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uō huǎng tiáo pí
成语简拼:SHTP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說謊調皮
成语解释
说假话并从中捣鬼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口语
成语接龙
说谎调皮→皮里膜外→外巧内嫉→嫉闲妒能→能忍自安→安分循理→理胜其辞→辞严意正→正儿巴经→经久不息
成语造句
(1)打开笔记本,第二页上写着“说谎调皮”几个大字。
(2)丽丽写不出成语“说谎调皮”的拼音。
(3)小茜不会写成语“说谎调皮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新世纪东门学校的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说谎调皮”。
(5)延夕大哥哥给妯贝和美宸讲解了“说谎调皮”的典故。
(6)去往英德市沙口第二中学的时候,淳毅叔叔给自枚和莹葶讲了『说谎调皮』的历史故事。
成语出处
元·李寿卿《度柳翠》楔子:『你这和尚,风张风势,说谎调皮,没些儿至诚的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调皮调皮:(1)顽皮。(2)不驯顺;狡猾不易对付。(3)指耍小聪明,做事不老实。
说谎说谎:[shuōhuǎng] 故意说假话。
说说:shuō 1、<动>陈说;讲说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』2、<动>说明;解说。《离骚》:『众不可户说兮,孰云察余之中情。』3、<名>言论;说法;主张。《鸿门宴》:『而听细说,欲诛有功之人。』4、<名>文体的一种,也叫杂说。多用于说明事物,讲述道理。《黄生借书说》:『为一说,使与书俱。』shuì<动>劝说;说服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患之,数请魏王,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。』yuè<形>通『悦』。喜欢;高兴。《论语》:『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』
谎谎:huǎng谎话:说谎;撒谎;漫天大谎。
调调:tiáo 1、<动>协调;调和。于谦《喜雨行》:『但愿风调雨顺民安业。』2、<动>烹调;调味。也指烹调的滋味。《察今》:『尝一脟肉,而知一镬之味,一鼎之调。』3、<动>调节;节制。《治平篇》:『水旱疾役,即天地调剂之法也。』4、<动>调弄;弹奏。《陋室铭》:『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』5、<动>调理休养。《杨修之死》:『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,折却门两个,急令医士调治。』6、<动>调笑;嘲弄。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:『康僧渊目深而鼻高,王丞相每调之。』diào 1、<动>调动;调迁。《记王忠肃翱事》:『婿竟不调。』2、<名>音调;乐调。《琵琶行》:『未成曲调先有情。』
皮皮:pí 1、<名>皮。《左传·僖公十四年》:『皮之不存,毛将安傅。』[又] 比喻表面,浅薄。《史记·郦食其传》:『以目皮相,恐失天下之能士。』2、<名>皮侯,兽皮制的箭靶。《仪礼·乡谢礼》:『射不主皮。』3、<动>剥去皮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『因自皮面抉眼。』[皮里阳秋] 皮里,心里。阳秋,即《春秋》,其记事原则是寓褒贬于字里行间,不外露。
说说:《考证》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(《易·益卦》民説无强。)谨照原文无强改为无疆。
谎谎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正字通》俗詤字。
调调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徒辽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田聊切,□音迢。《说文》和也。《玉篇》和合也。《诗·小雅》弓矢既调。《礼·月令》仲夏调竽笙竾簧。又《韵会》揉伏也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大费佐舜调驯鸟兽。又《正字通》嘲笑也。《世说》王丞相每调之。又《广雅》欺也,啁也,譀也,出买也。又《庄子·齐物论》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。〈注〉树上枝叶摇动之形。又官名。《周礼·地官》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周礼有调人,其后氏焉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张流切,音輈。朝也。《诗·周南》未见君子,惄如调饥。《毛传》调,朝也。又作輈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徒吊切,迢去声。《玉篇》选调也。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下调郡县,转输菽粟刍藁。〈注〉下令调敛也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马数万匹,卒掌者不足,乃调旁近县。《师古注》谓选发之也。又《张释之传》十年不得调。《师古注》选也。又《袁盎传》盎以数直谏,不得久居中,调为陇西都尉。《师古注》迁也。又《玉篇》度也。《增韵》算也。《前汉·鼂错传》调立城邑毋下千家。《师古注》谓算度之也。又《玉篇》求也。又《类篇》赋也。《正字通》民赋曰调,晋平吴制户调。见《晋书》。又唐赋,人之制有四,二曰调。见《旧唐书》。又《广韵》韵调也。《增韵》音调,乐律也。才调,韵致也。又《韵会》诗也。又叶从红切,音同。《屈原·离骚》勉升降以上下兮,求矩矱之所同。汤禹俨而求合兮,摰咎繇而能调。
皮皮:《午集中·皮字部》《唐韵》符羁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蒲糜切,□音疲。《说文》剥取兽革者,谓之皮。从又,为省声。《长笺》从为形义俱远。当作从又从尸。《徐曰》又,手也。生曰皮,理之曰革,柔之曰韦。《书·禹贡》梁州,厥贡熊罴狐狸织皮。〈传〉贡四兽之皮,织金罽。《周礼·天官》掌皮掌秋敛皮,冬敛革,春献之。〈注〉有毛为皮,去毛为革。又《释名》被也。被,覆体也。《韵会》皮肤,肌表也。《史记·郦生传》足下以目皮相,恐失天下士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秦晋言非其事,谓之皮传。〈注〉谓强语也。《后汉·张衡传》后人皮传,无所容篡。〈注〉皮肤浅近,强相傅会也。又《博雅》皮,弁冠也。《礼·郊特牲》祭之日,王皮弁以听祭报,示民严上也。又《正韵》狐貉之裘曰皮也。《庄子·让王篇》冬日衣皮毛。又皮侯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张皮侯而栖鹄。《论语》射不主皮。〈注〉皮,革也。布侯而栖革於其中以为的,所谓鹄也。又皮币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请收银锡,造白金及皮币,以足用。又腹心部曰皮室。《辽史·百官国语解》军制有南北左右皮室,及黄皮室,皆掌精兵。又《博雅》重皮,厚朴也。又《古今注》长安儿童呼苦葴为皮弁。又《本草·释名》仰天,皮掬,天皮,地衣草别名。即湿地上苔衣也。又皮氏,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属河东郡。又皮山,山名。见《山海经》。又姓。郑大夫子皮,后汉皮扬,唐皮日休。又叶蒲何切,音婆。《诗·召南》羔羊之皮,素丝五紽。《左传·宣二年》宋华元谓役者曰:牛则有皮,犀兕尚多,弃甲则那。役者曰:从其有皮,丹漆若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