束发封帛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ù fā fēng bó成语注音:ㄕㄨˋ ㄈㄚˋ ㄈㄥ ㄅㄛˊ
成语简拼:SFFB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紧缩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束發封帛
成语解释
指妇女忠贞不渝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写着“束发封帛”几个大字。
(2)高店中心校的纳喇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束发封帛”。
(3)嘉嘉写不出成语“束发封帛”的拼音。
(4)雷雷不会写成语“束发封帛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敏博叔叔给佳醍和月湫讲解了“束发封帛”的历史故事。
成语出处
《新唐书·列女传·贾直言妻董》:『直言坐事。贬岭南,以妻少,乃诀曰:「生死不可期,吾去,可亟嫁,无须也。」董不答,引绳束发,封以帛,使直言署,曰:「非君手不解。」直言贬二十年乃还,署帛宛然。乃汤沐,发堕无馀。』
成语故事
贾直言因为出事而被贬到岭南,临行前与妻子诀别,希望她不要为他守寡,遇到合适的人家也可以出嫁,妻子董氏流着泪而不回答,就用绳子把头发绑起来,再用丝帛包起来,对贾直言说:『非君手不解』。贾直言被贬20年后才会,董氏的头发已经堕地很长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束发束发: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,因称成童之年。约八岁或八至十九岁这一段年纪。汉贾谊《新书·容经》:『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,蹍小节焉,业小道焉;束发就大学,蹍大节焉,业大道焉。』
束束:shù 1、<动>捆绑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其势必?a href='http://www.baiven.com/baike/224/288820.html' target='_blank' style='color:#136ec2'>桓伊艟檎砸印!?、<动>整理;收拾。《殽之战》:『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,厉兵,秣马矣。』3、<动>约束;拘束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未有尝坚明约束者也。』4、<量>捆;把。《魏书·李先传》:『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束。』[束发]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,因称成童之年。约八岁或八至十九岁这一段年纪。[束甲] 捆起铠甲。表示放下武器,停战或投降。[束脩] (1)十条一捆的干肉,是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备礼物。(2)后老师的金。约束整修。
发发:fā 1、<动>把箭射出去;发射。《卖油翁》:『见其发矢十中八九。』2、<动>出发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今太子迟之,请辞决矣,遂发。』3、<动>派遣;派出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孤当续发人众,多载资粮。』4、<动>征发;征调。《西门豹治邺》:『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。』5、<动>兴起;发生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『舜发于畎亩之中。』6、<动>生长;长出。王维《相思》:『春来发几。』7、<动>发布;颁布。《殽之战》:『遂发命,遽兴姜戎。』8、<动>发送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使人发书至赵王。』9、<动>发作;抒发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扼腕墓道,发其志士之悲哉。』10、<动>拨动;发起;起事。《张衡传》:『虽一龙发机,而七首不动。』《苏武》:『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。』11、<动>开启;打开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『涂有饿殍而不知发。』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发图,图穷匕首见。』12、<动>启发;阐明。