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ū zhì tóng guī
成语注音:ㄕㄨ ㄓㄧˋ ㄊㄨㄙˊ ㄍㄨㄟ
成语简拼:SZTG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殊致同歸
成语解释
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。同『殊涂同归』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近义词
[同]殊途同归、殊涂同致、殊途一致
成语接龙
1、殊致同归→归根到底→底死谩生→生生不息→息息相通→通才硕学→学浅才疏→疏而不漏→漏网之鱼→鱼肠雁足→足踏实地→地塌天荒→荒诞不经→经帮纬国→国耳忘家→家长礼短→短兵接战→战火纷飞→飞刍挽粟→粟红贯朽→朽木粪墙→墙花路草→草船借箭→箭穿雁嘴→嘴直心快
2、殊致同归→归马放牛→牛鬼蛇神→神抶电击→击碎唾壶→壶浆箪食→食不充饥→饥飡渴饮→饮血崩心→心不应口→口角春风→风驰电赴→赴死如归→归根到底→底死谩生→生面别开→开眉笑眼→眼观六路→路叟之忧→忧形于色→色丝虀臼→臼头深目→目无下尘→尘羹涂饭→饭糗茹草
3、殊致同归→归奇顾怪→怪力乱神→神差鬼遣→遣词措意→意气自若→若出一辙→辙乱旂靡→靡靡之音→音信杳无→无名之朴→朴斲之材→材优干济→济世救人→人心大快→快心满意→意兴索然→然糠自照→照萤映雪→雪虐风饕→饕风虐雪→雪上加霜→霜露之病→病国殃民→民脂民膏
4、殊致同归→归十归一→一箪一瓢→瓢泼大雨→雨散云飞→飞黄腾踏→踏破铁鞋→鞋弓袜浅→浅斟低唱→唱对台戏→戏彩娱亲→亲痛仇快→快步流星→星罗棋布→布鼓雷门→门可罗雀→雀小脏全→全受全归→归真反璞→璞玉浑金→金貂换酒→酒虎诗龙→龙翰凤雏→雏凤清声→声名藉甚
5、殊致同归→归真反朴→朴实无华→华星秋月→月下花前→前言往行→行浊言清→清尘浊水→水过鸭背→背井离乡→乡书难寄→寄雁传书→书空咄咄→咄咄逼人→人急计生→生炒热卖→卖富差贫→贫贱之交→交臂失之→之死靡他→他山之石→石烂海枯→枯枿朽株→株连蔓引→引绳棋布
成语示例
(1)《隋书·卷二二·五行志上》:『夫神则阴阳不测,天则欲人迁善。均乎影响,殊致同归。』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殊致同归”几个大字。
(2)灏灏写不出成语“殊致同归”的拼音。
(3)黄龙中学的闽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殊致同归”。
(4)惠惠不会写成语“殊致同归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纪颖大哥哥给玉霖和奕珺讲了“殊致同归”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《隋书·五行志上》:『夫神则阴阳不测,天则欲人迁善。均乎影响,殊致同归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同归同归:走到同一目的地;得到同一结局:殊途同归。
殊致殊致:[shūzhì] (1)不相同;不一致。褒贬殊致。(2)特异的景致。
殊殊:shū 1、<动>断;绝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三年》:『武城人塞其前,断其后之木弗殊。』2、<动>死。《史记·淮南王刘安传》:『太子即自刭,不殊。』3、<形>特别;特殊。《出师表》:『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陛下也。』4、<形>不同;差异。《过秦论》:『始皇既没,余威震于殊俗。』5、<副>很;非常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而君畏匿之,恐惧殊甚。』
致致:zhì 1、<动>送;送达。《柳敬亭传》:『皖帅欲结欢于宁南,致敬亭于幕府。』2、<动>表达;表示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,一篇之中三致意焉。』3、<动>说;回答。《石壕吏》:『听妇前致词,三男邺城戍。』4、<动>达到。《劝学》:『假舆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。』5、<动>获得;得到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家贫,无以致书以观。』6、<动>招致;引来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致食客三千人。』7、<动>招请;招集。《过秦论》: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,以致天下之士。』8、<动>致使;使得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女行无偏斜,何意致不厚?』9、<动>送还;交还。《柳毅传》:『昔为钱塘长,今则致政焉。』10、<动>用。《张衡传》:『衡善机巧,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。』11、<名>情致;情趣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虽世殊事异,所以兴怀,其致一也。』12、<形>细密;细致。《汉书·辛延年传》:『按其狱,皆文致,不可得反。』13、<副>通『至』,极。《与吴致书》:『元瑜书记翩翩,致足乐也。』[致力] 把力量集中用在某个方面。[致命] (1)舍弃生命。(2)要害的。[致意] (1)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用意。(2)表达问候之意。
