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ǒu wěi xiāng yìng
成语注音:ㄕㄡˇ ㄨㄟˇ ㄒㄧㄤ ㄧㄥˋ成语正音应,不能读作『yīnɡ』。
成语简拼:SWXY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主谓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首尾相應成语辨形应,不能写作『映』。
成语解释
头和尾相互接应。指作战相互接应。也形容诗文结构严谨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诗文结构严谨
近义词
首尾相赴、首尾相卫、首尾相救、首尾相援、前呼后应
反义词
横冲直撞
成语接龙
1、首尾相应→应变无方→方寸万重→重床迭屋→屋乌之爱→爱势贪财→财大气粗→粗中有细→细枝末节→节用裕民→民膏民脂→脂膏莫润→润屋润身→身败名隳→隳肝沥胆→胆大于身→身不由己→己饥己溺→溺心灭质→质非文是→是非口舌→舌端月旦→旦旦而伐→伐罪吊民→民有菜色
2、首尾相应→应变无方→方寸之地→地老天昏→昏镜重明→明廉暗察→察言观色→色胆如天→天长地久→久悬不决→决胜千里→里外夹攻→攻城掠地→地塌天荒→荒诞无稽→稽疑送难→难乎为情→情深友于→于安思危→危言核论→论甘忌辛→辛壬癸甲→甲第连天→天行时气→气满志得
3、首尾相应→应变无方→方来未艾→艾发衰容→容光焕发→发愤展布→布帛菽粟→粟陈贯朽→朽株枯木→木公金母→母以子贵→贵远贱近→近火先焦→焦唇干肺→肺石风清→清净无为→为民请命→命在旦夕→夕惕若厉→厉世摩钝→钝学累功→功成名就→就虚避实→实事求是→是非颠倒
4、首尾相应→应答如流→流水行云→云梦闲情→情随事迁→迁风移俗→俗不可耐→耐人咀嚼→嚼墨喷纸→纸贵洛城→城门鱼殃→殃及池鱼→鱼沉雁落→落落大方→方寸之地→地久天长→长歌当哭→哭丧着脸→脸红耳热→热心快肠→肠肥脑满→满坐风生→生拽活拖→拖金委紫→紫绶金章
5、首尾相应→应答如响→响遏行云→云屯森立→立身扬名→名扬四海→海中捞月→月落星沉→沉疴难起→起承转合→合情合理→理不忘乱→乱作胡为→为期不远→远求骐骥→骥伏盐车→车载斗量→量才器使→使酒骂坐→坐运筹策→策无遗算→算无遗策→策名就列→列风淫雨→雨顺风调
成语示例
(1)可将队伍摆成长蛇之势,首尾相应,循环无端:如此则不愁地理生疏。▲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八十四回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首尾相应」是一个主谓式成语。
(2)崔寨中学的公叔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首尾相应”。
(3)大毛写不出成语“首尾相应”,所以单元测试才考了99分。
(4)公叔哥哥给蕾宛和菩津讲解了“首尾相应”的故事。
(5)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“首尾相应”几个大字。
(6)全篇五大部分浑然一体,首尾相应。
(7)他写的作文首尾相应、结构很严谨。
(8)小臭不会写成语“首尾相应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9)整个套路仅招势,来回一趟,势势相承,环环相扣,首尾相应,一气呵成。
(10)可将队伍摆为长蛇之势,击首则尾应,击尾则首应,击中则首尾相应,循环无端。
(11)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车上,忆敏姐姐给千凝和纳兰讲了『首尾相应』的历史故事。
(12)可将队伍摆成长蛇之势,首尾相应,循环无端:如此则不愁地理生疏。见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八十四回。
(13)风马牛势不相及,常山蛇首尾相应。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,以其扶之者众;千岁之龟,死而留甲,因其卜之则灵。
成语出处
《孙子·九地》:『故善用兵者,譬如率然;率然者,常山之蛇也。击其首则尾至,击其尾则首至,击其中则首尾俱至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首尾首尾:(1)起头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。(2)从开始到末了:这次旅行,首尾经过了一个多月。
