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uō zuǐ shuō shé
成语简拼:SZSS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說嘴說舌
成语解释
指搬弄是非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;指搬弄是非
近义词
说三道四
成语造句
(1)岑岑写不出成语“说嘴说舌”的拼音。
(2)成语说嘴说舌的结构和「现炒现卖」一样,都是ABAC形式。
(3)虎虎不会写成语“说嘴说舌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礼泉县昭陵初中的愚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说嘴说舌”。
(5)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“说嘴说舌”几个大字。
(6)运超大哥哥给沈晓和月晰介绍了“说嘴说舌”的历史典故
成语出处
元·无名氏《渔樵记》第三折:『我孩儿又不曾别嫁了人,是斗他耍,怎么这等认真,就说嘴说舌背槽抛粪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说嘴说嘴:(1)自夸;吹牛:谁也别说嘴,咱们俩来比一比。(2)<方>争辩:他好和人说嘴,时常争得面红耳赤。
说舌说舌:[shuōshé] 无是生非,多嘴多舌。
说说:shuō 1、<动>陈说;讲说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』2、<动>说明;解说。《离骚》:『众不可户说兮,孰云察余之中情。』3、<名>言论;说法;主张。《鸿门宴》:『而听细说,欲诛有功之人。』4、<名>文体的一种,也叫杂说。多用于说明事物,讲述道理。《黄生借书说》:『为一说,使与书俱。』shuì<动>劝说;说服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患之,数请魏王,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。』yuè<形>通『悦』。喜欢;高兴。《论语》:『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』
嘴嘴:zuǐ(1)口的通称:张嘴;闭嘴。(2)(嘴儿)形状或作用象嘴的东西:瓶嘴儿;茶壶嘴儿;烟嘴儿。(3)指说话:别多嘴。
舌舌:shé(1)舌头。(2)象舌头的东西:帽舌;火舌。(3)铃或铎中的锤。
说说:《考证》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(《易·益卦》民説无强。)谨照原文无强改为无疆。
嘴嘴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集韵》祖委切,音□。本作觜。与□□同。详□字注。
舌舌:《未集下·舌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食列切,然入声。《说文》舌在口,所以言也,别味者也。《徐曰》凡物入口,必于於舌。《六书精薀》舌以卷舒为用,口以开阖为用,各一其阴阳也。《释名》舌,卷也,可以卷制食物,使不落也。〈又〉舌,泄也,舒泄所当言也。《易·说卦》兑为口舌。〈疏〉口舌,为言语之具也。《诗·大雅》莫扪朕舌,言不可逝矣。又射侯上下个曰舌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倍中以为躬,倍躬以为左右舌。〈注〉居两旁谓之个,左右出谓之舌。又言也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吐黄酋舌。〈注〉舌,言也。又姓。《姓纂》越大夫舌庸。又羊舌,复姓。《左传·闵二年》狐突欲行。羊舌大夫曰:不可。〈疏〉羊舌,氏也。爵为大夫。又官名。《周语》坐诸门外,而使舌人体委与之。〈注〉舌人,能达异方之志,象胥之官也。又国名。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穿□民,反舌民。〈注〉反舌民,不可知而自相晓。一说舌本在前,不向喉,故曰反舌也。南方之国名也。《山海经》歧舌国在其东。一曰在不死民东。〈注〉其人舌皆岐。或云:支舌也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萿,麋舌。〈注〉今麋舌草春生叶,有似於舌。又《博雅》燕薁,蘡舌也。又《正字通》牛舌,芣苢。别名江东呼虾蟇衣,山东名牛舌。又鸟名。《礼·月令》仲夏之月,反舌无声。〈注〉反舌,百舌鸟。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人有多言者,犹百舌之声。〈注〉百舌,鸟名。能易其舌,效百鸟之声,故曰百舌也。又无舌,虫名。《本草注》一名益符,主闭。又长舌,兽名。《山海经》长舌山有兽,名长舌,状如禺,四耳,出则郡多水。又《韵补》叶商刮切,音杀。《诗·大雅》出纳王命,王之喉舌。赋政于外,四方爰发。又叶食伪切,音逝。《郤正释讥》家挟殊议,人怀异计。纵横者欲披其胷,徂诈者暂吐其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