铄金毁骨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uò jīn huǐ gǔ成语注音:ㄕㄨㄛˋ ㄐㄧㄣ ㄏㄨㄟˇ ㄍㄨˇ
成语简拼:SJHG
感情色彩:贬义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鑠金毁骨
成语解释
比喻毁谤太多,使人无以自存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;指谣言
近义词
积毁销骨
成语示例
(1)今仕涂颠陨于铄金毁骨之日。▲明·归有光《上王都御史书》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“铄金毁骨”几个大字。
(2)豆豆写不出成语“铄金毁骨”,所以昨天考试只考了99分。
(3)逗逗不会写成语“铄金毁骨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赣东文武学校的泉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铄金毁骨”。
(5)犁叔叔给西西和小朋友讲解了“铄金毁骨”的历史典故
成语出处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铄铄:[古] 鑠[shuò] (1)明亮,光明。故其华表则镐镐铄铄,赫奕章灼若日月之丽天也。――魏·何晏《景福殿赋》。又如:铄亮(非常明亮)(2)美好的样子。如:铄懿渊积(德行美好,学问渊博)(3)光辉美盛的样子。如:铄颖(光辉美盛,颖秀突出)。
金金:jīn 1、<名>金子;黄金。《乐羊子妻》:『羊子尝行路,得遗金一饼。』[又] 指铜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秦王购之金千斤,邑万家。』2、<名>泛指钱币;钱财。《报刘一丈书》:『则甘言媚词,作妇人状,袖金以私之。』3、<名>金属的通称。《劝学》:『金就砺则利。』《过秦论》:『收天下之兵,聚之咸阳,销锋镝,铸以为金人十二。』4、<名>金属制成的器皿器具。《木兰诗》:『朔气传金柝,寒光照铁衣。』5、<形>像金属般的;比喻坚固。《过秦论》:『自为关之固,金城千里,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。』6、<量>货币单位。周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,一镒为一金,两汉以黄金一斤为一金,汉以后以银一两为一金。《公输》:『子墨子曰:「请献十金。」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吾闻汉购我头千金。』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有贤士大夫,发五十金,买五人之脰而函之。』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持五十金,涕泣谋于禁卒。』7、<名>金色;金黄色。《促织》:『巨身修尾,青项金翅。』[金榜] 黄金制成的匾额。多指科举应试录取的榜。[金波] (1)月亮,月光。(2)月光下的水波。(3)酒名。(4)地名,在今河北大名东。[金城汤池] 金属造成的城,蓄满开水的护城河。比喻城防坚固不可摧。[金兰] (1)牢固而融洽的友情。(2)指结义的兄弟姐妹。[金瓯] (1)金制的盆盂之类。(2)比喻国土完固。[金阙] (1)道家所说的天帝居住的黄金阙。(2)代指人间帝王的宫阙。[金蛇] 喻闪电之光。[金屋] 华丽的房屋。
毁毁:huǐ 1、<动>破坏;毁坏。《病梅馆记》:『毁其盆,悉埋于地。』[又] 特指哀痛时过度而伤害身体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》:『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,甚瘠。』2、<动>诽谤;讲别人的坏话。《庄子·盗跖》:『好面誉人者,亦好背而毁之。』3、<动>焚烧。《晋书·温峤传》:『遂毁犀角而照之。』[毁齿] 指儿童脱落乳齿,也借指换齿时的儿童。
