菽水之欢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ū shuǐ zhī huān成语简拼:SSZH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菽水之歡
成语解释
菽水:豆和水,指普通饮食;欢:侍奉父母使其欢喜。指奉养父母,使父母欢乐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;指奉养父母
近义词
菽水承欢
成语示例
(1)母子相与为命以致菽水之欢者,又数年于此矣。▲宋·陈亮《祭蔡行之母太恭人文》
成语造句
(1)聪聪写不出成语“菽水之欢”的拼音。
(2)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“菽水之欢”几个大字。
(3)苗发大哥哥给翡岚和家业讲了“菽水之欢”的典故。
(4)廿三里中学的奕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菽水之欢”。
(5)小芮不会写成语“菽水之欢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母子相与为命以致菽水之欢者,又数年于此矣。见宋·陈亮《祭蔡行之母太恭人文》。
成语出处
《礼记·檀弓下》:『啜菽饮水尽其欢,斯之谓孝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菽菽:shū <名>豆类的总称。《苦斋记》:『启陨箨以艺粟菽,茹啖其草木之荑实。』
水水:shuǐ 1、<名>水。《劝学》:『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』2、<名>河流。《登泰山记》:『泰山之阳,汶水西流。』3、<名>泛指水域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刘备、周瑜水陆并进,追操至南郡。』4、<名>水灾。《女娲补天》:『水浩洋而不息。』
之之:zhī 1、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。』2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这个』、『这』、『这种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』3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』、『它』、『它们』、『他们』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。』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』4、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君将哀而生之乎?』5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你』、『您』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『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之。』6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『的』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』7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』8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9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『得』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』10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。』11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顷之,烟炎张天。』12、<助>用在『前』、『后』、『内』、『外』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』
欢欢:huān 1、<形>欢乐;喜悦。《琵琶行》:『醉不成欢惨将别。』2、<名>友好;交好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而绝秦赵之欢。』3、<名>古时女子对恋人的称呼。刘禹锡《踏歌词》:『唱尽新词欢不见。』
菽菽:《申集上·草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韵会》□式竹切,音叔。《物理论》衆[音zhòng]豆之总名。《诗·豳风》禾麻菽麦。《春秋·定元年》陨霜杀菽。〈注〉大豆之苗。《礼·檀弓》王注熬豆而食曰啜菽。又《唐韵古音》式沼反。《诗·豳风》烹葵及菽。叶下枣韵。又《篇海》子了切。《集韵》通萩。详萩字注。《诗疏》亦作叔。《广韵》同尗。考证:(《仪礼注》王公熬豆而食,曰啜菽。)谨按仪礼注无此文,查系王肃檀弓注见释文。今改礼檀弓王注熬豆而食曰啜菽。
水水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式轨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数轨切,□税上声。《说文》准也。北方之行,象衆[音zhòng]水□流,中有微阳之气也。《徐铉曰》衆[音zhòng]屈为水,至柔,能攻坚,故一其内也。《释名》水,准也,准平物也。《白虎通》水位在北方。北方者,阴气,在黄泉之下,任养万物。水之为言濡也。《书·洪范》五行,一曰水。〈又〉水曰润下。《正义曰》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。五行之体,水最微,为一。火渐着,为二。木形实,为三。金体固,为四。土质大,为五。《易·乾卦》水流湿。《说卦》坎为水。《管子·水地篇》水者,地之血气,如筋脉之通流者也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积阴之寒气为水。又六饮之一。《周礼·天官》浆人掌共王之六饮,水浆醴凉医酏。又《礼·玉藻》五饮:上水、浆、酒、醴、酏。〈注〉上水,水为上,余次之。又《礼·曲礼》凡祭宗庙之礼,水曰清涤。又明水,所以共祭祀。《周礼·秋官》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,以鉴取明水於月,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。〈注〉鉴,镜属,取水者。世谓之方诸。又官名。《左传·昭十七年》共工氏以水纪,故为水师而水名。又《前汉·律正志》五声,羽为水。又天水,郡名,汉武帝所置。又中水,县名,属涿郡。应劭曰:易□二水之中。□见《前汉·地理志》。又黑水,国名,即□韐。又露为上池水。《史记·扁鹊传》饮是以上池之水。〈注〉上池水,谓水未至地,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。又姓。又《韵补》叶式类切,音坠。《刘桢·鲁都赋》苹藻漂於阳侯,芙蓉出於渚际。奋红葩之熩熩,逸景烛於崖水。又叶呼委切,音毁。《李白·游高淳丹阳湖诗》龟游莲叶上,鸟宿芦花里。少女棹轻舟,歌声逐流水。又《韵补》音准。引《白虎通》水之为言准也。○按准乃水之义,非水之音。盖沿《周礼·考工记》郑注,准读为水而误。今不从。
之之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止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真而切,□音枝。《说文》出也,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适也,往也。《礼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□气,则无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礼·大学》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〈注〉之,适也。《朱传》犹於也。又语助辞。《书·金縢》礼亦宜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语尾,或层出。如毛诗我之怀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,六句九之字,常华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〈注〉之子,是子也。又变也。《易传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孙奕示儿编》之字训变,左传,遇观之否。言观变为否也。又至也。《诗·鄘风》之死矢靡他。又遗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问孔子,知其道之不用也。则载而恶乎之。曰:之后世君子。〈注〉言行道者贵乎及身,乃载以遗后世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《郝敬读书通》凡言之者,物有所指,事有所属,地有所往,连属之辞也。通作旃。《诗·唐风》舍旃舍旃。又《魏风》上慎旃哉。□与之同。通作至。往彼曰之,到此曰至,音义互通。又《韵补》叶职流切,音周。《楚辞·九章》吕望屠於朝歌兮,甯戚歌而饭牛。不逢尧舜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。叶上牛下求。《周伯琦曰》古人因物制字。如之本芝草,乎本吁气,焉本鸢,后人借为助语,助语之用既多,反为所夺,又制字以别之,乃有芝字吁字鸢字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冬亦如之。)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。
欢欢:《辰集下·欠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呼官切,音讙。《说文》喜乐也。《徐曰》喜动声气,故从欠。《礼·檀弓》啜菽饮水尽其欢。又《乐记》欣喜欢爱,乐之官也。亦作懽。《孝经·孝治章》故得万国之懽心,以事其先王。又作驩。《孟子》驩虞如也。《前汉·王褒传》驩然交欣。又合欢,汉殿名。《班固·西部赋》后宫则有合欢增成。又树名。《崔豹·古今注》合欢树似梧桐,枝叶繁,互相交结,树之阶庭,使人不忿。又竹名。《僧赞宁·笋谱》双稍竹出九疑山,笋长,独茎。及生枝叶即分为两梢,谓之合欢竹。又橘名。《广舆记》荆州江陵有合欢橘。又欢伯,酒也。《焦氏易林》酒为欢伯,除忧来乐。又《韵补》叶许元切,音暄。《魏韦诞·亲蚕颂》同硕庆于生民,发三灵之永欢。苞繁佑于万国,卷福厘以言旋。《集韵》或作孉。亦作〈女欢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