而无字矣。字有不可下直音者,此类是也。盖齐齿之辛,商之商也,闭口之心,商之羽也。每一音中,具有五音,不可无别。
无无:《卯集下·无字部》《唐韵》武夫切,音巫。《说文》□,亡也。奇字,无通□。王育说,天屈西北为无。《易·乾卦》无咎。《释文》无音无。易内皆作此字。《艺苑雄黄》无亦作亡。古皆用亡无,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。诗、书、春秋、礼记、论语本用无字,变篆者变为无,惟易、周礼尽用无。然论语亡而为有,我独亡,诸无字,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,故不改也。又《广韵》莫胡切,音模。南无,出《释典》。(无)(古文)《唐韵》武扶切《广韵》武夫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微夫切,□音巫。《说文》亡也。《玉篇》不有也。《书·舜典》刚而无虐,□而无傲。又《益稷》懋迁有无化居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虚无之间也。〈注〉虚无皆有间隙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《周子·太极图说》无极而太极。又《礼·三年问》无易之道也。〈注〉无,犹不也。又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越巂郡会无县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汉无且明,无能。又《广韵》汉复姓无庸无钩,俱出自楚。又文无,药名。《古今注》相别赠之以文无。文无,一名当归。又《说文奇字》作无。《玉篇》虚无也。周易无字俱作无。又《集韵》或作亡。《诗·卫风》何有何亡。又通作毋。书,无逸。《史记·鲁世家》作毋逸。又通作毛。《后汉·冯衍传》饥者毛食。〈注〉衍集:毛作无。今俗语犹然。或古亦通乎。《佩觿集》河朔谓无曰毛。《通雅》江楚广东呼无曰毛。又《集韵》或作武。◎按礼器:诏侑武方。注:武当为无,声之误也。郑注:明言其误。集韵合无,武为一。非。《集韵》无或作橆。韵会,□本古文蕃□字。篆借为有无字。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。〇按说文□,从亡无声,在亡部。至蕃橆之橆,在林部。音义各别,不云相通。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,不应借用。玉篇集韵韵会俱非。韵会蕃橆作蕃□,尤非。又按读书通云: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,或止义通,或止音近,实非一字也。读书通误。又梵言,南无呼那谟。那如拏之上声,谟音如摩,犹云归依也。
厌厌:《子集下·厂字部》《唐韵》於叶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益涉切,□餍入声。《说文》笮也。从厂,□声。《徐曰》笮,镇也。压也。一曰伏也。《左传·昭二十六年》将以厌衆[音zhòng]。《前汉·杜邺传》折冲厌难。〈注〉厌者,压也。镇压□难,使之销靡也。又《正韵》顺从貌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天下厌然犹一也。又《增韵》禳也,当也。《史记·高祖纪》於是因东游以厌之。又合也。《周礼·春官巾车》王后厌翟。〈注〉次其羽,使相迫也。又损也。《左传·文二年》及晋处父盟以厌之。〈注〉厌犹损也。又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賔厌介入门左。〈注〉推手曰揖,引手曰厌。〈疏〉引手曰厌者,以手向身引之。又《广韵》恶梦也。又《集韵》厌次,地名。又《集韵》或作压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於艳切,餍去声。《集韵》足也。《诗·周颂》有厌其杰。〈注〉厌,受气足也。《前汉·王莽传》克厌上帝之心。〈注〉厌,满也。又《韵会》厌,斁也。《诗·葛覃》服之无斁。注:厌也。又通作餍。《礼·曾子问》孔子曰:有阴厌,有阳厌。〈注〉厌是餍饫之义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於琰切。《正韵》於检切,□音掩。《荀子·解蔽篇》厌目而视者,视一以为两。又《正韵》恶也。《论语》天厌之。又《广韵》厌,魅也。别作魇。《韩愈·游湘西寺诗》怵惕梦成魇。又《正韵》与黶同。与掩藏之掩同音。《礼·大学》见君子而后厌然。〈注〉厌读为黶。厌,闭藏貌。又《集韵》於盐切,音□。同懕。《说文》安也。《诗·小雅》厌厌夜饮。《秦风》厌厌良人。〈注〉安静也。又《正韵》同□。《左传·昭二十八年》属厌而已。《杜预注》言小人之腹饱,犹知厌足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乙甲切,音押。《前汉·刘向传》抑厌遂退。〈注〉师古曰:厌,音乙甲反,谓不伸也。又《荀子·儒效篇》厌旦於牧之野。〈注〉厌,犹临也。谓□於将旦之先也。又《正韵》通作压。又《集韵》乙及切,音邑。厌邑,湿意。又《集韵》邬感切,音暗。沈溺意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其厌也如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