骨骨:gǔ 1、<名>骨头。《殽之战》:『必死是间,余收尔骨焉。』[又] 指死人。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》:『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』2、<名>文学作品的刚健的风格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风骨》:『结言端直,则文骨成焉。』[又] 人的气质、气概。《宋书·武帝纪》:『及长,身长七尺六寸,风骨奇特。』[骨力] (1)力气。(2)笔法雄健有力。[骨立] 人相当消瘦。
铄铄:《戌集上·金字部》《唐韵》书药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式灼切,□音烁。《说文》销也。《孟子》非由外铄我也。《史记·张仪传》衆[音zhòng]口铄金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美也。《诗·周颂》於铄王师。〈传〉铄,美也。《史记·李斯传》铄金百镒。〈注〉索隐曰:铄,美也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摩也。又《后汉·马援传》矍铄哉是翁也。〈注〉矍铄,勇貌。又好目也。《扬子·方言》宋卫韩郑之间曰铄。〈注〉言光明也。又《何晏·景福殿赋》故其华表,则镐镐铄铄。〈注〉皆谓光显昭明也。又《集韵》或作燿。《前汉·艺文志》燿金为刃。又《集韵》弋灼切,音药。烙也。《庄子·胠箧篇》铄绝竽瑟。又一曰销也。又《集韵》狼狄切,音秝。鼎属也。本作□。
金金:《戌集上·金字部》《唐韵》居音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居吟切,□音今。《易·系辞注》天地之数,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。〈疏〉地四与天九相得,合为金。《书·洪范》五行,四曰金,金曰从革。〈传〉金可以攺更。〈疏〉可销铸以为器也。〈又〉从革作辛。〈传〉金之气味。〈疏〉金之在火,别有腥气,非苦非酸,其味近辛,故云金之气味。又金有五色。《说文》五色金,黄为之,长久薶,不生衣。百炼不轻,从革不违,西方之行,生於土。《尔雅·释器》黄金谓之璗,其美者谓之鏐,白金谓之银,其美者谓之镣。《书·禹贡》厥贡惟金三品。〈传〉金银铜也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金有三等,黄金为上,白金为中,赤金为下。〈注〉白金,银也。赤金,丹阳铜也。师古曰:金者五色,黄金、白银、赤铜、青铅、黑铁。又《公羊传·隐五年》百金之鱼。〈注〉百金,犹百万也。古者以金重一斤,若今万钱矣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不过数金。〈注〉百金,金方寸,重一斤为一金。百金,百斤也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黄金一斤。〈注〉索隐曰:如淳云:时以钱为货,黄金一斤直万钱,非也。又臣瓒云:秦以一镒为一金,汉以一斤为一金,是其义也。董彦远曰:汉一斤金四两,直二千五百文。《正字通》或曰古十两为一斤。兵法:兴师一万,日费千金。燕昭王以千金养士,皆此数也。非若今人以二十四铢为一金也。又乐有八音,一曰金。《左传·成十二年》金奏作于下。〈疏〉金奏,击钟以为奏乐之节。金,谓钟及鎛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钟师》掌金奏。又兵也。《礼·中庸》衽金革。《朱注》金戈兵之属。又《韵会》军行钲铎曰金。《释名》金鼓。金,禁也,为进退之禁也。《前汉·李陵传》闻金声而止。〈注〉金,钲也。一名镯。又黄色也。《前汉·宣帝纪》金芝九茎,产於函德殿铜池中。〈注〉金芝,色像金也。《李白·宫中行乐词》柳色黄金嫩。又坚也。《前汉·司马相如传》上金堤。〈注〉金堤,言水之堤塘,坚如金也。《贾谊·过秦论》金城千里。又官名。《周礼·秋官》职金掌凡金、玉、锡、石、丹青之戒令。《魏志·王修传》行司金中郞将。《唐书·百官志》更金部曰司金。《辽史·国语解》阴山采金置冶采链,名山金司。《元史·世祖纪》置淮南淘金司。又《前汉·百官公卿表》更名执金吾。〈注〉金吾,鸟名也,主辟不祥。天子出行,职主先导,以御非常,故执此鸟之象,因以名官。《古今注》金吾,棒也。以铜为之,黄金涂两末,谓为金吾御史大夫。司隷校尉,亦得执焉。又《论语·摘辅象》风后受金法。〈注〉金法,言能决理是非也。又地名。《五音集韵》金州,周为附庸国,魏於安康县置东梁州,后周攺为金州。又《前汉·地理志》金城郡。〈注〉昭帝始元六年置。