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ù bèi hán xī
成语注音:ㄕㄨˋ ㄅㄟˋ ㄏㄢˊ ㄒㄧ
成语简拼:SBHX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束貝含犀
成语解释
指牙齿如紧密排列的贝壳和瓠犀。形容牙齿整齐洁白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多用于比喻句
成语接龙
束贝含犀→犀顶龟文→文才武略→略迹论心→心长绠短→短褐不完→完好无缺→缺斤短两→两般三样→样样俱全
成语造句
(1)澄海凤翔中学的慈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束贝含犀”。
(2)打开笔记本,第二页上写着“束贝含犀”几个大字。
(3)家祥大哥哥给婉婉和誉汕讲解了“束贝含犀”的典故。
(4)妙妙不会写成语“束贝含犀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小铛写不出成语“束贝含犀”的拼音。
成语出处
元·汤式《一枝花·赠妓素兰》套曲:『染一枝春色淡,攒两叶翠痕低,束贝含犀,另一种风流意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束束:shù 1、<动>捆绑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其势必?a href='http://www.baiven.com/baike/224/288820.html' target='_blank' style='color:#136ec2'>桓伊艟檎砸印!?、<动>整理;收拾。《殽之战》:『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,厉兵,秣马矣。』3、<动>约束;拘束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未有尝坚明约束者也。』4、<量>捆;把。《魏书·李先传》:『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束。』[束发]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,因称成童之年。约八岁或八至十九岁这一段年纪。[束甲] 捆起铠甲。表示放下武器,停战或投降。[束脩] (1)十条一捆的干肉,是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备礼物。(2)后老师的金。约束整修。
贝贝:bèi(1)软体动物的统称。水产上指有介壳的软体动物,如蛤蜊、蚌、鲍鱼等。(2)古代用贝壳做的货币。(3)姓。
含含:hán 1、<动>衔在口里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口如含朱丹。』[又] 衔在眼里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阿女含泪答。』2、<动>包含;包容。杜甫《绝句》:『窗含西岭千秋雪。』《图画》:『而于面之中仍含有体之感觉者,为图画。』[含贝] 比喻牙齿洁白。贝,白色的海贝。宋玉《登徒子好色赋》:『腰如束素,齿如含。』[含毫] 以口润笔。比喻构思为文或作画。[含咀] 品味,多指对书史学艺的欣赏体会。《梁书·王筠传》:『昔年幼壮,颇爱斯文,含之间,倏焉疲暮。』[含气] (1)有生命的东西。(2)含藏元气。
犀犀:xī 1、<名>犀牛。《汉书·平帝纪》:『黄支国献犀牛。』[引] 犀牛角或皮制作的器物。扬雄《法言·孝至》:『被我纯缋,带我金犀。』2、<形>坚固。《韩非子·奸劫弑臣》:『治国之有法术赏罚,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。』今有双音节词『犀利』。
束束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书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输玉切《正韵》式竹切,□音□。《说文》缚也。徐曰:束薪也。《诗·周南》白茅纯束。又五疋为束。《礼·亲记》纳币一束。又五十矢为束。《诗·周颂》束矢其搜。又脯十脡曰束。《谷梁传·隐元年》束修之肉,不行境中。又地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束州,赵地。又姓。《统谱》望出南阳,汉疏广后,避难改为束。又《韵会》春遇切《周礼·注疏》诗注切,□音戍。约也。《周礼·司约注》言语之约束。约音要。《史记·汉高纪》待诸侯至,定要束耳。又叶所律切,音率。《蔡邕·笔赋》削文竹以为管,如桼丝之缠束。形条搏以直端,染元黄以定色。从木从口,与朿别。