《论语·述而》:『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』13、<动>表现;显露;泄露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『征于色,发于声。』14、<动>开发;发掘。《促织》:『于败丛草处,探石发穴,靡记不施。』15、<动>分发。《严监生和严贡生》:『知县准了状子,发房出了差来到严家。』16、<动>开放。《醉翁亭记》:『野芳发而幽香。』17、<动>点燃,燃放。《柳毅传》:『人以火为神圣,发一灯可燎阿房。』18、<量>(1)支,颗。《汉书·匈奴传》:『弓一张,矢四发。』(2)次;下。《柳毅传》:『然后叩树三发,当有应者。』[注] 本词条古代写作『發』。fà 1、<名>头发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发尽上指冠。』2、<量>长度单位,十毫为一发。《促织》:『帘内掷一纸出,即道人意中事,无毫发爽。』[注] 本词条古代写作『髪』。
封封:fēng 1、<动>在植物的根部培土。《左传·昭公二年》:『宿不敢封植此树。』2、<动>聚土筑坟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五亦得以加其土封。』3、<名>疆界;分界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。』[又] <名使动>把……作为疆界。《烛之武退秦师》:『既东封郑,又欲肆其西封。』4、<动>帝王以爵位、土地、名号等赐人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而封之以膏腴之地。』《六国论》:『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。』5、<名>领地;邦国。《尚书·蔡仲之》:『肆予命尔侯于东土,往即乃封。』6、<名>古代帝王或大臣在山上筑坛祭神的活动。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『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。』7、<动>封闭;封合。《鸿门宴》:『籍吏民,封府库。』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:『出珠授之,封志宛然。』8、<量>指封缄物的件数。《范进中举》:『一封一封雪白的的细丝锭子。』9、<形>大。《左传·四年》:『封豕长蛇。』
帛帛:bó 1、<名>丝织品的总称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。』2、<名>泛指财物;礼品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受母钱帛多,不堪母驱使。』[帛缕] 丝缕。
束束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书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输玉切《正韵》式竹切,□音□。《说文》缚也。徐曰:束薪也。《诗·周南》白茅纯束。又五疋为束。《礼·亲记》纳币一束。又五十矢为束。《诗·周颂》束矢其搜。又脯十脡曰束。《谷梁传·隐元年》束修之肉,不行境中。又地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束州,赵地。又姓。《统谱》望出南阳,汉疏广后,避难改为束。又《韵会》春遇切《周礼·注疏》诗注切,□音戍。约也。《周礼·司约注》言语之约束。约音要。《史记·汉高纪》待诸侯至,定要束耳。又叶所律切,音率。《蔡邕·笔赋》削文竹以为管,如桼丝之缠束。形条搏以直端,染元黄以定色。从木从口,与朿别。
发发:《午集中·癶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方伐切,音发。《说文》□发也。《诗·召南》壹发五豝。〈传〉发,矢也。《前汉·匈奴传》矢四发。〈注〉射礼三而止,每射四矢,故以十二矢为一发。师古曰:发,犹今言箭一放两放也。又《广韵》起也。《孟子》舜发於□亩之中。又舒也,扬也。《易·乾卦》六爻发挥。〈疏〉发,越也。又《坤卦》发於事业。〈疏〉宣发也。《左传·桓二年》声名以发之。〈注〉发扬此德也。又《博雅》开也。《书·武成》发钜桥之粟。〈疏〉谓开出也。《诗·小雅》明发不寐。〈注〉谓将旦而光明开发也。又《玉篇》进也,行也。《博雅》去也。《诗·齐风》履我发兮。〈疏〉行必发足而去,故以发为行也。《礼·玉藻》疾趋则欲发,而手足无移。〈注〉谓起履也。又《释名》拨也。拨使开也。《礼·王制》有发,则命大司徒,教士以车甲。〈疏〉谓有军旅以发士卒也。又《广韵》明也。《论语》亦足以发。〈注〉谓发明大体也。又《广韵》举也。《增韵》兴也。《前汉·王吉传》慎毋有所发。〈注〉谓兴举众事也。又乱也。《诗·邶风》毋发我笱。又伐也。《诗·周颂》骏发尔私。〈疏〉以耜击伐其私田,使之发起也。又遣也。《礼·檀弓》晋献文子成室,晋大夫发焉。〈注〉发礼往贺也。又见也。《礼·礼器》君子乐其发也。〈注〉乐多其外见也。