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ǒng dòng tīng wén
成语简拼:SDTW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聳動聽聞
成语解释
耸:通『悚』,惊动。夸大或捏造事实,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夸大或捏造事实
近义词
[同]耸人听闻
成语示例
(1)宋·周密《齐东野语·卷七·洪君畴》:『首疏以正心格君为说,且曰:「职臣在宪府,不惟不能奉承大臣风旨,亦不敢奉承陛下风旨。」固已耸动听闻矣。』(源)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耸动听闻」是一个动宾式成语。
(2)打开本子,上面赫然是“耸动听闻”几个大字。
(3)憨憨写不出成语“耸动听闻”,所以昨天考试才考了99分。
(4)河北赵县中学的愈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耸动听闻”。
(5)滑叔叔给聪聪和他的同学介绍了“耸动听闻”的成语典故。
(6)小丽不会写成语“耸动听闻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成语出处
宋·周密《齐东野语·洪君畴》:『「职臣在宪府,不惟不能奉承大臣风旨,亦不敢奉承陛下风旨。」固已耸动听闻矣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动听动听:[dòngtīng] 听起来使人感动或有兴趣。一个动听的、逗乐的故事。
耸动耸动:(1)(肩膀、肌肉等)向上动。(2)造成某种局面,使人震动:耸动视听。
听闻听闻:<书>指听的活动或所听到的内容:骇人听闻;以广听闻。
耸耸:sǒng 1、<形>耳聋。马融《广成颂》:『子野听耸,离朱目眩。』2、<动>高起,高耸。柳宗元《种柳戏题》:『耸干会参天。』3、<动>鼓励;劝勉。《国语·楚语》:『为之耸善而抑恶焉。』4、通『悚』。惊惧;恐惧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『吏皆耸惧。』
动动:dòng 1、<动>活动;行动;运行等。《小石潭记》:『影布石上,佁然不动。』《冯婉贞》:『寨中人蜷伏不少动。』2、<动>触动;感动;惊动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『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』《石钟山记》:『余方心动欲还。』3、<动>扰动。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评》:『然连年动众。未能成功。』4、<名>动物。陶渊明《饮酒》:『日人群动息。』《察今》:『知动植庶品,率皆递有变迁。』5、<副>动不动;常常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动以朝廷为辞。』6、<副>不知不觉。高适《别杨山人》:『不到嵩山动十年。』[动容] 脸上显露出受感动的表情。
听听:tīng 1、<动>耳听。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:『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马河入梦来。』2、<动>听从;接受。《陈情表》:『愿陛下矜悯愚诚,听臣微志。』3、<动>听信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怀王竟听郑袖,复释去张仪。』4、<动>听凭;听任。《王冕读书》:『儿痴如此,曷不听其所为。』5、<名>听力;听闻。《出师表》:『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。』6、<动>治理;处理。《论语·颜渊》:『听讼,吾犹人也,必也使无讼乎。』7、<名>通『厅』,厅堂。《世说新语·政事》:『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。』[听事] 处理政事。厅堂;官府办公的地方。[听讼] 审理诉讼;判案。[听政] 处理政务。
闻闻:wén 1、<动>听见;听到。《木兰诗》:『不闻机杼声,惟闻闻女叹息。』2、<动>听说;得知。《殽之战》:『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,敢犒从者。』3、<动>报告;上报。《童区寄传》:『愿以闻于官。』4、<名>见闻;知识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。』5、<名>名声;名誉。《论语》:『四十、五十而无闻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』6、<动>闻名;传扬。《出师表》:『不求闻达于诸侯。』
