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uò dà wú bǐ
成语注音:ㄕㄨㄛˋ ㄉㄚˋ ㄨˊ ㄅㄧˇ
成语简拼:SDWB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当代成语
成语繁体:碩大無比
成语解释
形容极大。同『硕大无朋』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物与物比较
近义词
硕大无朋、庞然大物
反义词
小巧玲珑
成语示例
(1)余秋雨《霜冷长河·垂钓》:『他缓缓起竿,没有鱼,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,原来只想钓大鱼。』
成语造句
(1)斌斌写不出成语“硕大无比”,因此期中考试才考了98分。
(2)淙淙不会写成语“硕大无比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胡集镇第一中学的郦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硕大无比”。
(4)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硕大无比”几个大字。
(5)宇芯叔叔给邓珺和梦佳介绍了“硕大无比”的成语故事。
(6)周一,身着传统服饰的学生们,听着这首红歌,花枝招展地在平壤劳动党硕大无比的纪念碑前载歌载舞。
(7)那位暴发户的房子和车子都硕大无比,却俗不可耐。
(8)刘思扬这时才看见桌上有一支毛笔和一个硕大无比的铜墨盒。
(9)瞬息,雨过天晴,一道彩虹下有一对硕大无比的彩蝶在山伯墓前翩翩起舞。
(10)西施又喜食鸭,其鸭必喂以香料拌米,并入脂油,养至硕大无比,吃起来才可口。
(11)夕阳蓬蓬勃勃的悬在西山顶上,既光华灿烂又硕大无比,不像是日落,倒像是日出。
(12)去往沙土镇蒋集中学的出租车上,家衍叔叔给小图和秋柠讲解了『硕大无比』的历史故事。
(13)硕大无比的自身和这腐烂而美丽的世界,两个尸首背对背栓在一起,你坠着我,我坠着你,往下沉。
(14)在遥远的太古时代,宇宙好像一颗硕大无比的鸡蛋,里面漆黑一片,没有东南西北,也没有前后左右。
(15)古剑诛仙上头的那只七彩气剑,显然是这阵法主剑,此刻已然变得硕大无比,横亘在苍穹之中,就连巨兽水麒麟看去也远不如它。
成语出处
曹禺《日出》第一幕:『下面的裤子也硕大无比,裤管总在地上磨擦着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无比无比:没有别的能够相比(多用于好的方面)。如:无比强大;英勇无比。
硕硕:shuō 1、<形>大;高大。《硕鼠》:『硕鼠硕鼠,无食我黍。』2、<形>德高望重;学识渊博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。』
大大:dà 1、<形>与『小』相对。《鸿门宴》:『大行不顾细谨。』2、<形>重要的;重大的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『故天将降大大任于斯人。』3、<形>年长的;排列第一的。《木兰诗》:『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。』4、<副>表示范围广,数量多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。』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『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』5、<副>表示程度深。《董宣执法》:『帝大怒,召宣,欲箠杀之。』tài 1、通『太』,最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『大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。』2、通『泰』,安定。《荀子·富国》:『故儒术诚行,则天下大而富。』[大方] 大道理。引申为专家、内行。《庄子·秋水》:『吾长见笑于大之家。』[大成] 1.太平,和平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『归之而质其大子,必得大。』2.大有成就。《老子·四十五章》:『大若缺,其用不敝。』3.比喻学术上形成完整体系。《孟子·万章下》:『孔子这谓集大。』
无无:wú 1、<动>没有。《黔之驴》:『黔无驴,有好事者船载以入。』2、<副>不;别。《硕鼠》:『硕鼠硕鼠,无食我麦。』3、<连>不论;无论。《师说》:『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。』4、<形>贫穷;无资财。《货殖列传》:『礼生于有而废于无。』[无道] 行为暴虐,不施仁政。[无非] 无一不是;全部都是。[无几] (1)不多;很少。(2)没有希望。(3)不久。[无乃] 莫非;恐怕;岂不是。常与『乎』、『欤』等语气词配合使用,表示委婉的语气。