相应相应:1、1、互相呼应或照应;相适应:这篇文章前后不相应;环境改变了,工作方法也要相应地改变。2、<轻><方>便宜(pián yi)。2、旧式公文用语,应该:相应函达;相应咨复。
首首:shǒu 1、<名>头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。』2、<名>首领;首脑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凡百元首,承天景命。』3、<名>物体的前部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操军方连船舰,首尾相接。』4、<动>首倡;起首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『且楚首事,当令于天下。』5、<动>开头;开端;起始。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:『七月二十六日至是,首尾才六日。』6、<名>首要;首位;第一。《韩非子·心度》:『故治民者刑胜,治之首也。』7、<动>告发;自首。《谭嗣同》:『苟不欲救,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。』8、<量>篇。用于诗、词、文、赋等。《宋书·谢庄传》:『所著文章四百余首,行于世。』9、<量>面。用于旗帜。《儒林外史》:『在南京做了二十首大红缎子绣龙的旗。』
尾尾:wěi 1、<名>尾巴。《狼》:『身已半入,只露尻尾。』2、<名>末尾;末端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投诸渤海之尾,隐士之北。』3、<动>跟在后面;跟随。《后汉书·岑彭传》:『嚣出兵尾击诸营。』
相相:xiàng 1、<动>仔细看;观察。《订鬼》:『伯乐学相马。』2、<名>相貌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儿已薄禄相,幸复得此妇。』3、<动>帮助;辅助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,亦不能至也。』4、<名>帮助别人的人。《季氏将伐歂臾》:『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用彼相矣。』5、<名>辅佐君王的大臣;宰相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且庸人尚羞之,况于将相乎?』[又] <名使动>使……当宰相。《资治通鉴·周纪一》:『魏置相,相田文。』6、<名>主持礼节仪式的人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『宗庙之事。如会同,端章甫,愿为小相焉。』xiāng 1、<副>互相。《陈情表》:『茕茕孑立,形影相吊。』2、<副>表示动作偏向一方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便可白公姥,及时相遣归。』3、<副>递相;相继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吾本寒家,世以清白相承。』[相与] (1)一起;共同。(2)交往;结交。[相得] 关系融洽。
应应:yīng 1、<副>应该。《口技》:『凡所应有,无所不有。』2、<动>许给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以我应他人,君还何所望。』yìng 1、<动>应答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河曲智叟亡以应。』2、<动>承诺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汝可去应之。』3、<形>适合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便利此月内,六合正相应。』4、<动>应和。《促织》:『每闻琴瑟之声,则应节而舞。』5、<动>应召;应征。《石壕吏》:『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。』6、<动>对付;应付。《陈情表》:『内无应门五尺之僮。』