同同:tóng 1、<形>相同;一样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今卿廓开大计,正与孤同。』2、<形>同一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不哀我丧而伐吾同姓。』3、<动>一致;统一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若备与彼协心,上下齐同,则宜抚安,与结盟好。』4、<动>附和;随同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『士大夫多以恤国事,同俗自媚于众为善。』5、<动>参与;干预。《谋攻》:『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,则军士惑矣。』6、<副>共同;一起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今君与廉颇同列。』[同案] 明清时称同一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学的秀才。[同寮] 一起任职的官吏,即『同僚』。[同年] (1)同岁;同年龄。(2)科举考试时代同科考中的人。(3)朋友。
归归:guī 1、<动>女子出嫁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后五年,吾妻来归。』2、<动>返回;回去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楚兵惧,自秦归。』[又] <动使动>使……返回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卒廷见相如,毕礼而归之。』3、<动>送回;归还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城不入,臣请完璧归赵。』4、<动>归向;归聚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众士仰慕,若水之归海。』5、<动>归依;归附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。』6、<名>结局;归宿。《周易·系辞》:『天下同归而殊涂。』《归田园居》:『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园田。』7、<动>死。《尔雅·释训》:『鬼之为言归也。』8、<名>珠算一位数除法。9、<动>通『馈』,赠送。《论语·阳货》:『阳货欲见孔子,孔子不见。归孔子豚。』[归宁] (1)妇人回娘家看望父母。(2)有时亦指男子回家省亲。:『归。』[归田] 旧时称辞官还乡。
殊殊:《辰集下·歹字部》《唐韵》市朱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慵朱切《正韵》尚朱切,□音殳。《说文》死也。汉令曰:蛮夷长有罪,当殊之。《庄子·在宥篇》殊死者相望也。〈注〉广雅曰:殊,断也。司马云决也。一曰诛也。《字林》云死也。《前汉·宣帝诏》赦殊死以下。又绝也。《前汉·宣帝诏》骨肉之亲,粲而不殊。《师古注》粲,明也。殊,绝也。明於仁恩,不离绝也。《前汉·韩信传》军皆殊死战。《师古注》殊,绝也。谓决意必死。又断绝也。《左传·昭二十三年》断其后之木而弗殊。又伤而未绝也。《史记·苏秦传》齐大夫与苏秦争宠,使人刺苏秦,不死,殊而走。又别也,异也。《易·系辞》天下同归而殊涂。《礼·大传》殊□号,异器械。又过也。《后汉·梁竦传》母氏年殊七十。〈注〉殊,犹过也。又语词。《诗·魏风》殊异乎公路。又殊庭,蓬莱仙人庭也。《前汉·郊祀志》将以望祀蓬莱之属,几至殊庭。又叶时流切,音酬。《陈琳诗》沈沦衆[音zhòng]庶间,与世无有殊。纡郁怀伤结,舒展有何由。
致致:《未集下·至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□陟利切,音踬。《说文》送诣也。《春秋·成九年》夏,季孙行父如宋致女。〈注〉女嫁三月,又使大夫随加聘问,谓之致女。《礼·曲礼》献田宅者操书致。〈注〉详书其多寡之数,致之于人也。又招致也。《杨升庵外集》致有取意。《易·系辞》备物致用。〈疏〉谓备天下之物,招致天下所用。《周礼·地官·遂人》凡治野,以下剂致甿。〈注〉致,犹会也。民虽受上田中田下田,及会之。以下剂为率。又纳也。《礼·曲礼》大夫七十而致事。〈注〉致其所掌之事於君,而告老。〈疏〉不云置,而云致者,置是废绝,致是与人,明朝廷必有贤代己也。又传致也。《诗·小雅》工祝致告。〈笺〉祝於是致孝孙之意,告尸以利成。又极也。《书·盘庚》凡尔衆[音zhòng],其惟致告。〈传〉致我诚,告汝衆[音zhòng]。《礼·礼器》有放而不致也。〈疏〉致,极也。又《礼·乐记》致乐以治心。〈注〉致,犹□审也。又委也。《易·困卦》君子以致命遂志。《论语》事君能致其身。《朱注》致,犹委也。又诚也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其致之。〈注〉致,诚也。又挑战曰致师。《左传·宣十二年》楚许伯御乐伯,摄叔为右,以致晋师。〈疏〉致师,致其必战之志。又态也。《水经注》茂竹便媚,致可翫也。《六帖》崔远风致整峻。《王缙诗》自然成高致。又至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卜》掌三梦之灋。一曰致梦。〈疏〉训致为至,梦之所至也。又制也。《管子·白心篇》以致为仪。〈注〉致者,所以节制其事,故为仪。又《易·系辞》一致而百虑。〈疏〉所致虽一,虑必有百,言虑虽百种,必归於一致也。又就也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故致数车无车。〈注〉致,就也。言人就车数之,为辐,为轮,为毂,为衡,为轝,无有各为车者。又《诗·大雅》是致是附。〈传〉致,致其社稷羣神。〈疏〉致者,运转之词。又密也。《礼·礼器》德产之致也精微。〈注〉致,致密也。《前汉·严延年传》文致不可得反。〈注〉言其文案整齐。又与致通。《礼·月令》孟冬,命工师效功,陈祭器,按度程,必功致为上。〈注〉谓功力密致也。致至同。
