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ū zhì yīng cái
成语简拼:SZYC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淑質英才
成语解释
淑:善良;英:非凡。善良的品质,非凡的才能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夸奖人
成语接龙
1、淑质英才→才短气粗→粗衣粝食→食少事繁→繁花似锦→锦瑟华年→年富力强→强人所难→难得糊涂→涂脂抹粉→粉白黛绿→绿酒红灯→灯火万家→家徒壁立→立身处世→世道人心→心如木石→石沈大海→海天云蒸→蒸蒸日上→上下同欲→欲谁归罪→罪不胜诛→诛尽杀绝→绝仁弃义
2、淑质英才→才夸八斗→斗筲之器→器宇轩昂→昂然直入→入竟问禁→禁网疏阔→阔步高谈→谈古说今→今雨新知→知己之遇→遇难成祥→祥风时雨→雨歇云收→收因结果→果行育德→德高望重→重规袭矩→矩步方行→行号巷哭→哭哭啼啼→啼笑皆非→非异人任→任重致远→远年近岁
3、淑质英才→才过屈宋→宋画吴冶→冶叶倡条→条三窝四→四海昇平→平地青云→云雾迷蒙→蒙昧无知→知人善任
成语造句
(1)博岩叔叔给茗休和倪蓉介绍了“淑质英才”的成语故事。
(2)东沽港镇中学的沃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淑质英才”。
(3)放放写不出成语“淑质英才”,因此期中考试只得了98分。
(4)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淑质英才”几个大字。
(5)小霏不会写成语“淑质英才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成语出处
《后汉书·祢衡传》:『字正平,淑质贞亮,英才卓砾。』
成语故事
东汉时期,平原郡人祢衡,字正平,年轻时十分有才华与文采,人们夸他有淑质英才,但性情高傲与刚强,喜欢矫时慢物,少与人交往。建安年初到都城许昌游历,刚到颍川时,朋友给他一个大人物的名帖,祢衡揣在身上,直到名帖字迹模糊也没去找他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英才英才:杰出的人才。杰出的才能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。』汉孔融《荐祢衡疏》:『淑质贞亮,英才卓砾。』
淑淑:shū <形>美好;善良。《关雎》:『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』[淑均] 善良公正。[淑茂] 美善;美好。
质质:zhì 1、<名>人质;抵押品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必以长安君为质,兵乃出。』2、<动>作人质;作抵押品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为长安君约车百乘,质于齐。』3、<名>质地;底子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。』4、<形>质朴;朴实。《论语·雍也》:『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』5、<名>资质;禀性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非天质之卑,则心不若余之专耳。』6、<名>刑具;刀斧底下的垫座。又写作『锧』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。』7、<名>通『贽』。初见面时送的礼物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乃令张仪佯去秦,厚币委质事楚。』8、<名>箭靶。《荀子·劝学》:『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。』9、<动>对质。《礼记·曲礼》:『虽质君之前,臣不讳也。』10、<动>质询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余侍立左右,援疑质理,俯身倾耳以请。』11、<副>正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质明避哨竹林中。』12、<名>盟约。《左传·哀公二十年》:『黄池之役,先主与吴王有质。』[质要] 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。
英英:yīng 1、<名>花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』2、<名>文采;词藻。《文心雕龙·情采》:『心求既形,英华乃赡。』3、<名>精华。《阿房宫赋》:『韩魏之经营,齐楚之精英。』4、<形>杰出;超众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况刘豫州至王室之胄,英才盖世。』[英才] 杰出的人才。杰出的才能。[英发] 才华外露。[英风] (1)杰出人物的风貌气概。(2)美好的名声。[英华] (1)精华。(2)指俊美的神采。(3)美好的名誉。[英俊] 杰出人物。
才才:cái 1、<名>才能。《与吴质书》:『其才学足著书,美志不遂,良可痛。』[又] <名意动>以……为才;认为……有才。《促织》:『有华阴令欲媚上官,以一头进,试使斗面才。』2、<名>有才能的人。《六国论》:『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。』3、<副>刚刚;仅仅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初极狭,才通人。』4、能『裁』。裁夺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『今有城市之邑七十,愿拜内之于王,惟王才之。』5、通『财』。金仁杰《追韩信》三折:『恶了秦民,更掳掠民才。』[才笔] 文才。《魏书·裴延儁传》:『涉猎坟史,颇有才。』[才力] 1.财力。鲍照《芜城赋》:『孳货盐田,铲利铜山,才雄富,士马精妍。』2.才智与能力。《晋书·长沙王又传》:『又身长七尺五寸,开朗果断,才绝人,虑心下士。』[才略] 才干与谋略,也作『材略』。《汉书·杜周传》:『窍见朱博忠信勇猛,才不世出,诚国家雄俊之宝臣也。』[才情] 才思;才华。司空图《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》诗之五:『才百巧斗风光,却关雕花刻叶忙。』[才人] 1.有才能的人。王融《报范通直》:『三楚多秀士,江上复才。』2.宫中女官员,多为妃嫔的称号。杜甫《哀江头》:『辇前才带弓箭,白马嚼啮黄金勒。』3.宋元称编撰杂剧话本的作者或说话艺人为才人。[才子] 古指德才兼备的人。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:『昔高阳氏有才八人……齐圣广渊,明允笃诚,天下之民谓之八恺。』[才子佳人] 称有才貌的男女。
