束身修行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ù shēn xiū xíng成语简拼:SSXX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束身修行
成语解释
约束自身,修养德行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束身修行”几个大字。
(2)程程写不出成语“束身修行”,因此期中考试才98分。
(3)冠楠叔叔给欣一和婉渝讲述了“束身修行”的成语故事。
(4)蓝蓝不会写成语“束身修行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杞县竹林初中的漫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束身修行”。
成语出处
三国·魏·阮籍《大人先生传》:『往者群气争存,尤物死虑,支体不从,身为泥土,根拔枝殊,咸失其所,汝又焉得束身修行,磬折抱鼓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束身束身:(1)约束自身,不放纵。(2)自缚。
修行修行:[xiūxíng] (1)修养德行。(2)出家学佛或学道;行善积德。
束束:shù 1、<动>捆绑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其势必?a href='http://www.baiven.com/baike/224/288820.html' target='_blank' style='color:#136ec2'>桓伊艟檎砸印!?、<动>整理;收拾。《殽之战》:『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,厉兵,秣马矣。』3、<动>约束;拘束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未有尝坚明约束者也。』4、<量>捆;把。《魏书·李先传》:『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束。』[束发]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,因称成童之年。约八岁或八至十九岁这一段年纪。[束甲] 捆起铠甲。表示放下武器,停战或投降。[束脩] (1)十条一捆的干肉,是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备礼物。(2)后老师的金。约束整修。
身身:shēn 1、<名>人或动物的躯干。《国殇》:『首身离兮心不惩。』2、<名>整个身躯。《狼》:『身已半入,止露尻尾。』3、<名>自身;本身;自己。《师说》:『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。』4、<副>亲自。《隆中对》:『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。』5、<名>一生;生命。《陟江》:『固将重昏而终身。』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一旦抵罪,或脱身以逃。』6、<名>同『娠』,身孕。《与妻书》:『且以汝之有身也,更恐不胜悲。』
修修:xiū 1、<动>修饰。《汉书·冯奉世传》:『参为人矜严,好修容仪。』2、<动>撰写;修改;润色。《柳敬亭传》:『幕下儒生设意修词,援古证今,极力为之。』3、<动>修理;修造;修建。《过秦论》:『修守战之具。』4、<动>整治;治理。《隆中对》:『外结好孙权,内修政理。』5、<动>修养;修行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臣修身洁行数十年。』6、<动>效法;学习。《原毁》:『一善易修也,一艺易能也。』7、<形>长;高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。』8、<形>善;美好。《离骚》:『老冉冉其将至,恐修名之不立。』[辨] 修,脩。『修』的本义是修饰,『脩』的本义干肉。二字常通用,但『干肉』一义不写作『修』。[修书] (1)写信;(2)著作撰写。[修文] (1)兴修文教,加强文治。(2)旧称文人死亡为修文。
行行:xíng 1、<动>行走。《论语》:『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』2、<动>出行。《殽之战》:『为吾子之将行也。』3、<动>运行。《刻舟求剑》:『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。』4、<动>传布。《原毁》:『士之处此世,而望名誉之光,道德行,难已。』5、<动>实行;做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,可以直道而行。』6、<名>动作;行动;举动。《鸿门宴》:『大行不顾细谨。』7、<名>品行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其志洁,其行廉。』8、<副>将;即将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善万物之得时,感吾生之行休。』9、<量>遍;次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客至未尝不置酒,或三行五行。』háng 1、<名>道路。《诗经·七月》:『遵彼微行。』2、<名>行列;队伍。《国殇》:『凌余阵兮躐余行。』3、<名>辈;辈分。《苏武传》:『汉天子,我丈人行也。』4、<量>指成行的事物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出门登车去,涕落百余行。』[行宫] 皇帝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。[行将] 即将。[行李] (1)使者。(2)行装。[行人] (1)出使的人。(2)行路人。(3)出征的人。[行者] (1)行路人。(2)出征的人。(3)出家而受大的佛教徒;去游四方乞食的为生的僧人。[行装] 出门携带的衣物。
