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ù bó jiā bì
成语简拼:SBJB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束帛加璧
成语解释
束:一捆。帛:丝织品的总称;束帛:帛五匹;璧:指平圆正中有孔的玉器。五匹帛上面再加美玉。古时聘请或探问时奉送的贵重礼物。
成语用法
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示例
(1)武帝风闻申公重名,立即派遣使臣,用了安车蒲轮,束帛加璧,迎聘申公。▲蔡东藩《前汉演义》第五十八回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“束帛加璧”几个大字。
(2)菲菲写不出成语“束帛加璧”的拼音。
(3)可欣叔叔给贞恬和潼佳讲了“束帛加璧”的历史故事。
(4)小虎不会写成语“束帛加璧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新时代学校的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束帛加璧”。
(6)武帝风闻申公重名,立即派遣使臣,用了安车蒲轮,束帛加璧,迎聘申公。见蔡东藩《前汉演义》第五十八回。
成语出处
《礼记·礼器》:『束帛加璧,尊德也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束束:shù 1、<动>捆绑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其势必?a href='http://www.baiven.com/baike/224/288820.html' target='_blank' style='color:#136ec2'>桓伊艟檎砸印!?、<动>整理;收拾。《殽之战》:『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,厉兵,秣马矣。』3、<动>约束;拘束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未有尝坚明约束者也。』4、<量>捆;把。《魏书·李先传》:『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束。』[束发]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,因称成童之年。约八岁或八至十九岁这一段年纪。[束甲] 捆起铠甲。表示放下武器,停战或投降。[束脩] (1)十条一捆的干肉,是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备礼物。(2)后老师的金。约束整修。
帛帛:bó 1、<名>丝织品的总称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。』2、<名>泛指财物;礼品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受母钱帛多,不堪母驱使。』[帛缕] 丝缕。
加加:jiā 1、<动>浮夸;夸大其辞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』2、<动>加上;加于。《鸿门宴》:『樊哙覆其盾于地,加彘肩上,拔剑切而啖之。』3、<动>施加;施用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谋赵者,徒以吾两人在也。』4、<动>施予;给予。《唐雎不辱使命》:『大王加惠,以大易小,甚善。』5、<动>增加;增益。《劝学》:『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』6、<形>厉害;更厉害。《<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>序》:『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。』7、<名>益处;好处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『万钟于我何加焉。』8、<动>凌驾;欺凌。《论语·公治长》:『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。』9、<动>超过;胜过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竟酒,终不能加胜于赵。』10、<动>加以;予以。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:『尝加营葺,有碑载其事。』11、<副>更;更加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盖其又深,则其至又加少矣。』12、<动>通『嘉』,嘉赏。李陵《答苏武书》:『闻子之归……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。』
璧璧:bì 1、<名>圆形扁平中央有孔的玉。《鸿门宴》:『我持白璧一双,欲献项王。』2、<名>泛指美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。』[璧合] 像美玉结合在一起,比喻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。[璧人] 称赞人仪容美如璧玉。[璧谢] 不受馈赠之物,并表谢意。
束束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书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输玉切《正韵》式竹切,□音□。《说文》缚也。徐曰:束薪也。《诗·周南》白茅纯束。又五疋为束。《礼·亲记》纳币一束。又五十矢为束。《诗·周颂》束矢其搜。又脯十脡曰束。《谷梁传·隐元年》束修之肉,不行境中。又地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束州,赵地。又姓。《统谱》望出南阳,汉疏广后,避难改为束。又《韵会》春遇切《周礼·注疏》诗注切,□音戍。约也。《周礼·司约注》言语之约束。约音要。《史记·汉高纪》待诸侯至,定要束耳。又叶所律切,音率。《蔡邕·笔赋》削文竹以为管,如桼丝之缠束。形条搏以直端,染元黄以定色。从木从口,与朿别。
帛帛:《寅集中·巾字部》《唐韵》旁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薄陌切,□音白。《说文》缯也。《广韵》币帛。《易·贲卦》贲于丘园,束帛戋戋。《书·尧典》五玉三帛。〈传〉三帛,诸侯世子执纁,公之孤执元,附庸之君执黄。《周礼·春官·典命注》帛,如今璧色缯也。《左传·闵二年》卫文公大帛之冠。〈注〉大帛,厚缯。《后汉·邓后纪》必书功於竹帛。〈注〉帛谓缣素。又执帛,官名《前汉·曹参传》乃封参为执帛。〈注〉张晏曰:执帛,孤卿也。或曰楚官名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帛似帛,华山有之。〈疏〉华山有草,叶似帛者,因以名云。又姓。《神仙传》吴有帛和。《水经注》瀍水西有帛仲理墓。又叶仆各切,音薄。《礼·礼运》以烹以炙,以为醴酪。治其丝麻,以为布帛。〈又〉疏布以羃,衣其澣帛。醴醆[音zhǎn]以献,荐其燔[音fán]炙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草》帛似帛,华山有之,〈疏〉华山有草,叶似帛者,因名帛草。)谨照原文因名帛草改因以名云。
加加:《子集下·力字部》《唐韵》古牙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居牙切,□音家。《说文》语相增加也。从力口。《徐曰》会意。《尔雅·释诂》重也。〈注〉重□也。《玉篇》益也。《论语》又何加焉。又《广韵》上也,陵也。《论语》吾亦欲无加诸人。〈注〉陵也。又《增韵》施也,着也。《礼·冠义》醮於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。又《韵补》叶居何切,音哥。《东方朔·七谏》蓬艾亲入御于牀第兮,马兰踸踔而日加。弃捐药芷与杜衡兮,余奈世之不知芳何。又叶居之切,音姬。《三略》柔有所设,刚有所施。弱有所用,强有所加。
璧璧:《午集上·玉字部》《唐韵》北激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必益切《正韵》必正切,□音辟。《说文》瑞玉,圜器也。《玉篇》瑞玉圜以象天也。《白虎通》璧者,外圜象天,内方象地。《诗·卫风》如圭如璧。《尔雅·释器》肉倍好谓之璧。〈注〉肉,边也。好,孔也。又星名。《诗·卫风·定之方中疏》璧居南则在室东,故因名东璧也。通作辟。又《韵补》叶必洛切,音近博。《江淹·拟曹植亲诗》君王礼英贤,不吝千金璧。从容冰井台,清池映华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