淑淑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殊六切,音孰。《说文》清湛也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淑,善也。《诗·曹风》淑人君子。又《集韵》昌六切,音俶。淑沑[音nǜ],水貌。又与俶通。《仪礼·聘礼》俶献无常数。〈注〉古文俶作淑。
质质:《酉集中·贝字部》《唐韵》之日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职日切,□音桎。《易·系辞》原始要终,以为质也。〈注〉质,体也。又《诗·小雅》民之质矣。〈传〉质,成也。《朱传》实也。又《大雅》虞芮质厥成。〈传〉质,成也。成,平也。〈疏〉三字义同,故以质为成,以成为平。《朱传》质,正。成,平也。又《诗·小雅》发彼有的。〈传〉的,质也。〈疏〉十尺曰侯,四尺曰鹄,二尺曰正,四寸曰质。鹄及正、质,皆在侯中也。又《周礼·地官·质人》大市曰质,小市曰剂。〈注〉质剂者,为之券藏之也。又《仪礼·士冠礼》质明行事。〈注〉质,正也。《礼·月令》黑黄苍赤,莫不质良。〈注〉所染者当得真采正善也。又《聘义》君子於其所尊,弗敢质。〈注〉质谓正自相当。又《礼·曲礼》质君之前。〈注〉质犹对也,又《广雅》质,地也。《礼·礼器》礼释回增美质。〈注〉质,犹性也。又《公羊传·定八年》弓绣质。〈注〉质,拊也。又《史记·范睢传》不足以当椹质。〈注〉质,剉[音cuò]刃也。又《前汉·张释之传》具以质言。〈注〉质,诚也。又《广雅》问也,定也。又《小尔雅》质,信也。又《玉篇》主也,朴也。《礼·乐记》中正无邪,礼之质也。〈注〉质,犹本也。礼为之文饰也。又姓。《前汉·货殖传》质氏以洒削而鼎食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陟利切,音致。《说文》以物相赘。《左传·隐三年》故周郑交质。又《集韵》脂利切。贽,亦作质。《左传·昭三年》将奉质币,以无失时。《晋语》臣委质于翟之鼓。《孟子》不传质为臣。考证:(《诗·小雅》发彼有的。〈传〉的,质也。〈疏〉十尺为□,四尺为鹄,二尺曰正,四寸曰质。鹄及正质,皆在□中也。)谨照原文两为字□改曰。两□字□改侯。”
英英:《申集上·草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於惊切,音瑛。《尔雅·释木》华而不实者谓之英。《诗·郑风》有女同车,颜如舜英。〈注〉英,犹华也。又木名。《尔雅·释木》权,黄英。又叶亦谓之英。《屈原·离骚》夕餐秋菊之落英。《西溪丛语》《宋书·符瑞志》沈约云:英,叶也。《离骚》餐落英,言食秋菊之叶也。据《玉函方》甘菊三月上寅采叶,名曰玉英,是英亦谓之叶也。又《礼·礼运》大道之行也,与三代之英。〈注〉倍□曰俊,千人曰英。《孟子》得天下英才而敎育之。又《博雅》美也。《晋书·荀闓传》京师语曰:洛中英英荀道明。又《尔雅·释山》再成,英。〈疏〉山形两重者名英,今南郡英山县,盖取此名也。又琼英,美石似玉者。《诗·齐风》尚之以琼英乎而。《水经注》《孙盛·魏春秋》曰:文帝愈增崇宫殿,取白石英及紫石英。又英英,云貌。《诗·小雅》英英白云,露彼菅茅。又《诗·小雅》二矛重英。〈注〉以羽饰矛。《鲁颂》朱英绿縢。〈疏〉盖丝纒而朱染之。又乐名。《前汉·礼乐志》帝喾作《五英》。英,华茂也。又国名。《史记·陈杞世家》臯陶之后,或封英、六。《楚世家注》英国在淮南,盖蓼国也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英氏,以国为氏,汉有九江王英布。又於□切,音阏。《班固·西京赋》翡翠、火齐。流耀含英。县黎、垂棘,夜光在焉。又《唐韵古音》于良切,读央。《屈原·九歌》浴兰汤兮沐芳,华采衣兮若英。《毛诗·本音》舜英、重英、琼英、美如英,俱叶韵读央。《管子·地员篇》五色亲英,各有异章。《集韵》英,稻初生未移者,亦读央。又於庆切,音映。饰也。
才才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昨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墙来切,□音裁。《说文》草木之初也。从丨,上贯一,将生枝叶。一,地也。《徐曰》上一,初生岐枝。下一,地也。《六书正伪》才,木质也。在地为木,既伐为才,象其枝根斩伐之余。从木省。别作材,非。又天地人为三才。《易·系辞》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。兼三才而两之,故六。一曰能也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必取贤敛才焉。《论语》才难,不其然乎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其令州县举茂才异等。《唐书·百官志》择人以四才。《邵尧夫曰》临大事然后见才之难。才者,天之良质也,学者所以成其才也。又质也,力也。《诗·鲁颂》思无期,思马斯才。〈传〉多材也。《孟子》非天之降才尔殊也。《近思录》性出於天,才出於气,气清则才清,气浊则才浊。又姓。明尙书才宽。又《集韵》通作材。《说文》材,水挺也。从木,才声。《徐曰》木劲直可用,故曰入山抡可为材者。人之有才,义出於此。又《正韵》与才通。古用才为才始字。《晋书·谢混传》才小冨贵,便豫人家事。又与裁通。《战国策》惟王才之。又与财通。《前汉·扬雄传》财足以奉宗庙。又《集韵》将来切,与哉同。亦始也。《尔雅·释诂疏》哉,古文作才。以声近,借为哉始之哉。又作代切,音再。义同。又叶即由切,音遒。《焦氏·易林》季子多才,使我不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