束束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书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输玉切《正韵》式竹切,□音□。《说文》缚也。徐曰:束薪也。《诗·周南》白茅纯束。又五疋为束。《礼·亲记》纳币一束。又五十矢为束。《诗·周颂》束矢其搜。又脯十脡曰束。《谷梁传·隐元年》束修之肉,不行境中。又地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束州,赵地。又姓。《统谱》望出南阳,汉疏广后,避难改为束。又《韵会》春遇切《周礼·注疏》诗注切,□音戍。约也。《周礼·司约注》言语之约束。约音要。《史记·汉高纪》待诸侯至,定要束耳。又叶所律切,音率。《蔡邕·笔赋》削文竹以为管,如桼丝之缠束。形条搏以直端,染元黄以定色。从木从口,与朿别。
身身:《酉集中·身字部》《唐韵》失人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升人切,□音申。《说文》躬也,象人之身。《尔雅·释诂》我也。〈疏〉身,自谓也。《释名》身,伸也。可屈伸也。《广韵》亲也。《九经韵览》躯也。总括百骸曰身。《易·艮卦》艮其身。又《系辞》近取诸身。《书·伊训》检身若不及。《孝经·开宗明义章》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。又《诗·大雅》大任有身。〈传〉身,重也。〈笺〉重为怀孕也。〈疏〉以身中复有一身,故言重。又告身。《唐书·选举志》拟奏受皆给以符,谓之告身。又《史记·西南夷传》身毒国。〈注〉索隐曰:身音捐。又《韵补》叶尸连切。《杨方·合欢诗》我情与子合,亦如影追身。寝共织成被,絮用同功绵。
修修:《未集下·肉字部》《唐韵》息流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思留切,□音羞。《说文》脯也。《正字通》肉条,割而乾之也。《释名》缩也。腊脯乾燥而缩。《周礼·天官·膳夫》凡肉修之颁赐皆掌之。〈注〉修,脯也。又《内饔》凡掌共羞修□膴胖骨鱐,以待共膳。〈注〉修,锻脯也。《左传·庄二十四年》女贽不过榛栗枣修。〈注〉修,脯也。《释文》锻脯加姜桂曰修。又治也,习也。《书·说命》尔交修子。〈疏〉令其交更修治己也。《诗·大雅》修尔车马。《礼·礼运》讲信修睦。又《韵会》长也。《诗·小雅》四牡修广。〈传〉修,长也。又《大雅》孔修且张。《屈原·离骚》路曼曼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〈注〉长也。又扫除也。《周礼·天官》掌百官之誓戒,与其具修。〈注〉修,扫除粪酒。《礼·祭义》宫室既修。〈注〉修,设,谓除及黝垩。又备也。《周语》修其簠簋。〈注〉备也。又久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弓人》□目不荼,则及其大修也,筋代之受病。〈注〉修,犹久也。又儆也。《鲁语》吾冀而朝夕修我。〈注〉儆也。又乾也。《诗·王风》中谷有蓷,暵其修矣。〈传〉修,且乾也。又《尔雅·释乐》徒鼓钟谓之修。又草名。《山海经》贾超之山,其中多龙修。〈注〉郭曰:龙须也。似莞而细,生山石穴中。又鱼名。《山海经》橐[音tuó]山,橐[音tuó]水出焉,其中多修辟之鱼。又姓。《韵会》汉有屯骑校尉修炳。又人名。《屈原·离骚》吾令蹇修以为理。〈注〉蹇修,伏羲氏之臣也。又《正韵》云九切,音有。《周礼·春官·鬯人》庙用修。〈注〉修,器名,漆尊也。郑康成曰:修读为卣。又《集韵》他雕切,音祧。县名,在信都。周亚夫封邑。《前汉·恩泽侯表序》孝景将侯王氏,修侯犯色。〈注〉修,读曰条。又《类篇》思邀切,音宵。修修,羽敝也。《正字通》说文修,脯也。修,饰也。分为二。今修修通。考证:(又敬也。《鲁语》吾冀而朝夕修我。〈注〉敬也。)谨照原文两敬字□改儆。
行行:《申集下·行字部》《唐韵》户庚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何庚切,□音蘅。《说文》人之步趋也。《类篇》从彳从亍。《韵会》从彳,左步。从亍,右步也。左右步俱举,而后为行者也。《尔雅·释宫》堂上谓之行,堂下谓之步。《释名》行,伉也,伉足而前也。又《广韵》适也,往也,去也。又《增韵》路也。《礼·月令》孟冬,其祀行。〈注〉行,在庙门外之西,为軷壤,高二寸,广五寸,轮四尺,设主軷上。又道也。《晋语》下有直言,臣之行也。又五行。《书·洪范》我闻在昔,鲧陻洪水,汨□其五行。《韵会》五行,运于天地间,未尝停息,故名。又行人,官名。《广韵》周有大行之官。《论语》行人子羽修饰之。又语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行,言也。〈注〉今江东通谓语为行。又歌行。《前汉·司马相如传》为鼓一再行。《师古曰》行谓引,古乐府长歌行,短歌行,此其义也。又《唐书·韩琬传》器不行窳。《音义》不牢曰行,苦恶曰窳。又《广韵》下孟切,胻去声。《玉篇》行,迹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师氏》敏德以为行本。〈注〉德行内外,在心为德,施之为行。又姓。《后汉·光武纪》隗嚣遣将行巡□扶风。〈注〉行,姓。巡,名。汉行佑为赵相。又《集韵》寒冈切,音杭。《类篇》列也。《左传·隐十一年》郑伯使卒出豭,行出犬鸡。〈注〉百人为卒,二十五人为行。行亦卒之行列。《吴语》吴王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。〈注〉以百人通为一行,百行为万人,谓之方□。又中行,复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中行氏,晋公族隰叔之后也,汉文时有宦者中行说。又太行,山名。《书·禹贡》太行、恒山,至于碣石。〈注〉太行在河内山阳县西。又《广韵》户浪切,音笐。次第也。又辈行也。《杜甫诗》岂如吾甥不流宕,丞相中郞丈人行。又《韵会》行行,刚健貌。《论语》子路行行如也。又《类篇》下朗切,音沆。义同。又《韵补》叶先韵。《焦氏·易林》缺破不完,残祭侧偏。公孙幽遏,跛踦后行。又《集韵》乎监切,音嗛。与衔同。考证:(《左传·隐十一年》郑伯使卒出豭,行出鸡犬。)谨照原文鸡犬改犬鸡。(《杜甫诗》岂知吾甥不流宕。)谨照原文岂知改岂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