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uō hēi dào bái
成语简拼:SHDB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説黑道白
成语解释
比喻对人对事任意评论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;比喻对人对事任意评论
近义词
说长道短、说三道四、说黄道黑、说白道黑
成语接龙
1、说黑道白→白璧三献→献可替否→否极泰来→来者不拒→拒虎进狼→狼突鸱张→张口结舌→舌锋如火→火上加油→油嘴油舌→舌端月旦→旦夕之危→危言高论→论高寡合→合浦还珠→珠联璧合→合而为一→一国三公→公明正大→大功毕成→成败利钝→钝学累功→功成弗居→居官守法
2、说黑道白→白黑不分→分厘毫丝→丝竹管弦→弦无虚发→发奋为雄→雄视一世→世济其美→美女破舌→舌敝唇焦→焦金烁石→石沉大海→海不扬波→波路壮阔→阔步高谈→谈虎色变→变幻无常→常胜将军→军不血刃→刃树剑山→山摇地动→动人心魄→魄散魂飘→飘风苦雨→雨淋日炙
3、说黑道白→白黑颠倒→倒凤颠鸾→鸾跂鸿惊→惊愚骇俗→俗不可医→医时救弊→弊衣疎食→食古不化→化险为夷→夷齐让国→国仇家恨→恨如头醋→醋海翻波→波澜老成→成日成夜→夜郞自大→大马金刀→刀山剑树→树同拔异→异路同归→归奇顾怪→怪雨盲风→风景不殊→殊途同归
4、说黑道白→白浪掀天→天下归心→心焦火燎→燎原烈火→火烛小心→心急如焚→焚薮而田→田畯野老→老谋深算→算无遗策→策顽磨钝→钝学累功→功成不居→居仁由义→义无旋踵→踵足相接→接三连四→四冲八达→达权通变→变风易俗→俗不可医→医时救弊→弊衣蔬食→食前方丈
5、说黑道白→白首为郎→郎才女貌→貌似强大→大禹治水→水底捞月→月落参横→横眉冷目→目眐心骇→骇心动目→目不苟视→视如珍宝→宝刀不老→老子长孙→孙庞斗智→智均力敌→敌力角气→气味相投→投山窜海→海屋筹添→添醋加油→油光可鉴→鉴往知来→来之不易→易如破竹
成语示例
(1)你这丫头,也跟着他恁张眉瞪眼儿,说黑道白的,将就些儿罢。▼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六十回
成语造句
(1)安安写不出成语“说黑道白”的拼音。
(2)打开本子,上面赫然是“说黑道白”几个大字。
(3)令铭哥哥给尹睿和歆伊讲述了“说黑道白”的成语典故。
(4)三门县花桥中学的以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说黑道白”。
(5)小嘟不会写成语“说黑道白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你这丫头,也跟着他恁张眉瞪眼儿,说黑道白的,将就些儿罢。见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六十回。
成语出处
元·杨文奎《儿女团圆》第一折:『你入门来便闹起,有甚的论黄数黑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道白道白:[dàobái] 戏曲中的说白。
黑道黑道:[hēidào] (1)江湖上的邪派人为黑道,正派人为白道。(2)指黑社会诸组织。林重南等曝光,各方皆嘱目,避免黑道加害,须严加看护。
说说:shuō 1、<动>陈说;讲说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』2、<动>说明;解说。《离骚》:『众不可户说兮,孰云察余之中情。』3、<名>言论;说法;主张。《鸿门宴》:『而听细说,欲诛有功之人。』4、<名>文体的一种,也叫杂说。多用于说明事物,讲述道理。《黄生借书说》:『为一说,使与书俱。』shuì<动>劝说;说服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患之,数请魏王,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。』yuè<形>通『悦』。喜欢;高兴。《论语》:『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』
黑黑:hēi 1、<名>黑色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。』2、<形>昏暗;黑暗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『秋天漠漠向昏黑。』
道道:dào 1、<名>路;道路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『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。』《陈涉世家》:『会天大雨,道不通。』[又] <动>取道;道经。《鸿门宴》:『从郦山下,道芷阳间行。』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道海安,如皋,凡三百里。』2、<名>途径;方法;措施。《六国论》:『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』3、<名>规律;法则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臣之所好者道也,进乎技矣。』4、<名>道理;事理。《师说》:『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。』5、<名>道德;道义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伐无道,诛暴秦。』