同同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徒红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徒东切,□音桐。《说文》合会也。《玉篇》共也。《广韵》①也。《易·同人》天与火同人,君子以类族辨物。《书·益稷》敷同日奏罔功。又《广韵》齐也。《书·舜典》同律度量衡。《诗·小雅》我马既同。又聚也。《诗·小雅》兽之所同。〈传〉同犹聚也。又和也。《礼·礼运》是谓大同。〈注〉犹和也,平也。又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六律六同。〈注〉六律合阳声者,六同合阴声者。又《典同》掌六律,六同之和。〈注〉律以竹,同以铜。言助阳宣气,与之同也。又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时见曰会,殷见曰同。《诗·小雅》赤芾金舄,会同有绎。又《周礼·地官·小司徒·井牧其田野注》司马法曰:十成为终,十终为同,同方百里。〈疏〉谓之为同者,取象震雷百里所闻同,故名百里为同也。又爵名。《书·顾命》上宗奉同瑁。〈注〉同,爵。瑁,圭也。又州名。《广韵》汉冯翊地有九龙泉,泉有九源,同为一流,因以名之。《韵会》后魏以沣水攸同名州。又《正韵》通也。《庄子·在宥篇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。〈注〉吕吉甫曰:空同之上,无物而大通之处也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唐有同谷。又《卢仝诗》仝不仝,异不异,是谓大仝而小异。又通作童。《列子·黄帝篇》状与我童者,近而爱之。状与我异者,疏而畏之。又《释文》徒贡切,音洞。与詷同。《礼·祭统》铺筵设同几,为依神也。〈注〉同之言詷也。〈疏〉同之言詷也者,若单作同字,是齐同之同,非詷共之詷。若詷共之詷,则言旁作同。汉魏之时,字义如此,今则总为一字。又叶徒黄切,音唐。《□琳·答客难》六合咸熙,九州来同。倒载干戈,放马华阳。①字作北下□。考证:(司马法曰,成为终,终十为同。)谨照周礼注原文终十改十终。
归归:《辰集下·止字部》《唐韵》举韦切《集韵》居韦切,□音騩。还也,入也。《诗·小雅》薄音旋归。又还所取之物亦曰归。《春秋·定十年》齐人来归郓、讙、龟阴田。又《礼·祭义》父母全而生之,予全而归之。《孟子》久假而不归。皆还复之义。又《春秋·隐元年》归惠公仲子之賵。《杜注》归者,不反之辞。《桓七年》突归于郑。《谷梁传》归,易辞也。又依归也。《诗·曹风》于我归处。《毛传》归,依归也。又归附也。《谷梁传·庄二年》王者,民之所归往也。《诗·大雅》岂弟君子,民之攸归。又《说文》女嫁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《礼·礼运》男有分,女有归。又《谷梁传·隐二年》妇人谓嫁曰归,反曰来归。〈注〉嫁而曰归,明外属也。反曰来归,明从外至也。《左传·庄二十七年》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,出曰来归。夫人归宁曰如某,出曰归于某。又投也,委也。《左传·襄三年》请归死于司败。又《前汉·申屠嘉传》鼂错恐自归景帝。〈注〉师古曰:自首于天子。又与也,许也。《论语》天下归仁焉。又合也。《礼·缁衣》私惠不归德。〈注〉谓不合於德义。又终也。《左传·宣十一年》以讨召诸侯,而以贪归之。又归妹,卦名。又三归,台名。《史记注》三归,取三姓女也。又指趋曰归。《易·系辞》殊途而同归。《史记·李斯传》覩指而识归。又道家有八归。《参同契》九还、七返、八归、六居。〈注〉八归者,天三生木,地八成汞,戊己一合,木汞之真,归炼鼎中,故曰八归。又《谢察微·算经》有归法,归已入之数也。又归藏,黄帝《易》名。一曰殷《易》。《周礼·春官》大卜掌三《易》之灋,二曰归藏。〈注〉归藏者,万物莫不归而藏之于中。此《易》以纯坤为首,故名。又《尔雅·释亲》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,谓侄之子为归孙。又馈也。《论语》归孔子豚。《晋语》不腆敝邑之礼,敢归诸下执政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经》太行之山,其首曰归山,其上有金玉,其下有碧。又州名。《广韵》本春秋夔子国,武德初,割夔州之秭归巴东二县,置州,取归国为名也。《广舆记》今属荆州府。又姓。又归邪,星气名。《前汉·天文志》如星非星,如云非云,名曰归邪。归邪出,必有归国者,邪音虵。又忘归,矢名,见《公孙子》。又姊归,鸟名。当归,药名。又《集韵》求位切,音匮。同馈。《说文》饷也。亦读如字。义见上。籀省作□。汉□作归。考证:(《周礼·春官》大占掌三易之法。)谨照原文占改卜。法改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