束教管闻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ù jiào guǎn wén成语简拼:SJGW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成语繁体:束教管聞
成语解释
指学识浅陋,见闻不广。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“束教管闻”几个大字。
(2)笨笨不会写成语“束教管闻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俊利大哥哥给朱敏和琦煊讲了“束教管闻”的典故。
(4)梅梅写不出成语“束教管闻”的拼音。
(5)西宁七中东校的俞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束教管闻”。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教管教管:[jiàoguǎn] 教育、管理。教管儿童须从严。
束束:shù 1、<动>捆绑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其势必?a href='http://www.baiven.com/baike/224/288820.html' target='_blank' style='color:#136ec2'>桓伊艟檎砸印!?、<动>整理;收拾。《殽之战》:『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,厉兵,秣马矣。』3、<动>约束;拘束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未有尝坚明约束者也。』4、<量>捆;把。《魏书·李先传》:『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束。』[束发]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,因称成童之年。约八岁或八至十九岁这一段年纪。[束甲] 捆起铠甲。表示放下武器,停战或投降。[束脩] (1)十条一捆的干肉,是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备礼物。(2)后老师的金。约束整修。
教教:jiào 1、<名>教化;教育。《礼祀·学记》:『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』2、<动>教导;教诲。《师说》:『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。』[又] <名>教诲;指教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此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,乃今得闻教。』3、<动>指示;指点。《促织》: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?』jiāo 1、<动>教授;传授知识技能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十三教汝织,十四能裁衣。』2、<动>使;令;让。《琵琶行》:『曲罢曾教善才服,妆成每被秋娘妒。』王昌龄《出塞》:『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』[教成] 教化成功。[教坊] 朝廷管理歌舞杂技的机构。唐初始设,至清代废除。[教化] 教育感化。
管管:guǎn 1、<名>一种像笛子的管乐器。[又] 泛指管乐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『百姓闻王钟鼓之声,管籥之音。』2、<名>圆柱形细长中空之物。[又] 笔。《庄子·秋水》:『是直用管窥天,用锥指地也,不亦小乎?』《与妻书》:『当时余心之悲,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。』3、<名>钥匙。《殽之战》:『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。』4、<动>掌管;管理。《史记·范雎列传》:『李兑管赵,囚主父于沙丘。』5、<动>包管;保证。《西游记》:『陛下宽心,微臣管送陛下还阳。』
闻闻:wén 1、<动>听见;听到。《木兰诗》:『不闻机杼声,惟闻闻女叹息。』2、<动>听说;得知。《殽之战》:『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,敢犒从者。』3、<动>报告;上报。《童区寄传》:『愿以闻于官。』4、<名>见闻;知识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。』5、<名>名声;名誉。《论语》:『四十、五十而无闻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』6、<动>闻名;传扬。《出师表》:『不求闻达于诸侯。』