贝贝:《酉集中·贝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博盖切,音□。《埤雅》贝以其背用,故谓之贝。《说文》海介虫也。古者货贝而宝龟,周而有泉,至秦废贝行钱。《尔雅·释鱼》贝居陆贆,在水者蜬,大者魧,小者□。〈注〉大贝如车渠,细贝亦有紫色者。〈又〉余貾黄白文。〈注〉黄为质,白文为点。〈又〉余泉白黄文。〈注〉白为质,黄为文点,今紫贝也。〈又〉蚆博而頯。〈注〉頯者,中央广两头锐。〈又〉蜠大而险。〈注〉险者,谓污薄。〈疏〉此辨贝居陆,居水,大小文采不同之名也。《相贝经》朱仲受之於琴高,以遗会稽大守严助,其略曰:贝盈尺,状如赤电黑云曰紫贝,赤质红章曰珠贝,青地绿文曰绶贝,黑文黄画曰霞贝。下此有浮贝、濯贝、皭贝、慧贝。又《山海经》阴山渔水中多文贝,邽山蒙水多黄贝。《易·震卦》亿丧贝。〈注〉贝,资货粮用之属也。《书·盘庚》具乃贝玉。〈疏〉贝者,水虫。古人取其甲以为货,如今之用钱然。又《顾命》大贝。〈传〉大贝如车渠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农工商交易之路通,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。〈注〉《食贷志》有十朋五贝,皆用为货,各有多少,两贝为朋,故直二百一十六。又锦名。《书·禹贡》厥篚织贝。〈疏〉贝,锦名。《诗·小雅》萋兮斐兮,成是贝锦。又乐器。《正字通》梵贝,大可容数斗,乃蠡之大者,南蛮吹以节乐。又饰也。《诗·鲁颂》贝胄朱綅。〈传〉贝胄,贝饰也。〈疏〉贝甲有文章,故以为饰。又州名。《广韵》周置贝州,以贝丘为名。又姓。《玉篇》贝氏,出清河贝丘。《姓苑》:古有贤者贝独坐,唐有贝韬。又《正韵》邦妹切,音背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败古作贝。注详攴部七画。
含含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胡男切,音涵。《说文》嗛也。《广韵》衔也。《庄子·马蹄篇》含哺而熙。又《礼·月令》羞以含桃,先荐寝庙。〈注〉含桃,樱桃也。《释文》含,亦作函。一说鸎鸟所含,故亦名鸎桃。又《正韵》包也,容也。《易·坤卦》含弘光大,品物咸亨。又《文言》含万物而化光。《书·盘庚》惟尔含德。又《后汉·梁鸿诗》麦含含兮方秀。〈注〉含含,麦盛貌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□胡绀切,涵去声。《广韵》本作琀。《集韵》通作唅。《礼·檀弓》邾娄考公之丧,徐君使容居来吊含。〈疏〉含,以玉实口也。《春秋·文五年》王使荣叔归含。〈注〉珠玉曰含,含口实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典瑞》共饭玉含玉赠玉。〈注〉含玉柱左右颠及在口中者。○按《礼·檀弓》《释文》:含,和闇反。《春秋》《周礼》《释文》:含,户暗反。《春秋》亦作唅。
犀犀:《备考·巳集》《牛字部》《五音篇海》与犀同。《唐韵》先稽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先齐切,□音西。《说文》南徼外牛,一角在鼻,一角在顶似豕。从牛□声。《尔雅·释兽》犀,似豕。〈注〉犀似水牛,猪头大腹庳脚,脚有三蹄,黑色。三角,一在顶上,一在额上,一在鼻上。鼻上者即食角也。小而不椭,好食棘。亦有一角者。〈疏〉交州记曰:犀,出九德,毛如豕,蹄甲,头似马。《埤雅》异物志:犀兼五种,肉舌有棘,常食草木棘刺,不啖茎叶。旧说犀之通天者,恶影常饮浊水,佳雾厚露之夜不濡,其里白星彻端。世云:犀望星而入角,可以破水骇鸡。南人呼犀角为黑暗,言难识也。三角者,水犀也。二角者,山犀也。在顶者,谓之顶犀。在鼻者,谓之鼻犀。犀有四辈。《前汉·平帝纪》黄支国献犀牛。《山海经》琹敼之山多白犀。〈注〉此与辟寒、蠲忿、辟尘、辟暑诸犀,皆异种也。又《山海经》厘山有兽,状如牛,食人,其名犀渠。又《集韵》兵器坚也。《前汉·冯奉世传》器不犀利。〈注〉晋灼曰:犀,坚也。又《集韵》一曰瓠中。《诗·卫风》齿如瓠犀。〈传〉瓠犀,瓠瓣也。〈疏〉正义曰:释草云:瓠,栖瓣也。孙炎曰:栖,瓠中瓣也。栖与犀字异音同。◎按广韵瓠屖,说文迟也。别作屖从尸辛。集韵屖专训迟,犀兼训瓠中。又《玉篇》栖迟或作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