首首:《戌集下·首字部》《广韵》书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始九切,□音手。《说文》头也。《易·说卦》乾为首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祝》辨九□,一曰□首,二曰顿首,三曰空首。〈注〉稽首,拜头至地也。顿首,拜头叩地也。空首,拜头至手,所谓拜手也。又元首,君也。《书·益稷》元首起哉。又《广韵》始也。《公羊传·隐六年》春秋虽无事,首时过则书。〈注〉首,始也。时,四时也。过,正也。春以正月为始,夏以四月为始,秋以七月为始,冬以十月为始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人之初生谓之首。又魁帅也。《礼·檀弓》毋为戎首,不亦善乎。〈注〉为兵主来攻伐曰戎首。又标表也。《礼·间传》苴恶貌也。所以首其内,而见诸外也。《集说》首者,标表之义,盖显示其内心之哀痛于外也。又要领也。《书·秦誓》予誓告汝羣言之首。〈传〉衆[音zhòng]言之本要。又《左传·僖十五年》秦获晋侯以归,大夫反首拔舍从之。〈注〉反首,谓头发下垂。又《左传·成十六年》塞井□竈,□於军中,而疏行首。〈注〉疏行首者,当阵前决开营垒为战道。又《礼·曲礼》进刃者左首。〈疏〉首,刃拊环也。又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庐人》五分其晋围,去一以为首围。〈注〉首,殳上鐏也。又狸首,乐章名。《周礼·春官·乐师》凡射,诸侯以狸首为节。又《礼·檀弓》狸首之斑然。〈注〉木文之华。又官名。《史记·犀首传》犀首者,魏之阴晋人也。名衍,姓公孙氏。〈注〉司马彪曰:若今虎牙将军。又山名。《书·禹贡》壶口雷首。〈疏〉在河东蒲坂县南,一名首山。左传宣二年,宣子田於首山,即此。又邑名。《春秋·僖五年》会王世子於首止。〈注〉卫地,□留襄邑县,东南有首乡。《公羊传》作首戴。又《左传·昭二十八年》韩固为马首大夫。〈注〉今寿阳县。又牛首,郑邑,见《左传·桓十四年》。又刳首,晋地,见《左传·文七年》。又国名。《山海经》有三首国。又咳首,八蛮之一,见《风俗通》。又马名。《尔雅·释兽》马四蹢皆白,首。〈注〉蹢,蹄也。四蹄白者名首。俗呼为踏雪马。又《礼·月令》首种不入。〈注〉首种谓稷。〈疏〉百谷稷先种,故云。又豕首,茢甄别名。见《尔雅·释草》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明弘治汀州推官首德仁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舒救切,音狩。《广韵》自首前罪。《正字通》有咎自□,及告人罪,曰首。《前汉·文三王传》骄嫚不首。〈注〉不首,谓不伏其罪也。首,失救反。又服也。《后汉·西域传》虽有降首,曾莫惩革。〈注〉首,犹服也,音式救反。又头向也。《礼·玉藻》君子之居恒当户,寝恒东首。〈注〉首,生气也。《释文》首,手又反。又《战国策》以秦之疆首之者。〈注〉言以兵向之。又叶诗纸切,音始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冻登赤天,阴作首也。虚羸踦踦,擅无已也。又叶赏语切,音黍。《班固·述高帝赞》神母告符,朱旗廼举。粤蹈秦郊,婴来稽首。又叶舂御切,音恕。《晋书·乐志鼓吹曲》征辽东,敌失据。威灵迈日域,公孙既授首。考证:(《周礼·春官·大祝》三曰空首。〈注〉空首,拜头至手,所谓拜首也。)谨照原文拜首改拜手。(《春秋·僖五年》诸侯盟于首止。〈注〉卫地,在陈留襄邑县,东南有首乡。)谨照五年经文改为会王世子於首止。并照原注陈留上省在字。
尾尾:《寅集上·尸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正韵》无匪切《韵会》武匪切,□音委。《说文》微也。从倒毛在尸后。《玉篇》鸟兽鱼虫皆有之。又末后稍也。《易·未济》狐濡其尾。《书·君牙》若蹈虎尾。又《诗·邶风》琐兮尾兮,流离之子。〈注〉琐,细。尾,末也。又《战国策》王若能为此尾。〈注〉终也。又东方星名,十八度尾为大辰。又次名。《礼·月令》日月会於鹑尾,斗建申之辰也。又底也。《尔雅·释水》瀵大出尾下。〈注〉尾犹底也。言其源深出於底下者名瀵。瀵犹洒散也。又《书·尧典》仲春鸟兽孶尾。〈注〉乳化曰孳,交接曰尾,因物之生育,验其气之和也。又陪尾,山名,在江夏安陆县。一名横尾。一曰负尾。又姓。《左传》殷民六族有尾勺氏。又汉刘虞吏尾敦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水》瀵大出尾。)谨照原文尾下增下字。