束束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书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输玉切《正韵》式竹切,□音□。《说文》缚也。徐曰:束薪也。《诗·周南》白茅纯束。又五疋为束。《礼·亲记》纳币一束。又五十矢为束。《诗·周颂》束矢其搜。又脯十脡曰束。《谷梁传·隐元年》束修之肉,不行境中。又地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束州,赵地。又姓。《统谱》望出南阳,汉疏广后,避难改为束。又《韵会》春遇切《周礼·注疏》诗注切,□音戍。约也。《周礼·司约注》言语之约束。约音要。《史记·汉高纪》待诸侯至,定要束耳。又叶所律切,音率。《蔡邕·笔赋》削文竹以为管,如桼丝之缠束。形条搏以直端,染元黄以定色。从木从口,与朿别。
管管:《未集上·竹字部》《广韵》古满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古缓切,□音筦。乐器。《书·益稷篇》下管鼗鼓。《诗·商颂》嘒嘒管声。《仪礼·大射仪》乃管新宫。〈注〉管,谓吹簜以播新宫之乐。《周礼·春官》孤竹之管,孙竹之管,阴竹之管。〈疏〉管如篪,六孔。《尔雅·释乐》大管谓之簥,其中谓之篞,小者谓之篎。〈注〉管长尺,围寸,倂漆之。有底,如笛而小,倂两而吹。《前汉·律正志》竹曰管。《说文》管,十一月之音,物开地牙,故谓之管。又葭管。《玉泉记》取宜阳金门竹为管,河内葭草为灰,吹之以□阳气。又地名。《山海经》管涔之山,汾水出焉。《左传注》荥阳京县东北有管城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武王封弟叔鲜于管。〈注〉括地志,郑州管城县外城,古管国城也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出平原周文王子管叔之后,齐有大夫管至父。又笔彄也。《礼·内则》右佩玦、扞、管。〈注〉管,笔彄。《梁史·元帝纪》元帝笔有三品:忠孝全者以金管书之,行精粹者以银管书之,文辞华丽者以斑竹管书之。又总理其事曰管。《史记·李斯传》赵高以刀笔吏入秦宫,管事二十余年。又主当也。《礼·乐记》礼乐之说,管乎人情矣。〈注〉犹包也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圣人也者,道之管也。〈注〉管,枢要也。又管管,小见也。《诗·大雅》靡圣管管。〈传〉管管,无所依系。〈笺〉管管然以心自恣。又《博雅》管管,浴也。又五脏腧亦曰管。《庄子·人间世》支离疏者,五管在上。〈注〉管,腧也。又管龠也。《周礼·地官》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。〈注〉谓龠也。《礼·月令》修键闭,慎管龠。又《集韵》或从玉作琯。古者琯以玉。舜之时,西王母来献其白玉琯,零陵文学姓奚,於泠道舜祠下得笙玉琯,夫以玉作音,故神人以和,凤凰来仪也。又《韵会补》通作筦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以筦窥天。〈注〉古管字。又《类篇》沽丸切。《集韵》古丸切,□音官。《仪礼·聘礼》管人布幕于寝门外。〈注〉管,古文作官,犹馆也。谓掌次舍帷幕之官。又叶扃县切。《苏辙·燕山诗》居民异风气,自古习耕战。次称望诸君,术略亚狐管。又叶古转切。《郭璞·鷰赞》殷王元发,圣敬日远。商人是颂,咏之弦管。考证:(《书·益稷谟》下管鼗鼓。)谨按益稷不称谟,谟改篇。(《仪礼·大射仪》乃管新宫。〈注〉管,谓吹荡以播新宫之乐。)谨照原文吹荡改吹簜。(《周礼·春官》孤竹之管,丝竹之管,阴竹之管。〈疏〉管如箎,六孔。)谨照原文丝竹改孙竹。箎改篪。
闻闻:《未集中·耳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□无分切,音文。《说文》知闻也。《书·尧典》帝曰:兪,予闻如何。《礼·少仪》闻始见君子者。〈疏〉谓作记之人,不敢自专制其仪,而传闻旧说,故云。又《礼·玉藻》凡於尊者,有献而弗敢以闻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举吏民能假贷贫民者以闻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宋咸平进士闻见。明尚书闻渊。又闻人,复姓。《后汉·灵帝纪》太仆沛国闻人袭为太尉。〈注〉姓闻人,名袭,风俗通曰:少正卯,鲁之闻人,其后氏焉。又兽名。《山海经》杳山有兽焉,其状如彘,黄身白头白尾,名曰闻□,见则天下大风。又《广韵》亡运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文运切,□音问。《韵会》声所至也。《诗·小雅》声闻于天。《书·吕□》□发闻惟腥。《释文》闻,音问,又如字。又《广韵》名达。《书·微子之命》尔惟践修厥猷,旧有令闻。《诗·大雅》令闻令望。《朱注》令闻,善誉也。又通作问。《前汉·匡衡传》淑问扬乎疆外。又《韵补》叶无沿切,音近眠。《楚辞·九章》孤臣唫而擦泪兮,放子出而不还。孰能思而不隐兮,昭彭咸之所闻。还音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