耸耸:《未集中·耳字部》《正韵》息勇切,耸本字。(耸)《广韵》息拱切《集韵》笋勇切《韵会》荀勇切《正韵》息勇切,□音竦。《扬子·方言》耸,聋也。生而聋,陈楚江淮之间谓之耸。〈注〉言无所闻,常耸耳也。又高也。《韩愈·会合联句》刃心知未死,诗思犹孤耸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耸,欲也。荆吴之间曰耸。自关而西,秦晋之间相劝曰耸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耸,悚也。〈注〉谓警耸也。《左传·成十四年》大夫闻之,无不耸惧。《楚语》昔殷武丁,能耸其德。〈注〉耸,敬也。又《集韵》双讲切,音㩳。义同。
动动:《子集下·力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徒摠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杜孔切,□同上声。《说文》作也。《增韵》动,静之对。《易·坤卦》六二之动,直以方也。《书·说命》虑善以动,动惟厥时。又《广韵》出也。《礼·月令》仲春,蛰虫咸动。又摇也。《庾信·梦入内堂诗》日光钗焰动,窗影镜花摇。又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徒弄切,同去声。《易·系辞》雷以动之,风以散之。《韵会》凡物自动,则上声。彼不动而我动之,则去声。又《集韵》覩孔切,音董。振动,拜也,以两手相击而拜。今倭人拜以两手相击,盖古之遗法。
听听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宜引切《集韵》拟引切,□音齗。《说文》笑貌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·上林赋》亾是公听然而笑。《杨慎曰》听,古哂字。又《广韵》口大貌。《集韵》大口谓之听。又《广韵》牛谨切《集韵》语近切,□音□。亦笑貌。又《集韵》口谨切,音赾。又鱼斤切,音□。又逆乙切,音聉。义□同。又鱼其切,音疑。听嗞,口开貌。又鱼衣切,音沂。与□同。□嗞,媿貌。又《正字通》俗借为听字省文。(听)(古文)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他定切,音侹。《说文》聆也。《释名》听,静也。静,然后所闻审也。《书·太甲》听德惟聪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命之曰:敬恭听,宗尔父母之言。又《广韵》待也。又受也。《左传·成十一年》郑伯如晋听成。〈注〉听,犹受也。又从也。《易·艮卦》不拯其随未退听也。〈疏〉听,从也。《左传·昭二十六年》姑慈妇听。又断也。《礼·王制》司寇正□明辟,以听狱讼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凡邦之小治,则冢宰听之。《前汉·□法志》一曰辞听,二曰色听,三曰气听,四曰耳听,五曰目听。又任也。《前汉·景帝纪》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,听之。又□也。《战国策》请为王听东方之处。〈注〉听,侦□之。又《唐韵》他丁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汤丁切《正韵》他经切,□音□。《集韵》聆也,听受也。中庭曰听事,言受事察讼於是。俗作□。毛氏曰:汉晋皆作听,六朝以来始加厂。又《韵补》叶傥阳切,音堂。《苏辙·读道藏诗》昔者惠子死,庄子笑自伤。微言不复知,言之使谁听。
闻闻:《未集中·耳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□无分切,音文。《说文》知闻也。《书·尧典》帝曰:兪,予闻如何。《礼·少仪》闻始见君子者。〈疏〉谓作记之人,不敢自专制其仪,而传闻旧说,故云。又《礼·玉藻》凡於尊者,有献而弗敢以闻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举吏民能假贷贫民者以闻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宋咸平进士闻见。明尚书闻渊。又闻人,复姓。《后汉·灵帝纪》太仆沛国闻人袭为太尉。〈注〉姓闻人,名袭,风俗通曰:少正卯,鲁之闻人,其后氏焉。又兽名。《山海经》杳山有兽焉,其状如彘,黄身白头白尾,名曰闻□,见则天下大风。又《广韵》亡运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文运切,□音问。《韵会》声所至也。《诗·小雅》声闻于天。《书·吕□》□发闻惟腥。《释文》闻,音问,又如字。又《广韵》名达。《书·微子之命》尔惟践修厥猷,旧有令闻。《诗·大雅》令闻令望。《朱注》令闻,善誉也。又通作问。《前汉·匡衡传》淑问扬乎疆外。又《韵补》叶无沿切,音近眠。《楚辞·九章》孤臣唫而擦泪兮,放子出而不还。孰能思而不隐兮,昭彭咸之所闻。还音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