比比:bǐ 1、<动>并列;挨着。《核舟记》:『其两膝相比者,各隐卷底衣褶中。』2、<副>接连。《史记·吕太后本纪》:『又比杀三赵王。』3、<动>勾结。《韩非子·孤愤》:『朋党比周以弊主。』4、<动>比较。《涉江》:『与天地兮比寿。』5、<名>比喻,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。6、<副>都,皆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:『夫中山千乘之国也,而敌万乘之国二,再战比胜。』7、<副>近来。《祭十二郎文》:『比得软脚病,往往岙剧。』8、<介>等到,及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比去,以手阖门。』9、<介>为,替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『愿比死者一洒之。』10、<介>比起……来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今吾虽死乎此,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。』[又] <动>比拟,认为和……一样。《隆中对》:『每自比于管仲、乐毅。』[比周] 1.结党营私。《管子·法法》:『群臣比,则蔽美扬恶。』2.集结,聚合。《韩非子·初见秦》:『天下又比而军华下,大王以诏破之,兵至梁郭下。
硕硕:《午集下·石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正韵》常只切《韵会》常亦切,□音石。《尔雅·释诂》大也。《易·蹇卦》往蹇来硕。《诗·卫风》硕人其颀。又《□风》硕大且卷。《左传·桓六年》博硕,肥腯,皆训大也。又《增韵》充实也。又与石通。又叶常灼切,音杓。《诗·秦风》辰牡孔硕。叶下舍拔则获。《小雅》既庭且硕,曾孙是若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我心孔硕,乃后有铄。
大大:《丑集下·大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徒盖切。《正韵》度柰切,□音汏。小之对。《易·乾卦》大哉乾元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域中有四大,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《庄子·天地篇》不同同之谓大。《则阳篇》天地者,形之大。阴阳者,气之大。又初也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天子视学,大昕鼓徵。〈注〉日初明,击鼓徵召学士,使早至也。又徧也。《礼·郊特牲》大报天而主日。又肥美也。《仪礼·公食大夫礼》士羞,庶羞皆有大,赞者辨取庶羞之大,以授宾。〈注〉大,以肥美者特为脔,所以祭也。又过也。《战国策》无大大王。又长也。《尔雅·释器》珪大尺二寸谓之玠。〈疏〉大,长也。又都大,官名。宋制有两都大,一提举茶马,一提点坑冶铸钱与提□序官。又措大,士也。《书·言故事》穷措大,眼孔小,与钱十万贯,塞破屋子矣。又唐大,弓名,见《周礼·夏官》。又四大,地、水、火、风也,见《梵书·圆觉经》。又姓大。廷氏之后,见《风俗通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他盖切,音忲。易:大和大极。书、诗:大王大师。礼:大羹大牢。□音泰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唐佐切,音□。《杜甫·天狗赋》不爱力以许人兮,能绝目以为大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吐卧切,音拕。猛也,甚也。《礼·童子不衣裘裳注》郑康成为大温也。徐邈大音唾。又叶徒计切,音第。《诗·大雅》戎虽小子,而式弘大,叶厉泄愒败。《正字通》杨慎曰:大无音一驾切者,韵书二十二禡不收。考淮南子,宋康王世,有雀生鸇。占曰:小而生大,必霸天下。大叶下,古亦有一驾切之音。《说文》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象人形。《徐曰》本古文人字。一曰他达切,经史大太泰通。考证:(《仪礼·公食大夫礼》士羞,庶羞皆有大,赞者辨取庶羞之大,以治宾。)谨照原文治宾改授宾。”
无无:《卯集下·无字部》《唐韵》武夫切,音巫。《说文》□,亡也。奇字,无通□。王育说,天屈西北为无。《易·乾卦》无咎。《释文》无音无。易内皆作此字。《艺苑雄黄》无亦作亡。古皆用亡无,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。诗、书、春秋、礼记、论语本用无字,变篆者变为无,惟易、周礼尽用无。然论语亡而为有,我独亡,诸无字,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,故不改也。又《广韵》莫胡切,音模。南无,出《释典》。(无)(古文)《唐韵》武扶切《广韵》武夫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微夫切,□音巫。《说文》亡也。《玉篇》不有也。《书·舜典》刚而无虐,□而无傲。又《益稷》懋迁有无化居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虚无之间也。〈注〉虚无皆有间隙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《周子·太极图说》无极而太极。又《礼·三年问》无易之道也。〈注〉无,犹不也。又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越巂郡会无县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汉无且明,无能。又《广韵》汉复姓无庸无钩,俱出自楚。又文无,药名。《古今注》相别赠之以文无。文无,一名当归。又《说文奇字》作无。《玉篇》虚无也。周易无字俱作无。又《集韵》或作亡。《诗·卫风》何有何亡。又通作毋。书,无逸。《史记·鲁世家》作毋逸。又通作毛。《后汉·冯衍传》饥者毛食。〈注〉衍集:毛作无。今俗语犹然。或古亦通乎。《佩觿集》河朔谓无曰毛。《通雅》江楚广东呼无曰毛。又《集韵》或作武。◎按礼器:诏侑武方。注:武当为无,声之误也。郑注:明言其误。集韵合无,武为一。非。《集韵》无或作橆。韵会,□本古文蕃□字。篆借为有无字。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。〇按说文□,从亡无声,在亡部。至蕃橆之橆,在林部。音义各别,不云相通。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,不应借用。玉篇集韵韵会俱非。韵会蕃橆作蕃□,尤非。又按读书通云: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,或止义通,或止音近,实非一字也。读书通误。又梵言,南无呼那谟。那如拏之上声,谟音如摩,犹云归依也。