相相:《午集中·目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息良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思将切,□音襄。《说文》省视也。又《广韵》共也。《正韵》交相也。《易·咸卦》二气感应以相与。《公羊传·桓三年》胥命者何,相命也。〈注〉胥,相也。相与胥音别义通。又质也。《诗·大雅》追琢其章,金玉其相。又相思,木名。《左思·吴都赋》相思之树。〈注〉大树也。东冶有之。又《唐韵》《正韵》□息亮切,襄去声。《尔雅·释诂》视也。《左传·隐十一年》相时而动。又《集韵》助也。《易·泰卦》辅相天地之宜。《书·立政》用劢相我国家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导也。又勴也。〈注〉谓赞勉。〈疏〉乡饮酒云:相者,一人敎导,即赞勉也。又《增韵》□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朝观会同,则为上相。〈注〉相,诏王礼也。出接賔曰□,入诏礼曰相。相者,五人卿为上□。又《广韵》扶也。《礼·礼器》乐有相步。〈注〉扶工也。又《小尔雅》治也。《左传·昭九年》□水属也,火水妃也,而楚所相也。〈注〉楚之先祝融,主治火事。又选择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簭人》上春相簭。〈注〉谓更选择其蓍也。又送杵声。《礼·曲礼》邻有丧,舂不相。〈注〉相者,声以相助,歌以助舂,犹引重者呼邪许也。又相术。《左传·文元年》内史叔服能相人。又月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七月为相。又官名。《吕览》相者,百官之长也。《古三坟》伏牺氏上相共工,下相皇桓。《前汉·百官公卿表》相国,丞相,皆秦官。又计相。《史记·张丞相传》张苍迁为计相。〈注〉专主计籍。又内相。《唐书·陆贽传》贽为翰林时,号内相。又家相。《礼·曲礼》士不名家相。〈注〉主知家务者。又《周礼·春官》有冯相氏。《夏官》有方相氏。又乐器。《礼·乐记》治乱以相。〈注〉相即拊也。亦以节乐,以韦为表,装之以穅。穅,一名相,因以名焉。又星名。《石申星经》相星在北极斗南。又江神,名奇相。见《博雅》。又太史□部有相风竿。《傅休奕相风赋》表以灵鸟,镇以金虎。以□祥风,以占吉凶。《古今注》作伺风鸟,夏禹所作也。又药名。《本草纲目》□相,麻黄别名。相鸟,马兰别名。又地名。《商书序》河禀甲居相。〈注〉在河北。令魏郡有相县。又州名。后魏置相州,唐曰邺都。又姓。《后汉·南蛮传》武落钟离山出四姓,一曰相氏。《后秦》相云。《北齐》相愿。又相里,务相,空相,熊相,倚相,京相,沂相,俱复姓。又《字汇补》音禳。《礼·祭法》相近於坎坛,祭寒暑也。〈注〉相近当为禳祈,王肃又作祖迎。又叶思必切,音悉。《杜甫·漫兴绝句》恰似春风相欺得,夜来吹折数枝花。《陆游诗话》白乐天用相字,多作思必切,如为问长安月,如何不相离是也。此诗相欺,亦当读入声。《说文》易纬文曰:地可观者,莫可观於木,故从目从木。《正字通》相,俗作□,转注。相,思将切,省视也。□,莫卜切,目不明也。分相□为二,非。
应应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於陵切,音膺。《说文》当也。从心□声。《徐曰》□,鹰字也。本作□,今作应。又料度辞也。《唐诗》应须,只应,皆是也。又《周语》其叔父实应且憎。〈注〉犹受也。又国名。《括地志》故应城,因应山为名,在汝州叶县。又姓。出南顿,本周武王后。《左传·僖二十四年》邗晋应韩,武之穆也。汉有应曜,与四皓偕隐,曜独不出,八代孙应劭,集解汉书。又通作膺。《书·武成》诞膺天命。〈注〉当也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於证切,音譍。《集韵》答也。《广韵》物相应也。《易·咸卦》二气感应以相与。又乐名。《周礼·春官·笙师应乐注》应长六尺五寸,象柷,有椎连底,左右相击,以应柷也。《乐书》应乐,犹鹰之应物,其获也小,故小鼓小舂谓之应,所以应大也。小鼙曰应鼓。《周礼·春官·小师》击应鼓。〈注〉鼙也。又天子之门曰应门。《诗·大雅》廼立应门。〈注〉正门也。又州名。鴈门地,唐置应州。又叶於容切,音雍。《易·蒙卦》童蒙求我,志应也。初筮告,以刚中也。《陆贾新语》事以类相从,声以音相应。◎按应字,向来经史皆作平去二音。《正字通》止作去声,误。