又动也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地无以宁,将恐发。又泄也。《楚辞·大招》春气奋发。又《历法》春夏曰发,秋冬曰敛。又发发,疾貌。《诗·小雅》飘风发发。〈笺〉寒且疾也。又《诗传》长发,大禘也。〈疏〉大禘之乐歌也。《唐书·礼乐志》懿祖曰:长发之舞。又昏礼曰发齐。《荀子·礼论》大昏之未发齐也。〈注〉谓未有威仪节文。象太古时也。《史记·礼书》作废齐。又《玉篇》发,驾车也。《扬子·方言》发,税,舍车也。东齐海岱之间谓之发,宋赵□魏之间谓之税。〈注〉舍宜音写,今通发,写也。税犹脱也。又《后汉·五行志》东方神鸟曰发明。《博雅》凤皇晨鸣曰发明。又《汲冢周书》发人鹿鹿者,若鹿迅走。〈注〉发,东夷也。又清发,水名。见《左传》。又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余发县,属九真郡。发干县,属东郡。又姓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游水发根。〈注〉游水,县名。发根,人姓名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北末切,音拨。《诗·卫风》鱣鲔发发。〈传〉盛貌。马融曰:鱼尾着纲发发然。《韩诗》作鱍。《说文》作鮁。又叶方吠切,音废。《诗·豳风》一之日觱发。〈传〉风寒也,叶下烈烈。音例。又叶非律切,废入声。《扬雄·长杨赋》纷纭沸渭,云合电发。猋腾波流,机骇蠭轶。轶音亦。一说本赋发轶,与上文爰整其旅,乃命骠卫,卫字为韵。发,音费。轶,音替。古霁寘二韵通,非发读废入声,与轶音亦叶也。考证:(《左传·桓元年》声名以发之。)谨照原文元年改二年。(《礼·王制》有发,则命大司徒,教士以军甲。)谨照原文军甲改车甲。
封封:《寅集上·寸字部》《唐韵》府容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方容切,□音崶。《说文》爵诸侯之土也。从之从土从寸。《徐曰》各之其土也,寸守其法度也。本作封,隶作封,从圭所执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王大封,则告后土。〈注〉封,土地之事也。又《大戴礼》五十里而封。又《前汉·□法志》同十为封,封十为畿,畿方千里。又封疆之官曰封人。《周礼·地官》封人掌设王之社壝,为畿封而树之。又《大司徒之职》凡造都鄙,制其地域,而沟封之。〈注〉封,起土界也。土在沟上谓之封,封上树木以为固也。又大也。《诗·商颂》封建厥福。《书·舜典》封十有二山。《孔传》封,大也。每州之名山殊大者,以为其州之镇。又封禅,祭名。积土增山曰封,为墠祭地曰禅。《孝经纬》封於泰山,禅於梁甫。《白虎通》王者封禅以告太平。金泥银绳,封以印玺。孔子登泰山,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,七十余封是也。又聚土曰封。《周礼·地官·冢人》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树数。又培也。《吴语》封殖越国。〈注〉壅本曰封。又富厚也。《史记·货殖传》无秩禄之奉,爵邑之入,而乐与之比者,命曰素封。又凡专利自私曰封。《诗·周颂》无封靡于尔邦。《礼·王制》名山大泽不以封。《郑注》与民同财,不得障管也。又缄也。汉制,奏事皁囊封板,以防宣泄,谓之封事。又《前汉·平帝纪》诸乗[音chéng]传者,持尺五木传信,封以御史大夫印。又国名。《礼·明堂位》封父龟。〈注〉封父,国也。又州名。苍梧郡地,隋为封州。又姓。黄帝时有封钜。又贲氏改封氏。又穿封,复姓。又土精。《白泽图》物如小儿手,无指,名封。食之多力。又封豕,大豕名。又去声。《广韵》芳用切,音葑《书·蔡仲之命》往即乃封。徐邈读。又叶府良切,音方。《韩愈·李道古铭》本支于今,其尚有封。叶下亡。封字从□从寸作。考证:(《礼·王制》五十里为封。)谨按王制无此文,查系大戴礼王言篇。谨据改为大戴礼五十里而封。
帛帛:《寅集中·巾字部》《唐韵》旁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薄陌切,□音白。《说文》缯也。《广韵》币帛。《易·贲卦》贲于丘园,束帛戋戋。《书·尧典》五玉三帛。〈传〉三帛,诸侯世子执纁,公之孤执元,附庸之君执黄。《周礼·春官·典命注》帛,如今璧色缯也。《左传·闵二年》卫文公大帛之冠。〈注〉大帛,厚缯。《后汉·邓后纪》必书功於竹帛。〈注〉帛谓缣素。又执帛,官名《前汉·曹参传》乃封参为执帛。〈注〉张晏曰:执帛,孤卿也。或曰楚官名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帛似帛,华山有之。〈疏〉华山有草,叶似帛者,因以名云。又姓。《神仙传》吴有帛和。《水经注》瀍水西有帛仲理墓。又叶仆各切,音薄。《礼·礼运》以烹以炙,以为醴酪。治其丝麻,以为布帛。〈又〉疏布以羃,衣其澣帛。醴醆[音zhǎn]以献,荐其燔[音fán]炙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草》帛似帛,华山有之,〈疏〉华山有草,叶似帛者,因名帛草。)谨照原文因名帛草改因以名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