6、<名>学说;主张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既加冠,益慕圣贤之道。』7、<动>说;谈论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不足为外人道好。』8、<动>通『导』,引导。《论语·学而》:『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』9、<动>通『导』。疏通。《尚书·禹贡》:『九河既道。』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『大决所犯,伤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决使道。』10、<名>古代行政区划名。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,道下辖州。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,道下辖府,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、道台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。』11、<名>简称道家、道教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『道家者流,盖出于史官。』12、<动>以为。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『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,谁知这厮故意卖弄。』13、<介>从;由。《管子·禁藏》:『凡治乱之情,皆道上始。』14、<量>元稹。《望喜驿》:『一道月光横忱前。』[道心] (1)犹言道德观念。(2)悟道之心。[道学] (1)道家的学说。(2)指理学,即以周敦颐、程颢、程颐、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。[道眼] 指抉择真妄的能力。[道义] (1)道德和义理。(2)道德和正义。[道艺] 学问与技能。
白白:bái 1、<名>白色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永州之野产异蛇,白质而黑章。』2、<形>纯洁;干净。《石灰吟》:『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问。』3、<形>明亮;光明。《赤壁则》:『相与枕藉手舟中,不知东方之既白。』4、<形>清楚;明白。《荀子·天论》:『功名不白。』《书搏鸡者事》:『然使君冤未白,犹无益也。』5、<形>真诚;坦白。《庄子·天地》:『机心存于胸中,则纯白不各。』6、<动>禀告;陈述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便可白公姥,及时相遣归。』7、<副>单单;只是。《红楼梦》:『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。』8、<名>指罚酒用的酒杯,也泛指酒杯。左思《吴都赋》:『飞觞举白。』[白衣] 1.白色的衣。杜甫《可叹》:『天上浮云如白,斯须改变如苍狗。』2.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,犹言『平民』,『老百姓』。《后汉书·崔骃传》:『以为不宜与白会。』3.古代替官府办事的小官吏。《汉书·龚胜传》:『闻之白,戒君勿言也。』
说说:《考证》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(《易·益卦》民説无强。)谨照原文无强改为无疆。
黑黑:《亥集下·黑字部》《唐韵》呼北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迄得切,□音潶。《说文》火所熏之色也。韩康伯曰:北方阴色。《释名》黑,晦也。如晦冥时色也。《易·说卦》坤其於地也为黑。《书·禹贡》兖州,厥土黑坟。《礼·檀弓》夏后氏尚黑。又水名。《书·禹贡》华阳黑水惟梁州,黑水西河惟雍州。又《前汉·地理志》益州郡滇池县有黑水祠。又黑齿,国名。《楚辞·招魂》雕题黑齿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宣六年》公会晋侯宋公于黑壤。又黑子,今所谓黶子也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左股有七十二黑子。又《贾谊传》淮阳之比大诸侯厪如黑子之着面。又《周礼·天官·笾人》其实□蕡白黑。〈注〉黍曰黑。又《诗·小雅》以其騂黑。〈传〉黑,羊豕也。又姓。周有黑肱,黑胎。又叶阋各切,音壑。《史记·龟筴传》天出五色,以辨白黑。地生五谷,以知善恶。考证:(《贾谊传》淮之北大诸侯。)谨照原文淮下增阳字。北字改比字。(《史记·龟筴传》天出五色,以知黑白。地出五谷,以知善恶。)谨照原文以知黑白改以辨白黑。地出五谷改地生五谷。
