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uō shì dào fēi
成语注音:ㄕㄨㄛ ㄕㄧˋ ㄉㄠˋ ㄈㄟ
成语简拼:SSDF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説是道非
成语解释
评说是非。也指搬弄口舌。同『说是谈非』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近义词
说是弄非、说是谈非、说三道四
成语接龙
1、说是道非→非此即彼→彼倡此和→和如琴瑟→瑟调琴弄→弄鬼弄神→神采飞扬→扬风扢雅→雅人韵士→士死知己→己饥己溺→溺心灭质→质疑辨惑→惑世诬民→民生凋敝→敝帚自享→享帚自珍→珍馐美馔→馔玉炊珠→珠规玉矩→矩步方行→行不踰方→方面大耳→耳闻目览→览闻辩见
2、说是道非→非此即彼→彼唱此和→和颜说色→色衰爱弛→弛高骛远→远交近攻→攻城掠地→地丑力敌→敌惠敌怨→怨天忧人→人琴俱逝→逝将去汝→汝南晨鸡→鸡鸣而起→起偃为竖→竖起脊梁→梁孟相敬→敬若神明→明争暗斗→斗怪争奇→奇才异能→能言善辩→辩口利舌→舌战群儒
3、说是道非→非分之财→财不露白→白眉赤眼→眼花雀乱→乱首垢面→面红颈赤→赤胆忠心→心往神驰→驰声走誉→誉不绝口→口齿生香→香象絶流→流离播迁→迁善去恶→恶不去善→善贾而沽→沽名卖直→直入公堂→堂皇富丽→丽句清辞→辞赋注评→评头论脚→脚不点地→地广人稀
4、说是道非→非分之想→想望丰采→采葑采菲→菲食薄衣→衣冠济济→济困扶危→危言逆耳→耳食之谈→谈吐生风→风驰电逝→逝者如斯→斯事体大→大谋不谋→谋为不轨→轨物范世→世异时移→移山回海→海水群飞→飞蛾赴火→火烛小心→心往神驰→驰风骋雨→雨鬣霜蹄→蹄间三寻
5、说是道非→非同儿戏→戏彩娱亲→亲操井臼→臼杵之交→交臂失之→之死靡他→他乡故知→知情达理→理不忘乱→乱坠天花→花遮柳掩→掩瑕藏疾→疾声厉色→色如死灰→灰躯糜骨→骨化形销→销声匿影→影只形孤→孤独矜寡→寡凫单鹄→鹄形菜色→色胆如天→天平地成→成家立计
成语示例
(1)…眼睛,把我嫁在这里。没来由教他来望,却教别人说是道非。』又哭又说。任珪睡不着,只得爬起来,那妇人头边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
成语造句
(1)昂昂写不出成语“说是道非”的拼音。
(2)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说是道非”几个大字。
(3)牛牛不会写成语“说是道非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审江哥哥给铭萱和静文介绍了“说是道非”的成语典故。
(5)水坪镇中心学校的扶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说是道非”。
成语出处
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38卷:『我的父母没眼睛,把我嫁在这里,没来由教他来望,却教别人说是道非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说说:shuō 1、<动>陈说;讲说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』2、<动>说明;解说。《离骚》:『众不可户说兮,孰云察余之中情。』3、<名>言论;说法;主张。《鸿门宴》:『而听细说,欲诛有功之人。』4、<名>文体的一种,也叫杂说。多用于说明事物,讲述道理。《黄生借书说》:『为一说,使与书俱。』shuì<动>劝说;说服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患之,数请魏王,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。』yuè<形>通『悦』。喜欢;高兴。《论语》:『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』
是是:shì 1、<形>对;正确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』[又] <形意动>认为……正确;肯定。《问说》:『是己而非人,俗之同病。』2、<代>这;这个;这样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是说也,人常疑之。』3、<形>凡是;所有的。《游园》:『是花都放了,那牡丹还早。』4、<动>表判断。《琵琶行》:『同是天涯沦落人。』
道道:dào 1、<名>路;道路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『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。』《陈涉世家》:『会天大雨,道不通。』[又] <动>取道;道经。《鸿门宴》:『从郦山下,道芷阳间行。』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道海安,如皋,凡三百里。』2、<名>途径;方法;措施。《六国论》:『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』3、<名>规律;法则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臣之所好者道也,进乎技矣。』4、<名>道理;事理。《师说》:『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。』5、<名>道德;道义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伐无道,诛暴秦。』6、<名>学说;主张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既加冠,益慕圣贤之道。』7、<动>说;谈论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不足为外人道好。』8、<动>通『导』,引导。《论语·学而》:『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』9、<动>通『导』。疏通。《尚书·禹贡》:『九河既道。』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『大决所犯,伤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决使道。』10、<名>古代行政区划名。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,道下辖州。