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ù gē juàn jiǎ
成语注音:ㄕㄨˋ ㄍㄜ ㄐㄨㄢˇ ㄐㄧㄚˊ
成语简拼:SGJJ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束戈卷甲
成语解释
捆起兵器甲胄。指缴械投降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战争等
成语造句
(1)博鑫大哥哥给艳裙和思铭讲了“束戈卷甲”的典故。
(2)国国写不出成语“束戈卷甲”的拼音。
(3)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“束戈卷甲”几个大字。
(4)朦朦不会写成语“束戈卷甲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松门镇中学的犁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束戈卷甲”。
成语出处
《宋史·韩世忠传》:『世忠单骑夜造其营,呼曰:「大军至矣,亟束戈卷甲,吾能保全汝,共功名。」贼骇栗请命,因跪进牛酒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束束:shù 1、<动>捆绑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其势必?a href='http://www.baiven.com/baike/224/288820.html' target='_blank' style='color:#136ec2'>桓伊艟檎砸印!?、<动>整理;收拾。《殽之战》:『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,厉兵,秣马矣。』3、<动>约束;拘束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未有尝坚明约束者也。』4、<量>捆;把。《魏书·李先传》:『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束。』[束发]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,因称成童之年。约八岁或八至十九岁这一段年纪。[束甲] 捆起铠甲。表示放下武器,停战或投降。[束脩] (1)十条一捆的干肉,是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备礼物。(2)后老师的金。约束整修。
戈戈:gē 1、<名>古代的一种兵器。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『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吐万里如虎。』2、<名>代指战争,常『干戈』连用。《过零丁洋》:『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』
卷卷:juǎn 1、<动>把东西卷裹成圆筒形。《过秦论》:『有席卷天下,包举宇内,囊括四海之意。』2、<动>翻卷;掀起;裹起。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:『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』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『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』3、<动>席卷;全部盗取或侵吞。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》:『他意欲卷了两家的银子逃去。』juàn 1、<名>书卷;书籍。《核舟记》:『鲁直左手执卷末,右手指卷。』2、<名>整部书的一部分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使北营,留北关外,为一卷。』3、<量>表示文书、书籍的单位。《木兰辞》:『军书十二卷。』4、<名>试卷;考卷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呈卷,即而署第一。』
甲甲:jiǎ 1、<名>植物种子的外壳。《周易·解·彖传》:『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。』2、<名>动物护身的外壳。曹植《神龟赋》:『肌肉消尽,唯甲存焉。』3、<名>战甲,古代士兵穿的用皮革或金属制的护身服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何不按兵束甲,北面而受之。』4、<名>甲士;披甲的士兵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。』5、<名>指甲。张孜《雪》:『暖手调金丝,蘸甲斟琼液。』6、<名>天干的第一位。7、<形>第一流的;头等的。《芋老人传》:『书生因甲第为相国。』8、<动>居第一位。《汉书·货殖传》:『秦杨以田农而甲一州。』[甲第] (1)权贵人家的豪华住宅。(2)科举考试的第一等。[甲姓] 大姓。
束束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书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输玉切《正韵》式竹切,□音□。《说文》缚也。徐曰:束薪也。《诗·周南》白茅纯束。又五疋为束。《礼·亲记》纳币一束。又五十矢为束。《诗·周颂》束矢其搜。又脯十脡曰束。《谷梁传·隐元年》束修之肉,不行境中。又地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束州,赵地。又姓。《统谱》望出南阳,汉疏广后,避难改为束。又《韵会》春遇切《周礼·注疏》诗注切,□音戍。约也。《周礼·司约注》言语之约束。约音要。《史记·汉高纪》待诸侯至,定要束耳。又叶所律切,音率。《蔡邕·笔赋》削文竹以为管,如桼丝之缠束。形条搏以直端,染元黄以定色。从木从口,与朿别。
戈戈:《卯集中·戈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古禾切,音锅。《说文》平头戟也。《徐锴曰》戟小支上向则为戟,平之则为戈。一曰戟偏距为戈。《礼·曲礼》进戈者前其□,后其刃。《正义曰》戈,钩孑戟也。如戟而横安刃,但头不向上,为钩也。直刃长八寸,横刃长六寸,刃下接柄处长四寸,□广二寸,用以钩害人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戈柲六尺有六寸。〈又〉戈广二寸,内倍之,胡三之,援四之。〈注〉内谓胡以内接柲者也,胡,其孑也,援,直刃也。《释名》戈,过也。所刺捣则决,所钩引则制之,弗得过也。《书·牧誓》称尔戈。〈注〉戈,短兵也。人执以举之,故言称也。又《典略》周有孤父之戈。又国名。在宋郑之间,寒浞子豷封于戈,少康灭之。又姓。《史记》夏后有戈氏,宋戈彦,明戈镐。又司戈,武职,从八品,唐天授年间置。从弋,一横之。象形。
卷卷:《子集下·卩字部》《唐韵》居倦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古倦切《正韵》吉掾切,□音眷。《说文》厀曲也。又书卷。《扬子·法言》一卷之书,必立之师。《增韵》可舒卷者曰卷。编次者曰帙。又《唐韵》居转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古转切,□眷上声。《广韵》舒卷之卷。《韵会》或作卷。又卷耳,草名。《诗·周南》采采卷耳。又卷舌,星名。《前汉·刘向传》客星见昴卷之间。〈注〉师古曰:见於昴与卷舌之间也。又《唐韵》巨员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逵员切,□音权。《集韵》曲也。《诗·大雅》有卷者阿。又《中庸》一卷,石之多。〈注〉犹区也。又《韵会》大卷,黄帝乐名。《周礼·大司乐注》卷者,卷聚之义。又通作惓。《前汉·贾捐之传》敢昧死竭卷卷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驱圆切,音□。《集韵》县名,在河南。《前汉·周勃传》周勃,沛人,其先卷人也。又《集韵》一曰冠武。又《正韵》古本切,音衮。《礼·王制》三公一命卷,天子卷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