道道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衟《唐韵》徒皓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杜皓切,□陶上声。《说文》所行道也。《尔雅·释宫》一达谓之道路。《诗·小雅》周道如砥。《前汉·董仲舒传》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。又《广韵》理也,衆[音zhòng]妙皆道也,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。《易·系辞》一阴一阳之谓道。〈又〉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。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。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《书·大禹谟》道心惟微。又顺也。《书·禹贡》九河既道。〈注〉顺其道也。又国名。《左传·僖五年》江黄道柏。〈注〉道国,在汝南安阳县南。又《韵会》州名。汉属零陵郡,唐营州,攺道州。又当道,草名。《博雅》当道,马舄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大到切《正韵》杜到切,□陶去声。《正韵》言也。《孝经》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。《大学》如切如磋者,道学也。又由也。《礼·礼器》苟无忠信之人,则理不虚道。《中庸》尊德性而道问学。又治也。与导同。《论语》道千乗[音chéng]之国。《史记·文帝纪》道民之略,在于务本。又引也。《左传·隐五年》请君释憾于宋,敝邑为道。又从也。《前汉·淮南王传》诸使者道长安来。《山海经》风道北来。〈注〉道,从也。又《字汇补》动五切,音覩。《易林》冬薮枯腐,当风于道。蒙蔽尘埃,左氏劳苦。又叶徒厚切,头上声。《诗·卫风》墙有茨,不可道也。叶下丑。
白白:《午集中·白字部》《唐韵》旁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薄陌切,□音帛。《说文》西方色也。阴用事,物色白。从入合二,二阴数也。《释名》启也。如水启时色也。《尔雅·释天》秋为白藏。〈疏〉秋之气和,则色白而收藏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书绘之事,西方谓之白。《书·禹贡》冀州,厥土惟白壤。青州,厥土白坟。又《礼·檀弓》殷人尚白。又《增韵》素也。洁也。《易·贲卦》白贲无咎。〈注〉其质素,不劳文饰也。又《说卦》巽为白。〈疏〉风吹去尘,故洁白也。又明也。《礼·曾子问》当室之白。〈注〉谓西北隅得户明者也。《荀子·正名篇》说不行,则白道而冥穷。〈注〉白道,谓明道也。《前汉·谷永传》反除白罪。〈注〉罪之明白者,皆反而除之。又白屋,以茅覆屋也。《前汉·萧望之传》恐非周公相成王致白屋之意。又白衣,给官府趋走者。《前汉·两龚传》闻之白衣,戒君勿言也。又白徒,犹白身。《管子·乘马篇》白徒三十人奉车两。又白丁。《北史·李敏传》周宣帝谓乐平公主曰:敏何官。对曰:一白丁耳。又白民。《魏书·食货志》庄帝班入粟之制,白民输五百石,听依第出身。又白着。《唐书·刘晏传》税外横取谓之白着。《春明退朝录》世人谓酒酣为白着。言刻薄之后人必颠沛,酩酊如饮者之着也。又《礼·玉藻》君衣狐白裘。《□注》以狐之白毛皮为裘也。又《尔雅·释器》白金谓之银。又《唐书·食货志》隋末行五铢白钱。又《前汉·□法志》罪人为白粲。〈注〉坐择米使正白,三岁□也。又《古今注》白笔,古珥笔,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。又《字学渊源》飞白书,蔡邕见施垩帚而作。又星名。《博雅》太白谓之长庚。又旗名。《礼·明堂位》殷之大白。又罚爵名。《说苑》魏文侯与大夫饮,使公乘不仁为觞政,曰:饮不釂者,浮以大白。又酒名。《礼·内则》酒清白。〈注〉白事酒,昔酒也。色皆白,故以白名之。又稻曰白,黍曰黑。《周礼·天官·笾人》其实□蕡白黑。又马名。《诗·秦风》有马白颠。〈疏〉额有白毛,今之戴星马也。又猛兽名。《汲冢周书》义渠以兹白。〈注〉兹白,一名驳,能食虎豹。又虫名。《尔雅·释虫》蟫白鱼。〈注〉衣书中虫也。又《大戴礼》白鸟者,谓蚊蚋也。又草名。《前汉·西域传》邺善国多白草。又三白,正月雪也。《西北农谚》要宜麦,见三白。又五白,簙簺五木也。《宋玉·招魂》成枭而牟,呼五白些。又梵言一年为一白。《传灯录》我止林间,已经九白。又山名。《后汉·耿恭传》窦固前击白山,功冠三军。〈注〉冬夏有雪,故名白山。《金史·礼志》有司言,长白山在兴王之地,礼合尊崇。又水名。《桑钦水经》白水出朝阳县西。又州名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武德四年置白州,因博白溪而名。又海外有白民国。见《山海经》。又白狄,狄别名。见《春秋·成九年》。又戎类有六,一曰老白。见《风俗通》。又姓。黄帝后。《左传》秦大夫白乙丙。又复姓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白冥氏,秦族。《潜夫论》吉白氏,莘姓后。又白杨提,代北三字姓。又《諡法》外内贞复曰白。又《玉篇》告语也。《正字通》下告上曰禀白。同辈述事□义亦曰白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上令周昌选赵壮士可令将者,白见四人。《后汉·钟皓传》钟瑾常以李膺言白皓。又《唐书·宦者传》宣宗时,诸道岁进阉儿,号私白。○按《说文》入声有白部,去声自部内亦载白字。在自部内者读疾二切,曰此亦自字也。省自者,词言之气从鼻出,与口相助也。是告语之白读自,西方之白读帛,音义各别。许氏分为二部。《玉篇》合而为一,今从之。又《集韵》步化切,音杷。亦西方色也。又博陌切。与伯同。长也。一曰爵名。亦姓。《印薮》有白鸾氏。〈注〉即伯字。又叶旁各切,音薄。《诗·小雅》裳裳者华,或黄或白。我觏之子,乘其四骆。又叶房密切,音弼。《苏轼·寒食雨诗》暗中偸负去,夜半真有力。何殊病少年,病起头已白。□,古文自。疾二切。考证:(《礼·明堂位》殷之太白。)谨照原文太白改大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