应劭曰:初筑城得金,故曰金城。臣瓒曰:称金,取其坚也。《方舆胜览》楚威王置金陵邑,因其地有王气,埋金镇之,故名。又山名。《广舆记》在镇江府城西北江中,唐裴头陀於此开山得金,故名。又《述异记》黄金山,生交让树。〈又〉南金山有师子兽。又台名。《白帖》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,以延天下之士,故谓黄金台。又花名。《五代史·附录》汤城淀池多异花。一曰旱金,大如掌。又树名。《洞冥记》影蛾池北有生金树。破之皮间有屑,如金而色青,亦名青金树。又草名。《周礼·春官·郁人注》郁金香草,宜以和鬯。又《拾遗记》祖梁国献蔓金苔。《正字通》百两金,药名。又《唐本草》牡丹,亦名百两金。又古天子号。《帝王世纪》少昊氏以金德王,故号金天氏。又国号。《金史·太祖纪》国有金水,源产金,故号大金。又姓。《五音集韵》古天子,金天氏之后。又汉复姓。金留氏,出《姓苑》。又书名。《前汉·萧望之传》金布令甲。〈注〉金布者,令篇名也。其上有府库金钱布帛之事,因以名篇令甲者其篇甲乙之次。《唐书·艺文志》海蟾子元英还金篇一卷。《宋史·艺文志》丛金诀一卷。又神名。《前汉·郊祀志》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。〈注〉金形似马,碧形似鸡。又阙门名。《前汉·公孙弘传》待诏金马门。〈注〉武帝时更名鲁班门为金马门。又金精,珠名。见《博雅释珠》。又钟名。《拾遗记》帝颛顼有浮金之钟。又星名。《酉阳亲俎》北斗第三星曰视金。《清异录》高丽谓星曰屑金。又金丹。《抱朴子·金丹卷》神人授之金丹仙经。又石名。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黄澒五百岁生黄金。〈注〉澒,水银也。黄金,石名。又去声。《字汇补》音噤。《荀子·解蔽篇》金口闭舌。又《韵补》叶居良切,音疆。《易林》刚柔相伤,火烂销金。考证:(《前汉·宣帝纪》金芝九茎,产於丞德殿铜池中。)谨照原文丞德殿改函德殿。
毁毁:《辰集下·殳字部》《唐韵》许委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虎委切,□音毁。《说文》缺也。一曰坏也。《易·系辞》乾坤毁,则无以见易。《诗·豳风》无毁我室。又訾也。《论语》谁毁谁誉。又去也。《礼·儒行》毁方而瓦合。《郑注》去已之大圭角,下与小人合也。又折也。《战国策》王不构赵。赵不以毁构。〈注〉构,合其战也。毁,折也。不收赵,赵不能以毁折之兵独与秦战。又占岁法,金穰,水毁,木饥,火旱。见《史记·货殖传》。又祷祈除殃曰毁。《周礼·地官·牧人》凡外祭毁事用尨。〈注〉谓副辜□禳毁除殃咎之属。又哀毁。《礼·曲礼》居丧之礼,毁瘠不形。《正义》毁瘠,羸瘠也,形骨露也。居丧许羸瘦,不许骨露见也。又五十不致毁,六十不毁。《孝经·丧亲章》毁不灭性。又小儿去齿曰毁。《白虎通》男八岁毁齿,女七岁毁齿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况伪切,音齂。义同。又叶后五切,音户。《易林》膑诈龎子,夷竈尽毁。兵休卒发,矢至如雨。又叶暄规切,音堕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减其疾不至危也,浏涟之减生根毁也。《韵会》毛氏曰:凡成败之毁,上声,《庄子》其成也毁也之类是也。非自坏而隳毁之则去声,《孟子》毁其宗庙之类是也。恶声令闻之毁誉则毁上声,誉去声,《孟子》不虞之誉求全之毁是也。忌其人而毁之,媚其人而誉之,则毁去声,誉平声,《论语》谁毁谁誉之类是也。然《论语》誉字有音,毁字无音,经史子中成毁之毁,与隳毁之毁皆无音,姑从通用。读书点校者,不可不知。
骨骨:《亥集上·骨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韵会》古忽切《集韵》吉忽切,□音汨。《说文》肉之核也。《释名》骨,滑也。骨坚而滑也。《灵枢经》肾主骨,张筋化髓干,以立身。《周礼·天官·疾医》以酸养骨。〈注〉酸木味,木根立地中似骨。〈疏〉谓似人之骨立肉中者。《列子·天瑞篇》精神者,天之分。骨骸者,地之分。属天,清而散。属地,浊而聚。又牲骨。《礼·祭统》凡为俎者,以骨为主。《仪礼·乡射礼注》以骨名肉,骨贵也。又姓。《隋书·骨仪传》骨仪,京兆长安人。又《唐书·东夷传》新罗,其族名第一骨,第二骨,以自别。又苦骨,苦参别名。又多骨,白荳□别名。见《本草纲目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