比比:《辰集下·比字部》(古文)夶《广韵》□履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补履切《正韵》补委切,□音匕。校也,□也。《周礼·天官》凡礼事,赞小宰,比官府之具。〈注〉比,校次之,使知善恶足否也。《仪礼·大射仪》遂比三耦。〈注〉比,校也。《齐语》比校民之有道者。又类也,方也。《礼·学记》比物丑类。〈疏〉谓以同类之事相比方,则学乃易成。《韩诗外传》高比,所以广德也。下比,所以挟行也。比於善,自进之阶。比於恶,自退之原。又《诗》有比体。《毛诗序》诗有六义:一曰风,二曰赋,三曰比,四曰兴,五曰雅,六曰颂。郑司农云:比者,比方於物,诸言如者,皆比词也。比之与兴,同附托外物,比显而兴隐。又比例。《礼·王制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。《郑注》已行故事曰比。比,例也。《后汉·陈忠传》父宠在廷尉,上除汉法溢於甫□者。未施行,宠免,后忠略依宠意,奏上二十三条,为决事比。〈注〉比,例也。又缀辑书史曰比。《前汉·儒林传》公孙弘比辑其义。《唐艺文志》□宗命马怀素为修图书使,与褚无量整比。又諡法之一。《左传·昭二十八年》择善而从之曰比。《诗·大雅》王此大邦,克顺克比。〈注〉比,必里反。正义引服□云:比方损益古今之宜而从之也。又比部,官名。取校勘亭平之义。即今□部。《正韵》音皮,误。又水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南阳郡有比阳县。应劭曰:比水所出,东入蔡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普弭切,音諀。与庀同。治也,具也。《周礼·春官》大胥比乐官。〈注〉录具乐官也。与庀通。又《广韵》《韵会》毗至切《集韵》毗义切《正韵》毗意切,□音避。《尔雅·释诂》比,俌也。《郭注》俌,犹辅。《易·比卦·彖辞》比,辅也,下顺从也。《卜氏传》地得水而柔,故曰比。又亲也,近也。《周礼·夏官》形方氏使小国事大国,大国比小国。〈注〉比,犹亲也。又和也。《周礼·春官》□人辨九□之名,六曰巫比。〈注〉巫读为筮,比谓筮与民和比也。又近邻之称。《周礼·地官》五家为比,使之相保。五比为闾,使之相受。又案比。《周礼·地官》小司徒掌九比之数,乃颁比法於六乡之大夫,及三年,则大比。〈又〉乡大夫大比考其德行道艺,而兴贤者能者。〈疏〉三年一闰,天道有成,故每至三年则大案比。又及也。《诗·大雅》比于文王,其德靡悔。〈注〉比于,至于也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自度比至皆亡之。又频也。《礼·王制》比年一小聘。《汉志》比年,犹频年也。又比比,犹言频频。《前汉·成帝纪》郡国比比地动。又□也。《书·牧誓》比尔干。《正义》楯则□以扞敌,故言比。《史记·苏秦传》骑不得比行。又齐也。《诗·小雅》比物四骊。〈注〉比物,齐其力也。又偏也,党也。《书·洪范》人无有比德。《正义》人无阿比之德,言天下衆[音zhòng]民尽得中也。《论语》君子周而不比。《郑注》忠信为周,阿党为比。又从也。《论语》义之与比。《朱注》比,从也。《晋语》事君者比而不党。〈注〉比谓比义。又合也。《礼·射仪》其容体比於礼,其节比於乐。〈注〉比,亲合也。《汉·刘歆·移太常博士书》比意同力,冀得废遗。《师古注》训合。又密也。《诗·周颂》其比如栉。又比余,栉发具。《史记·匈奴传》汉文帝遗单于比余。《汉书》作比疎。《广雅》比,栉也。《苍颉篇》靡者为比,麤者为疏。今亦谓之梳。《颜师古·急就篇注》栉之大而麤,所以理鬓者,谓之疏,言其齿稀疏也。小而细,所以去虮蝨者,谓之比,言其齿密比也。皆因其体以立名。又矢括曰比。《周礼·考工记》矢人为矢,夹其阴阳以设其比,夹其比以设其羽。《郑司农注》比,谓括也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比。代也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必至切,音畀。近也。倂也,密也。义同。又《正韵》兵媚切,音秘。先也。《礼·祭义》比时具物,不可以不备。《郑注》比时,犹先时也。比,必利反,又甫至反。又《广韵》房脂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频脂切《正韵》蒲麋切,□音毗。和也。一曰次也,□也。比邻,犹□邻。《杜甫诗》不敎鹅鸭恼比邻。又比蒲,地名。《春秋·昭十一年》大蒐于比蒲。又臯比,虎皮也。《左传·庄十年》蒙臯比而先犯之,后人以为讲席。《戴叔伦诗》臯比喜接连。《朱子·张载铭》勇撤臯比。又师比,胡革带钩也。《战国策》胡服黄金师比。通作毗纰。又《唐韵》毗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簿必切《正韵》簿密切,□音邲。比次也。《增韵》比比,犹总总也。《张九龄荔枝赋》皮龙鳞而骈比。《顾况·持斧章》榱之斯密,如鳞栉比。皆读如邲。又《庄子·齐物论》人籁则比竹是矣。李轨读。《说文》二人为从,反从为比。考证:(《左传·庄十年》蒙臯皮而先犯之。)谨照原文臯皮改臯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