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ù chuán wéi zhù
成语注音:ㄕㄨˋ ㄔㄨㄢˊ ㄨㄟˊ ㄓㄨˋ
成语简拼:SCWZ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动宾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束椽為柱
成语解释
捆扎椽子当柱子用。比喻小材大用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束椽为柱”几个大字。
(2)恺宣哥哥给璇栺和芫雯介绍了“束椽为柱”的成语典故。
(3)黎黎写不出成语“束椽为柱”,所以昨天考试才99分。
(4)蕊蕊不会写成语“束椽为柱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宜章麻田中学的谢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束椽为柱”。
成语出处
明·刘基《吊祖豫州赋》:『委弃九鼎兮,烹饪瓦釡。截梁为杙,束椽为柱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束束:shù 1、<动>捆绑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其势必?a href='http://www.baiven.com/baike/224/288820.html' target='_blank' style='color:#136ec2'>桓伊艟檎砸印!?、<动>整理;收拾。《殽之战》:『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,厉兵,秣马矣。』3、<动>约束;拘束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未有尝坚明约束者也。』4、<量>捆;把。《魏书·李先传》:『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束。』[束发]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,因称成童之年。约八岁或八至十九岁这一段年纪。[束甲] 捆起铠甲。表示放下武器,停战或投降。[束脩] (1)十条一捆的干肉,是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备礼物。(2)后老师的金。约束整修。
椽椽:chuán <名>椽子,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圆木条。《左传·桓公十四年》:『冬,宋人以诸侯伐郑……以(郑)大宫之椽归,为卢门之椽。』[椽笔] 像椽子一样大的笔。比喻重要的文章或杰出的写作才能。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罗刹海市》:『先生文学士,必能衙官屈宋,欲烦椽赋海市,幸无吝珠玉。』
为为:wéi 1、<动>做;干。《为学》:『天下事有难易乎?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。』2、<动>发明;制造;制作。《活板》:『庆历中,有布衣毕昇,又为活板。』3、<动>作为;当作。《公输》:『子墨子解带为城,以牒为械。』4、<动>成为;变成。《察今》:『向之寿民,今为殇子矣。』5、<动>是。《出师表》:『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。』6、<动>治;治理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?』7、<动>写;题。《伤仲永》:『即书诗四句,并自为其名。』8、<动>以为;认为。《鸿门宴》:『窃为大王不取也。』9、<动>叫做;称做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号为张楚。』10、<动>对待。《鸿门宴》:『君王为人不忍。』11、<动>算作;算是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则无礼,何施之为?』12、<动>担任。《鸿门宴》:『沛公欲王关中,使子婴为相。』13、<动>对付。《鸿门宴》:『今者出,未辞也,为之?a href='http://www.baiven.com/baike/224/280147.html' target='_blank' style='color:#136ec2'>魏巍!?4、<介>表示被动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『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』15、<连>如果;假如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『秦为知之,必不救矣。』16、<助>用在句中,起提前宾语的用;用药尾,表示感叹或疑问。《苏武》:『何以汝为见?』《鸿门宴》:『如今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。』wèi 1、<介>给;替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。』2、<介>向;对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不足为外人道也。』3、<介>因为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『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。』4、<介>为了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序》:『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。』5、<介>被。《过秦论》:『身死人手,为天下,何也。』6、<介>在……的时候。《晏子使楚》:『为其来也,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。』[为寿] 席间敬酒祝寿。
柱柱:zhù(1)柱子:梁柱;支柱。(2)象柱子的东西:水柱;花柱;胶柱鼓瑟。
束束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书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输玉切《正韵》式竹切,□音□。《说文》缚也。徐曰:束薪也。《诗·周南》白茅纯束。又五疋为束。《礼·亲记》纳币一束。又五十矢为束。《诗·周颂》束矢其搜。又脯十脡曰束。《谷梁传·隐元年》束修之肉,不行境中。又地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束州,赵地。又姓。《统谱》望出南阳,汉疏广后,避难改为束。又《韵会》春遇切《周礼·注疏》诗注切,□音戍。约也。《周礼·司约注》言语之约束。约音要。《史记·汉高纪》待诸侯至,定要束耳。又叶所律切,音率。《蔡邕·笔赋》削文竹以为管,如桼丝之缠束。形条搏以直端,染元黄以定色。从木从口,与朿别。
椽椽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直孪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重缘切,□音传。《说文》榱也。《广韵》屋角也。《尔雅·释宫疏》屋椽,齐鲁名桷,周人名榱。《左传·桓十四年》宋以大宫之椽归,为卢门之椽。〈注〉圆曰椽,方曰桷。《前汉·艺文志》茅屋采椽。又《集韵》柱恋切,传去声。义同。
为为:《巳集中·爪字部》《唐韵》薳支切《集韵》于嬀切,□音潙。《说文》母猴也。其为禽好爪。爪母猴象也。下腹为母猴形。王育曰:爪象形也。又《尔雅·释言》作,造,为也。《书·益稷》予欲宣力四方汝为。《洪范》有猷有为有守。又治也。《晋语》疾不可为也。〈注〉为,治也。又使也。《鲁语》其为后世昭前之令闻也。〈注〉为,犹使也。又语词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。又姓。《广韵》风俗通云:汉有南郡太守为昆。《韵会》鲁昭公子公为之后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于伪切,音□。《广韵》助也。《增韵》所以也,缘也,被也,护也,与也。《书·咸有一德》臣为上为德,为下为民。《释文》为上为下之为,于伪反。徐云:四为字皆于伪反。又《多士》惟我下民秉为。《诗·大雅》福禄来为。〈笺〉为,犹助也。《释文》于伪反,协句如字。又叶吾何切,音莪。《诗·王风》有兔爰爰,雉离于罗。我生之初,尙无为。我生之后,逢此百罹,尙寐无吪。
柱柱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直主切《集韵》重主切,□除上声。《说文》楹也。《广雅》楹谓之柱。《前汉·成帝纪》腐木不可以为柱。又底柱,山名。《书·禹贡》东至于底柱。又上柱国、柱下史。皆官名。《战国策》爵为执珪,官为柱国。《汉官仪》侍御史为柱下史。又《前汉·礼乐志》柱工员二人。〈注〉柱工,主筝瑟之柱。又应劭曰:柱下史法冠,一曰柱后,以铁为柱也。《蔡邕·独断》柱后惠文冠。又《唐韵》知庾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冢庾切,□音主。柱夫,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柱夫,摇车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《韵会》□株遇切,音驻。与拄通。掌也,刺也。《前汉·朱云传》连柱五鹿君。又枝柱曰柱。《韩愈·王适墓铭》鼎也不可以柱车,马也不可以守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