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,道下辖府,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、道台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。』11、<名>简称道家、道教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『道家者流,盖出于史官。』12、<动>以为。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『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,谁知这厮故意卖弄。』13、<介>从;由。《管子·禁藏》:『凡治乱之情,皆道上始。』14、<量>元稹。《望喜驿》:『一道月光横忱前。』[道心] (1)犹言道德观念。(2)悟道之心。[道学] (1)道家的学说。(2)指理学,即以周敦颐、程颢、程颐、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。[道眼] 指抉择真妄的能力。[道义] (1)道德和义理。(2)道德和正义。[道艺] 学问与技能。
非非:fēi 1、<形>不对;不正确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』[又] <形意动>认为……不对;非难;责怪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『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。』2、<副>不,不是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是不为也,非不能也。』3、<副>除非;除了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以为非我莫能为也。』《赤壁之战》:『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。』4、<动>无;没有。《劝学》:『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如物也。』5、<助>表疑问语气,同『否』。《汉书·终军传》:『此言与实反者非?』fěi通『诽』,诽谤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『入则心非,出则巷议。』
说说:《考证》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(《易·益卦》民説无强。)谨照原文无强改为无疆。
是是:《辰集上·日字部》《唐韵》承纸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上纸切,□音姼。《说文》作昰。直也。从日正。《释名》是,嗜也,人嗜乐之也。《玉篇》是,是非也。《礼·曲礼》夫礼者,所以定亲疎、决嫌疑、别同异、明是非也。又《博雅》是,此也。《易·乾卦》不见是而无闷。〈又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。又姓。《姓氏急就篇》是氏,吴有是仪,唐有是光。又《集韵》田黎切,音题。《公羊传·僖十六年》是月者何,仅逮是月也。〈注〉是,月边也。鲁人语也。《释文》是,如字。一音徒兮反。又与氏通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氏为庄公。〈注〉氏,与是同。古通用。又《韵补》叶市之切。《蔡邕·释诲》予惟悼哉,害其若是。天高地厚,局而蹐之。
道道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衟《唐韵》徒皓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杜皓切,□陶上声。《说文》所行道也。《尔雅·释宫》一达谓之道路。《诗·小雅》周道如砥。《前汉·董仲舒传》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。又《广韵》理也,衆[音zhòng]妙皆道也,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。《易·系辞》一阴一阳之谓道。〈又〉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。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。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《书·大禹谟》道心惟微。又顺也。《书·禹贡》九河既道。〈注〉顺其道也。又国名。《左传·僖五年》江黄道柏。〈注〉道国,在汝南安阳县南。又《韵会》州名。汉属零陵郡,唐营州,攺道州。又当道,草名。《博雅》当道,马舄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大到切《正韵》杜到切,□陶去声。《正韵》言也。《孝经》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。《大学》如切如磋者,道学也。又由也。《礼·礼器》苟无忠信之人,则理不虚道。《中庸》尊德性而道问学。又治也。与导同。《论语》道千乗[音chéng]之国。《史记·文帝纪》道民之略,在于务本。又引也。《左传·隐五年》请君释憾于宋,敝邑为道。又从也。《前汉·淮南王传》诸使者道长安来。《山海经》风道北来。〈注〉道,从也。又《字汇补》动五切,音覩。《易林》冬薮枯腐,当风于道。蒙蔽尘埃,左氏劳苦。又叶徒厚切,头上声。《诗·卫风》墙有茨,不可道也。叶下丑。
非非:《戌集中·非字部》《唐韵》甫微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匪微切,□音飞。《说文》违也。从飞下翄,取其相背。《玉篇》不是也。《书·说命》无耻过作非。《易·系辞》辨是与非。又《玉篇》下也。又《玉篇》隐也。又《增韵》訾也。《孝经·五□章》非圣人者无法,非孝者无亲。又《玉篇》责也。《前汉·魏相传》使当世责人非我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经》非山之首,其上多金玉。又姓。《风俗通》非子,伯益之后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□尾切,音斐。《集韵》本作诽。谤也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不入言而腹非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作腹诽。又《鼂错传》非谤不治。〈注〉非,读曰诽。又《韵会》方未切,音沸。本作诽。义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